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讲座《妙法莲华经》(四)
时间:2012年01月14日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大楼201演讲厅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大家翻到《法华经》73页〈信解品第四〉,我把这个经文念一遍。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屈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就是他们看到给舍利弗授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下面这个譬喻是他们说的「譬若有人,年既幼
,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
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
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殁,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剎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旛,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需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就是,另外有地方,有工作可以做,价钱比你现在的多一倍。意思是这个。
「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
上服、严饰之具,更着
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 意思是说,你在这里好好做,不要到别的地方,我就给你加钱、加薪。
「诸有所需,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我这里不但给你加薪,而且有些什么器具、食物,你都可以拿去用。「亦有老弊使人,需者相给。」如果有其他人需要,你也可以拿给他们。「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你就把我看成像父亲一样,不要担心。「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我看你都没有什么嗔心,没有什么坏心眼,所以我才对你好。「如余作人」像其他人,有这些坏习惯,你呢,比较没有。「自今已后如所生子」从今以后,你就当作是我的儿子。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这个时候,还给他一个名称,就叫他是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猷故自谓客作贱人。」他自己虽然遇到这样子好事,让他很高兴,但是还是觉得自己是下贱的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所以还是做除粪的工作,做了二十年。「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虽然他已经可以进出这个豪宅了,但是他还是住在他的破房子里面。「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这个时候就把穷子就找来,把他的财产都让他知道,有多少、有多少,都点给他知道。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意思就是,你我之间是一体的,没有差异。你不要错过这样子的缘分。「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
之意。」他虽然都清点、都知道了,但是没有想拿走一点点的意思。「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还是住在他那破穷的地方,并没有住到这个富者的家。因为他自认自己是下贱的、穷困的,这样子的认定没有办法舍掉。「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但是已经慢慢开通了。「临欲终时」这个长者要临终前,「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就把国王、亲属什么都请来了,请来以后「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就指明,这是我的儿子。
「我之所生」是我生的,不是领养的。「于某城中,舍我逃走。」他在小时候就逃跑了,「
竮辛苦五十余年」逃走了五十多年,「其本字某」他本来的名字是什么…「我名某甲」我的名字是什么,「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我已经把家里面的财物帐册,都让儿子知道了。「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睎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祂说的那个比喻,这个富人、这个长者就是如来,我们这些罗汉、比丘、声闻就是那个穷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小乘佛法的那些道理、修行,那都是戏论、都是大便。「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就像那个穷子,你要他做别的事情不行,要他除粪他就觉得很心甘情愿、做得很有趣,在当中很精进。
「得至涅槃一日之价。」做事就得到收入嘛,就有薪资啊,那个薪资,就是修罗汉法得到证涅槃,那个价值。「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得到这样就非常的欢喜,就满足了。「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自己认为:我们已经得到很多、很多了。「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世尊知道我们这些人,想要的很小,好的东西不敢要,要那些烂东西就满足了。「乐于小法,」对于小法就很喜欢,「便见纵舍,不为分别」,因为知道我们是这个样子,所以先就不跟我们说:「这个是不好的,有更好的啦。」就不讲、不去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不会讲:「你们要这个干什么?你们是有如来那个大富贵的宝藏,那个就是你的,是你有分的。」「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就以为赚饱了。「于此大乘,无有志求。」对于大乘就没有想要。也就是对于大富长者的、那么富有的家产,就不想要。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虽然我们也听到如来跟菩萨说大乘的那些法,展现那富有、豪华的那种丰富,但是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所以对那些就没有一点想要。「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佛的智慧是没有舍不得的,都愿意送人、给人的。「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今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睎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这一段经文、这个比喻,真是比喻得很像、很恰当。你看这个穷子,他看到他父亲的时候,当然他不知道那是他父亲。一看到那个大富豪、大有钱人,就以为他是国王:「也许他会强迫我,抓我起来,做这个、做那个。」所以一看到就赶快逃跑。这种事情,在815的时候,在之前就发生了。因为之前我本来是罗汉乘的,有罗汉乘的习气;所以这些罗汉乘的修行者,看到我那个样子就很对胃口,就好像在贫穷的地方,找到跟他一样贫穷的人,那是适合他的;在那里他可以讨生活,有饭吃。
后来我慢慢变了,就变成大乘。他们感觉到喔,在815之前就感觉到我变了。就好像这个穷子,看到那个大富豪就要跑。为什么?他会害怕。穷人看…
《《法华经》讲座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