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讲座 三▪P2

  ..续本文上一页思。调御丈夫,应该就是大官,会管理的、会治国的;天人师是天上、也是人间的老师。其他就看文字大家就知道意思了。我们再看下一段。

  

  「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这里指的就是,这些菩萨走路的时候,「宝华承足。」就有莲花、莲花座,好像是祂的飞碟,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那个时代叫大宝庄严,虽然那个时代不是恶世,不像释迦佛在娑婆世界传法,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所以祂就需要教这个三乘法,像声闻乘和辟支佛乘,祂就要这样教。可是那个时代、那个国家都很清净、都很好的,祂还是讲三乘法。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祂的本愿,是舍利弗的本愿的关系。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过了十二小劫以后,祂就给坚满菩萨授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接下去是坚满菩萨作佛啦!「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个华足安行,指的就是华足如来,祂的名称就叫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华足安行是祂的名称,后面再加上多陀阿伽度,也是祂的名称;但是这个名称,意思是祂有圆满的心法,那就是多陀阿伽度;是指祂本身所擅长的心法。阿罗诃指的是无上智慧、无边的用法,包含用法在里面的智慧叫阿罗诃。我们常常讲智慧、智慧,只有智慧没有用,不会用的;但是讲阿罗诃的时候,祂有无上的智慧,有无边的用法,很会用的。三藐三佛陀,指的是具备万事万物圆满的佛陀,就是这个意思。

  

  「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 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 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 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 证于无上道

  过无量劫已 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 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 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 常有华果实

  彼国诸菩萨 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 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 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 华光佛所化

  佛为王子时 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 出家成佛道

  华光佛住世 寿十二小劫 其国人民众 寿命八小劫

  佛灭度之后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广度诸众生

  正法灭尽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广流布 天人普供养

  华光佛所为 其事皆如是 其两足圣尊 最胜无伦匹

  彼即是汝身 宜应自欣庆」

  

  好,这就不再解说。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轮。』」这个也不需要解释。

  

  这边只说一件事情,「佛昔于波罗奈初转*轮」所以波罗奈是一个地名,在这里是当做一个地名,祂初转*轮的地名。我们上次说过,波罗奈是智慧,它的意思是有相的智慧。像波罗蜜是无相的智慧,是入解脱门的智慧;这里是智慧,有无相的智慧、也有有相的智慧,是可以用的智慧,是入世、出世的智慧都具足的,这样的智慧叫波罗奈。那个地名会取波罗奈,也因为那个地方有这些智慧在。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 转四谛*轮 分别说诸法 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 无上大*轮 是法甚深奥 少有能信者

  我等从昔来 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说是法 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 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 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 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 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 尽回向佛道」

  

  这里有一件重要的事,前面说给舍利弗授记,这些天人他们高兴什么呢?喔,原来他们也一起都授记了。因为这个偈子是他们自己说的,他们自己也觉得授记了,所以把这个偈子说出来;只要释迦佛不反对,就算数了,都成立。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你看,已经授记了,天人也说他们也得到授记了;心里面还是有疑惑。他说:「世尊啊,我已经没有疑惑了,也得到佛授记了。但是还有跟着我一起也来听的,那一千二百个、心已经自在的,那些声闻乘的修行者,他们还有疑惑。」他们为什么有疑惑呢?这里就在说这个。

  

  因为过去他们住在学地,也就是他们住在有学的那个时候,佛就这么教他们,说:「我的法能够离生老病死,能够究竟涅槃。」这些在学的人,或者无学,就是不需要学的人,「亦各自以」他们就各自离我见,以及离有无见;这样能够离的话,就是得涅槃,他们也这么做到了。那现在呢,您又说不算。您教我们这么做,我们也遵守这样做;都做到了,然后您说不算。所以呢,听了您讲那样子的、从来没听过的新东西,这么一听以后就「皆堕疑惑」,都掉到疑惑中了。希望世尊能够帮他们把那个疑惑解掉。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世尊就回答他了,祂告诉舍利弗:「我不是先前已经说了吗,诸佛所做的种种事、种种因缘、种种譬喻、种种言辞、种种方便,都是为了教你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为了教化菩萨的。祂所做的,就是为了这一个。所以就算教你小乘法,还是为了教佛乘的。好,舍利弗,我现在用譬喻让你更明白。」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祂说,我来做一个比喻,有一个大长者,很有钱,财产多得不得了。他的家呢,只有一个门,进出都从这一个门。家人很多,可能一百、二百、或者五百,都住在这样一个大宅院里面,但是这个大宅院已经坏了。忽然四边起火,烧起来了,要把这个房子烧掉。这个长者他有儿子,可能有十个、二十个或三十个,就在这个宅中。长者看这个火起了,心里面就很惊慌。他想:「唉呀,我要从这个房子、这个燃烧的门出去没有问题,可是这些小孩,这些儿子们,他们就在这个着火的房子里面游戏玩耍。他们没有感觉到有火烧起来,不觉也不知,不惊也不怖;他们不觉得有什么严重,也不厌患,也不把它当回事,所以没有想要出去的意思。」这是比喻。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

  ,若以几案,从舍出之。』」他会拿了衣服遮蔽,或者拿着工具挡住,就可以从这个房子出去了。「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勿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他就想了:「我自己要出去没有问题。」可是他又想:「这个门就那么一个、那么小;这些小孩子,非常的幼稚,只是想玩;他们就会被火烧伤了。那我应该告诉他们,现在很危险了,赶快出去。火已在烧了,赶快出去,不要被火烧到。」这么想了以后,就真的这么做,就告诉他们:「你们赶快出去。」可是这个长者、这个父亲,心虽然是怜愍的,是循循善诱的,可是这些小孩子都还是玩得很开心,根本都不听他的,「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火是什么?什么是房子也不知道。这样下去会失去什么也不晓得,只在那里东跑西跑的玩。这个「东西走戏」,这是小孩子的玩法,形容得满好、满有意思。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他就想,要他们出来,要讲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喜欢玩嘛,就给他们各种珍奇玩物,那么他们就会喜欢了。所以就告诉他们:「我有很好玩的东西,很…

《《法华经》讲座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