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讲座 二▪P3

  ..续本文上一页选择;对他们的选择是尊重的,不要勉强。这样子不制止,这个就叫随顺因缘。那么什么样子的事情就是不随顺因缘?「唉哟!你们这样一走,我们人数就减少,就不热闹了,这个盛会就失色了。啊呀,不要走,留下来啦!」如果有人干这样子的事情,那个就叫不随顺因缘。如果佛制止:「你不要离开,我要讲大法了,你们跑了干什么?」这个佛也不随顺因缘。佛现在的作法,祂这样做就叫随顺因缘。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祂说,这样子的法,都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说一下,时机没到是不会说的。就好像昙花,并非经常开放,昙花就是这样子,开一下就谢了,大概开个十多分钟,其他的花都可以开很久,可是昙花不是,昙花怒放,开得非常美,哇!好美,但是大概十多分钟就谢了。现在要说的这个法,就好像昙花一现这样子。为什么佛讲的这些会让人很难懂呢?因为祂不是思量、分别心说的,祂是以无思量、无分别的心说的,祂随机随缘而说,以种种方便、各种譬喻演说佛法;所以一般的人,以思量分别心就不容易了解,只有佛才能明白。

  

  佛为什么要说这样子的法呢?佛是因为一个大事因缘而出现。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了来度众生。欲令众生,第一个,「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就是要让众生开佛知见。然后第二个「欲示众生佛之知见」,就是一个是开,一个是示;再来呢,欲令众生悟佛知见,而出现于世。再一个呢,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而出现于世。这个就是最有名的,《法华经》里面的「开示悟入」。是为了欲令众生能够开佛知见、为众生示佛知见、为众生悟佛知见、为了使众生可以入佛知见,而出现于世。这就是所谓的一大事因缘。所以,也没有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度众生,就是为了度众生成佛。用另外更简单的话,就是为了这个,没有别的事。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祂告诉舍利弗,诸佛如来就是为了教化菩萨,所作所为就是为了一件事情,教化菩萨成佛;为了把佛的知见示悟众生,就是表现给众生看,让众生能悟佛的知见是什么。所以如来都是教一乘法,就只有佛乘。因为祂为了显示佛的知见给众生,让众生能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悟什么佛的知见呀?没有别的,就让你了解佛是什么,让你懂得佛是什么,也希望你成佛,就做这件事情。所以祂讲的就是佛乘,为众生说法只有一乘,只有佛乘没有其他乘。没有什么二乘、三乘,没有辟支佛乘、没有罗汉、声闻乘,没有这些的。而且不只祂这样,其他十方诸佛都是这样子的。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祂虽然说了各式各样的佛法,那都是一佛乘,没有别的。「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未来佛还是这么做的。「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所以都是一个,只有佛乘。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就是想把佛的知见展示给众生知道,「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就是开示悟入。「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我也是这样。「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因为众生有各式各样的欲着,所以我因应他们的各种变化、各种不同,做了各式各样的调整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调整、怎么变,都是一乘佛。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在十方世界里面,哪有二乘?只有一乘,当然不可能还有三乘,二都没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面,众生的心污垢很重,又吝啬、又贪、又嫉妒,成就了很多不善的果报。诸佛以祂的方便力,因应这样子的状况,就把一乘佛法说成三乘;是因应这个变化而说成三乘的。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如果我的弟子里面,有人认为自己是阿罗汉、是辟支佛,却没有听过、也不知道诸佛如来要教化菩萨,就算祂教了辟支佛乘和声闻乘,那也是只一佛乘;如果他们不懂这一件事情,他就不是佛的弟子,就不是阿罗汉,就不是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这里讲的很重哦,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四果罗汉,已经得到最后的究竟涅槃了,他不想要再进一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谓增上慢人,指的就是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得到了辟支佛果,但是不想再进一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不想要再求菩提心;那么这些都是增上慢人,因为他已经自满了。换句话说,所谓增上慢人,就是已经自满了、满足了,不想要求菩提心的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如果真的得到阿罗汉,又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法,罗汉法、辟支佛乘都是方便法,那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满足了,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法这样的事情,那就不是了,就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除非佛灭度了,眼前没有佛了。「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如果佛灭度以后,这个《法华经》还有人能够受持,还能够了解这个经,这个人就很难得了。「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这样的人,当他遇到佛的时候,他就得到解答、得到解脱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你要相信佛说的,只有佛乘没有其他乘。那五千比丘,认为罗汉乘就够了,辟支佛乘就够了,就称为增上慢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这个偈子满长的,我先读一段,需要解的地方,我就会停下来解;不需要解的就念过去。「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舍利弗善听,」这些增上慢的人,他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陷;他会有这样子的反应,其实是在保护他的瑕疵,保护自己的缺陷。这些小智者已经离开了,他们是大众中的糟糠;因为佛的威德的关系,他们自动离开了。他们福德比较少,所以还不能够接受这一个《法华经》的大法。这些留下来的人,枝枝节节的部分已经没有了,只有比较纯粹、真实的部分,舍利弗你们就好好的听。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你们的各种欲性、或者是善恶的业,这些佛都知道。所以佛会用种种的譬喻、言词的方法,说得让你们欢喜。「或说修多罗」就是智慧,「伽陀」就是佛陀,「及本事」祂一生的经过;「本生未曾有」还有祂的本生,以及未曾有种种法、《未曾有经》这种。「亦说于因缘」祂也会解说各种因缘,「譬喻并祇夜」祇夜就是思维,「优波提舍经」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会教这些。

  

  「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那么一些钝根的、喜欢小法,又贪着于生死,对生死问题很在意、很苦恼的;「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他不学那些深奥的东西,「众苦所恼乱」又被很多苦恼所困惑;对这样的众生,我就说涅槃法。所以大家听到涅槃法,都以为好深、好高;不高嘛,就是为这些苦恼的、乐小、贪生怕死的这些众生,讲这个涅槃法的。「我说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我先说了这样的方便法;遇到这样子的众生,就只好这么说,先教涅槃法,然后让他进入佛智慧。我还没有说他们会得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像《法华经》,为什么以前都没有说?你们说以前都没听过,因为说的时间还不到啊。「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

《《法华经》讲座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