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衆華璎珞,塗香、末香、燒香,缯蓋幢旛,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複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複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爲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祂的佛壽比較長,比前面的多了一倍。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舍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爲佛道故 供養恭敬 于諸佛所 常修梵行 于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于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常爲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恒河沙
叁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于未來世 鹹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這一段就是給大目犍連授記,但是在偈子這邊,也已經說了,五百羅漢都會授記。我們翻到後面122頁這邊〈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這個地方就講給五百弟子授記。當然五百弟子授記就一起授了,沒有像這裏一個一個這樣子講。五百弟子都授記完以後,第九品〈授學無學人記品〉也就是當時跟著一起來學的,有學的、無學的,也都給他們授記了。我不知道在哪一段,就講到這些人授記完了,其他的人是不是還授記呢?以後的人,讀了這個經就可以得到授記。所以當時退席的五千比丘,都沒有得到授記,在這個經文裏面沒有看到。不過他們以後只要讀了這個經,就可以得到授記;讀《法華經》就可以,因爲經裏面就這麼寫了。這些人偏偏就看不到這個《法華經》,那也沒有辦法。爲了避免他們看不到,所以這個世界上又創出一個日蓮正宗,這個宗派幹什麼事情呢?就是讀《法華經》,而且連《法華經》的經文都沒讀,就只是念經名「南無妙法蓮華經」,這樣也算讀了經了。程度比較好的,才去讀經文裏面的兩品。我們今天已經到第六品,早超過他們的兩品了。他們甚至只是誦念「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個也算讀《法華經》。本來沒有日蓮正宗,是後來産生的。所以我就猜想,純猜想,這個日蓮正宗,應該也是佛的意思,要讓那些沒有辦法讀到《法華經》的衆生,有機會讀到。尤其對退席的那五千比丘,特別要讓他們讀到這個《妙法蓮華經》。
有一個退席的同修,他程度很好,學得也不錯;我以前也是退席的,我知道現在要補修、讀這個《法華經》,他也是當時退席的,現在又再退我的席;上個月我講《法華經》以後,我才曉得我是退席的之一,上次我在講的時候,我還在猜我可能是,現在就不是猜的,已經確定我是了。確定之後我就曉得,雖然我們退席了,但是佛陀還是不放棄,所以就希望我們補修。因爲跷課,我們沒有上這個課,所以就來補修;我總算過了叁千年,補修到了。但是還有人就是不肯補修。
當我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後,我才想起來,唉呀!其實早就要他補修,可是他就視而無睹。怎麼回事呢?他以前就告訴我一件事情,他來學的時候,一下就學得很好,學得很深,我也覺得他很不錯。但是他有一個困擾,他家裏面的父母、哥哥、姊姊、姊夫等等,全部都是日蓮正宗的信徒,虔誠得不得了。我當時搞不懂,他怎麼會生到那樣子的家庭裏面去;他那個時候就問,是不是要度他們,也到圓覺宗來學。我說沒有關系,他們喜歡就好,日蓮正宗也不錯呀!所以他就沒有去動腦筋,要把他們度過來,就隨順他們。
現在我才知道,他爲什麼會生在那種家庭,就是強迫他補修呀!強迫他補修,他還是不修。我想到這裏,就覺得佛陀真是夠慈悲了;你跷課了,還這麼想盡辦法來讓你能夠補修。可是你就是不來補修,你就是不要,祂也沒有辦法,只好隨順了。機會是給你了喔,你就是不要,那也沒有辦法。
現在我還有一個任務,要把退席的那些比丘,想辦法把他們帶回來。所謂帶回來就是要補修啦!我想,這要怎麼帶啊?他們就是不要呀,那怎麼辦呢?我只能盡力了。所以我就想,我要把《法華經》好好的講,但是能夠來聽的人也是少數啊!所以講完以後,還要寫一本《法華經智慧直解》,要把它寫出來、寫得好一點,讓人喜歡讀,這樣的話才能夠把那些人帶回來。怎麼帶回來?只要他們讀了,就算我把他們帶回來了。那我就要把這個經寫得好一點,也許以後還要想辦法多講幾次。
他們如果讀了,我的任務就了了。至于讀了以後,對他有效或沒效,他到底接受不接受?有沒有真的讀懂?那不幹我的事。想到這裏,就想到:「哇!已經讓他生在一個日蓮正宗的家庭,每天都在拜這個《妙法蓮華經》,如果他還是不讀,那是他自己的事了。」已經塞在你面前了,你還是這樣子,那真的沒辦法了。像這種狀況,我想佛陀的責任也了了,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呢,就想辦法,好好的來寫這個書。我想,寫這個書可能還不夠吸引人,可能要寫一本專門講那些退席的人,就叫做《法華經外傳》,寫寫那些人的故事,當然也把我自己的故事寫進去。這樣的話,比較會吸引他們愛看一點。因爲人最喜歡看這種野史、外傳一類的東西,正傳反而不太想看,那個外傳就很想看。
下面那個〈化城喻品第七〉比較長,如果我今天用一點點時間,只講一點點,也不太有意思,所以這一品就留著下一次講。下一品是講另外一位以前的佛,大通智勝如來的事情;前面講祂的生平、祂的經過,講到後來,祂的兒子也好、周圍的天也好,都勸祂講經,轉*輪。祂要轉*輪就轉什麼呢?就是講《妙法蓮華經》。但是祂開始講經,就「說是經已」,就是講:「啊,講完了。」然後又講《法華經》以外的事情。
我讀到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來問大家。我們講到現在,《妙法蓮華經》有沒有講?還沒有講啊!都是講什麼事情、什麼原因等等;但是那個經還沒有講啊!所以我讀到這個地方就想:「唉,到底到哪裏才會講?」所以我就趕快往後看,一直看到最後都沒有講。都說要講的,然後要講之前說了一大堆來龍去脈,至于那個《法華經》,到底是什麼?講了沒有?沒有啊!
