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調禦丈夫,應該就是大官,會管理的、會治國的;天人師是天上、也是人間的老師。其他就看文字大家就知道意思了。我們再看下一段。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叁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爲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這裏指的就是,這些菩薩走路的時候,「寶華承足。」就有蓮花、蓮花座,好像是祂的飛碟,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于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爲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僞,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那個時代叫大寶莊嚴,雖然那個時代不是惡世,不像釋迦佛在娑婆世界傳法,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所以祂就需要教這個叁乘法,像聲聞乘和辟支佛乘,祂就要這樣教。可是那個時代、那個國家都很清淨、都很好的,祂還是講叁乘法。爲什麼呢?因爲那是祂的本願,是舍利弗的本願的關系。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爲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過了十二小劫以後,祂就給堅滿菩薩授記,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接下去是堅滿菩薩作佛啦!「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這個華足安行,指的就是華足如來,祂的名稱就叫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華足安行是祂的名稱,後面再加上多陀阿伽度,也是祂的名稱;但是這個名稱,意思是祂有圓滿的心法,那就是多陀阿伽度;是指祂本身所擅長的心法。阿羅诃指的是無上智慧、無邊的用法,包含用法在裏面的智慧叫阿羅诃。我們常常講智慧、智慧,只有智慧沒有用,不會用的;但是講阿羅诃的時候,祂有無上的智慧,有無邊的用法,很會用的。叁藐叁佛陀,指的是具備萬事萬物圓滿的佛陀,就是這個意思。
「其佛國土,亦複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叁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叁十二小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衆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于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爲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于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爲王子時 棄國舍世榮 于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衆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于世 叁十二小劫 廣度諸衆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叁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爲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好,這就不再解說。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爾時,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大衆見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等供養于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衆天華,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初轉*輪,今乃複轉無上最大*輪。』」這個也不需要解釋。
這邊只說一件事情,「佛昔于波羅奈初轉*輪」所以波羅奈是一個地名,在這裏是當做一個地名,祂初轉*輪的地名。我們上次說過,波羅奈是智慧,它的意思是有相的智慧。像波羅蜜是無相的智慧,是入解脫門的智慧;這裏是智慧,有無相的智慧、也有有相的智慧,是可以用的智慧,是入世、出世的智慧都具足的,這樣的智慧叫波羅奈。那個地名會取波羅奈,也因爲那個地方有這些智慧在。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 轉四谛*輪 分別說諸法 五衆之生滅
今複轉最妙 無上大*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于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回向佛道」
這裏有一件重要的事,前面說給舍利弗授記,這些天人他們高興什麼呢?喔,原來他們也一起都授記了。因爲這個偈子是他們自己說的,他們自己也覺得授記了,所以把這個偈子說出來;只要釋迦佛不反對,就算數了,都成立。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複疑悔,親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爲四衆說其因緣,令離疑悔。」你看,已經授記了,天人也說他們也得到授記了;心裏面還是有疑惑。他說:「世尊啊,我已經沒有疑惑了,也得到佛授記了。但是還有跟著我一起也來聽的,那一千二百個、心已經自在的,那些聲聞乘的修行者,他們還有疑惑。」他們爲什麼有疑惑呢?這裏就在說這個。
因爲過去他們住在學地,也就是他們住在有學的那個時候,佛就這麼教他們,說:「我的法能夠離生老病死,能夠究竟涅槃。」這些在學的人,或者無學,就是不需要學的人,「亦各自以」他們就各自離我見,以及離有無見;這樣能夠離的話,就是得涅槃,他們也這麼做到了。那現在呢,您又說不算。您教我們這麼做,我們也遵守這樣做;都做到了,然後您說不算。所以呢,聽了您講那樣子的、從來沒聽過的新東西,這麼一聽以後就「皆墮疑惑」,都掉到疑惑中了。希望世尊能夠幫他們把那個疑惑解掉。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爲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世尊就回答他了,祂告訴舍利弗:「我不是先前已經說了嗎,諸佛所做的種種事、種種因緣、種種譬喻、種種言辭、種種方便,都是爲了教你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是爲了教化菩薩的。祂所做的,就是爲了這一個。所以就算教你小乘法,還是爲了教佛乘的。好,舍利弗,我現在用譬喻讓你更明白。」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于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祂說,我來做一個比喻,有一個大長者,很有錢,財産多得不得了。他的家呢,只有一個門,進出都從這一個門。家人很多,可能一百、二百、或者五百,都住在這樣一個大宅院裏面,但是這個大宅院已經壞了。忽然四邊起火,燒起來了,要把這個房子燒掉。這個長者他有兒子,可能有十個、二十個或叁十個,就在這個宅中。長者看這個火起了,心裏面就很驚慌。他想:「唉呀,我要從這個房子、這個燃燒的門出去沒有問題,可是這些小孩,這些兒子們,他們就在這個著火的房子裏面遊戲玩耍。他們沒有感覺到有火燒起來,不覺也不知,不驚也不怖;他們不覺得有什麼嚴重,也不厭患,也不把它當回事,所以沒有想要出去的意思。」這是比喻。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
,若以幾案,從舍出之。』」他會拿了衣服遮蔽,或者拿著工具擋住,就可以從這個房子出去了。「複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複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爲火所燒。我當爲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勿令爲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谕,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爲舍,雲何爲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他就想了:「我自己要出去沒有問題。」可是他又想:「這個門就那麼一個、那麼小;這些小孩子,非常的幼稚,只是想玩;他們就會被火燒傷了。那我應該告訴他們,現在很危險了,趕快出去。火已在燒了,趕快出去,不要被火燒到。」這麼想了以後,就真的這麼做,就告訴他們:「你們趕快出去。」可是這個長者、這個父親,心雖然是憐愍的,是循循善誘的,可是這些小孩子都還是玩得很開心,根本都不聽他的,「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火是什麼?什麼是房子也不知道。這樣下去會失去什麼也不曉得,只在那裏東跑西跑的玩。這個「東西走戲」,這是小孩子的玩法,形容得滿好、滿有意思。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爲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爲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他就想,要他們出來,要講一些他們喜歡的東西。他們喜歡玩嘛,就給他們各種珍奇玩物,那麼他們就會喜歡了。所以就告訴他們:「我有很好玩的東西,很…
《《法華經》講座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