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選擇;對他們的選擇是尊重的,不要勉強。這樣子不製止,這個就叫隨順因緣。那麼什麼樣子的事情就是不隨順因緣?「唉喲!你們這樣一走,我們人數就減少,就不熱鬧了,這個盛會就失色了。啊呀,不要走,留下來啦!」如果有人幹這樣子的事情,那個就叫不隨順因緣。如果佛製止:「你不要離開,我要講大法了,你們跑了幹什麼?」這個佛也不隨順因緣。佛現在的作法,祂這樣做就叫隨順因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祂說,這樣子的法,都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才說一下,時機沒到是不會說的。就好像昙花,並非經常開放,昙花就是這樣子,開一下就謝了,大概開個十多分鍾,其他的花都可以開很久,可是昙花不是,昙花怒放,開得非常美,哇!好美,但是大概十多分鍾就謝了。現在要說的這個法,就好像昙花一現這樣子。爲什麼佛講的這些會讓人很難懂呢?因爲祂不是思量、分別心說的,祂是以無思量、無分別的心說的,祂隨機隨緣而說,以種種方便、各種譬喻演說佛法;所以一般的人,以思量分別心就不容易了解,只有佛才能明白。
佛爲什麼要說這樣子的法呢?佛是因爲一個大事因緣而出現。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就是爲了來度衆生。欲令衆生,第一個,「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就是要讓衆生開佛知見。然後第二個「欲示衆生佛之知見」,就是一個是開,一個是示;再來呢,欲令衆生悟佛知見,而出現于世。再一個呢,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而出現于世。這個就是最有名的,《法華經》裏面的「開示悟入」。是爲了欲令衆生能夠開佛知見、爲衆生示佛知見、爲衆生悟佛知見、爲了使衆生可以入佛知見,而出現于世。這就是所謂的一大事因緣。所以,也沒有爲了什麼,就是爲了度衆生,就是爲了度衆生成佛。用另外更簡單的話,就是爲了這個,沒有別的事。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祂告訴舍利弗,諸佛如來就是爲了教化菩薩,所作所爲就是爲了一件事情,教化菩薩成佛;爲了把佛的知見示悟衆生,就是表現給衆生看,讓衆生能悟佛的知見是什麼。所以如來都是教一乘法,就只有佛乘。因爲祂爲了顯示佛的知見給衆生,讓衆生能夠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悟什麼佛的知見呀?沒有別的,就讓你了解佛是什麼,讓你懂得佛是什麼,也希望你成佛,就做這件事情。所以祂講的就是佛乘,爲衆生說法只有一乘,只有佛乘沒有其他乘。沒有什麼二乘、叁乘,沒有辟支佛乘、沒有羅漢、聲聞乘,沒有這些的。而且不只祂這樣,其他十方諸佛都是這樣子的。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祂雖然說了各式各樣的佛法,那都是一佛乘,沒有別的。「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未來佛還是這麼做的。「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所以都是一個,只有佛乘。
「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就是想把佛的知見展示給衆生知道,「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就是開示悟入。「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我也是這樣。「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因爲衆生有各式各樣的欲著,所以我因應他們的各種變化、各種不同,做了各式各樣的調整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調整、怎麼變,都是一乘佛。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在十方世界裏面,哪有二乘?只有一乘,當然不可能還有叁乘,二都沒有。「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因爲在這五濁惡世裏面,衆生的心汙垢很重,又吝啬、又貪、又嫉妒,成就了很多不善的果報。諸佛以祂的方便力,因應這樣子的狀況,就把一乘佛法說成叁乘;是因應這個變化而說成叁乘的。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如果我的弟子裏面,有人認爲自己是阿羅漢、是辟支佛,卻沒有聽過、也不知道諸佛如來要教化菩薩,就算祂教了辟支佛乘和聲聞乘,那也是只一佛乘;如果他們不懂這一件事情,他就不是佛的弟子,就不是阿羅漢,就不是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這裏講的很重哦,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自己認爲自己已經得到阿羅漢果,四果羅漢,已經得到最後的究竟涅槃了,他不想要再進一步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謂增上慢人,指的就是已經得到阿羅漢果、得到了辟支佛果,但是不想再進一步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不想要再求菩提心;那麼這些都是增上慢人,因爲他已經自滿了。換句話說,所謂增上慢人,就是已經自滿了、滿足了,不想要求菩提心的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爲什麼會這樣呢?他如果真的得到阿羅漢,又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法,羅漢法、辟支佛乘都是方便法,那是不可能的。這樣就滿足了,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法這樣的事情,那就不是了,就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除非佛滅度了,眼前沒有佛了。「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如果佛滅度以後,這個《法華經》還有人能夠受持,還能夠了解這個經,這個人就很難得了。「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這樣的人,當他遇到佛的時候,他就得到解答、得到解脫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你要相信佛說的,只有佛乘沒有其他乘。那五千比丘,認爲羅漢乘就夠了,辟支佛乘就夠了,就稱爲增上慢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這個偈子滿長的,我先讀一段,需要解的地方,我就會停下來解;不需要解的就念過去。「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衆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于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衆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衆無枝葉,唯有諸真實,舍利弗善聽,」這些增上慢的人,他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陷;他會有這樣子的反應,其實是在保護他的瑕疵,保護自己的缺陷。這些小智者已經離開了,他們是大衆中的糟糠;因爲佛的威德的關系,他們自動離開了。他們福德比較少,所以還不能夠接受這一個《法華經》的大法。這些留下來的人,枝枝節節的部分已經沒有了,只有比較純粹、真實的部分,舍利弗你們就好好的聽。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爲衆生說。衆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幹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于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你們的各種欲性、或者是善惡的業,這些佛都知道。所以佛會用種種的譬喻、言詞的方法,說得讓你們歡喜。「或說修多羅」就是智慧,「伽陀」就是佛陀,「及本事」祂一生的經過;「本生未曾有」還有祂的本生,以及未曾有種種法、《未曾有經》這種。「亦說于因緣」祂也會解說各種因緣,「譬喻並祇夜」祇夜就是思維,「優波提舍經」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會教這些。
「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于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衆苦所惱亂,爲是說涅槃,」那麼一些鈍根的、喜歡小法,又貪著于生死,對生死問題很在意、很苦惱的;「于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他不學那些深奧的東西,「衆苦所惱亂」又被很多苦惱所困惑;對這樣的衆生,我就說涅槃法。所以大家聽到涅槃法,都以爲好深、好高;不高嘛,就是爲這些苦惱的、樂小、貪生怕死的這些衆生,講這個涅槃法的。「我說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我先說了這樣的方便法;遇到這樣子的衆生,就只好這麼說,先教涅槃法,然後讓他進入佛智慧。我還沒有說他們會得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像《法華經》,爲什麼以前都沒有說?你們說以前都沒聽過,因爲說的時間還不到啊。「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衆生說。入大乘爲本,以故說是經,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爲此諸…
《《法華經》講座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