本來這個問題要到下面一品再問的,但是下面一品比較長,今天時間比較多一點,那就先問大家這麼一個問題。整本經當中,哪一個地方是《妙法蓮華經》?人家說:「啊,這個就是。」可是我們講到現在、講到這裏,還沒有說《妙法蓮華經》是什麼。只是說要講,講之前的一些事情原由,有些人要退席、有些沒退席就給他授記,就這樣。《妙法蓮華經》在哪裏?難道就是把這些故事,這個前因後果講一講,中間的內容都不用講,這樣子就是《妙法蓮華經》嗎?
所以我就要你們想一想《妙法蓮華經》在哪裏?這個問題,可能要到最後再問,所以你們現在都不需要給答案,都不要想答案,我也不會給你們答案。就是一直到最後,講完了以後,我們再問一下,大家有沒有答案,大家心裏面以爲的答案是什麼?那個時候,我才告訴你我的答案。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問:接著要出的《圓覺經》名稱已經定了,叫做《圓覺經智慧直解》,以前叫現代直解;以後會出一系列的書,都會稱爲智慧直解。是不是有修正?
師:應該不叫做修正,就是有新的解法。所以《圓覺經智慧直解》,跟《現代直解》的解法是不一樣的;也不叫修正,就是另一個角度、另一個立場,或者另一個層次的解。這個解,我們都叫智慧直解,是不一樣的。因爲不一樣,大家就想:「哇塞!那到底要看哪一個?」你喜歡看哪一個都可以,不是後面出了,前面那個就不要了,不是這樣。
看這樣子的書,你們要以自己爲中心,你覺得哪一本對你最有啓發,最有收獲,你就讀那一本,是以這樣子來作取舍的。不是好像我又寫了另外一本,我說另外一本更好,所以你就要這個更好的;我也沒有說這個是更好,只是不同而已。你覺得你喜歡哪一本,你跟哪一本相應、相合,你就選它,你說兩本都合,那你兩本都選。每一本裏面有合、有不合的,你就選那個合的部分。至于你不合的部分、不懂的部分,你就先把它擺著嘛!
問:一個人有身體的觀念就是身見,爲什麼是一種細煩惱?要把這一個觀念消除掉嗎?
師:身見就是一種識心的觀念,就是識心。因爲這個比較細微,就是比較幽微一點,不容易發現的,就叫它細煩惱。所有這些意識心的觀念都是煩惱,所謂煩惱,指的就是意識心。我們是不是要把意識心,這樣的觀念消除掉?不是要消除掉,而是你要明白它;你想消除也消除不了的,那是沒有辦法被消除的。我們只能把我們的識心厘清楚,不受它的控製和局限,這樣子而已。
你在識心這裏,就解脫了、自由了;但是並沒有把它消除,所以也差不多跟相的意思一樣。我們說相,你會被它關住,它是你的監牢;但是如果你能夠不被它關住,它就是你的工具,甚至是你的玩具。它如果會把你關起來的話,它就是你的監牢,是這樣一個關系。我們並沒有把這一個相消除掉,事實上你也消除不掉,我們只能夠從中解脫出來,不受它控製、不被它關住,那我們就得到自由了。然後它也就變成我們的工具、玩物,或者我們要運用的材料,就變成這樣。只是攻守易位,或者說是主仆易位啦!
問:《法華經》要教我們如何用在修行上嗎?
…
《《法華經》講座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