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五十頌釋
麥彭仁波切 著
梵語:阿雅莫拉薩瓦阿德瓦德西日瑪內繞嘎熱嘎
藏語:帕巴月塔加有白瑪魏給策累哦雪巴
漢意:聖一切有部沙彌頌
嗡索德!
禮拜功德之根本,別解脫戒開創者,
爲持沙彌之學處,撰寫注釋寶鬘論。
在此講述詳細宣說沙彌戒觀待時間情況之開遮道理的五十頌。
全文分四:一、論名;二、譯禮;叁、論義;四、末義。
甲一、論名:
梵語:阿雅莫拉薩瓦阿德瓦德西日瑪內繞嘎熱嘎,譯爲藏語帕巴月塔加有白瑪魏給策累哦雪巴,意思是說,根據承認所知五事或叁時均存在、遠離煩惱聖一切有部的觀點而宣說對上師精勤承待以及誦經等曆經苦行的沙彌五十頌。
甲二、譯禮:
頂禮遍知佛陀!
這是譯師所作的頂禮句。對徹知相合戒律的細微因果等萬法的佛陀前頂禮膜拜。
甲叁(論義)分二:一、禮贊立誓;二、真實論義。
乙一、禮贊立誓:
怙主佛與法,聖僧前頂禮。
沙彌諸儀軌,簡要而宣說。
救度衆生脫離惡趣與輪回痛苦的怙主以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了知萬法、究竟二利的佛陀、教法與證法、有學無學道的聖者僧衆前敬禮。從如海聖教中撷取關于沙彌取舍的一切儀軌,依照教義簡明扼要地加以宣說。
乙二(真實論義)分二:一、教誨出家後當護學處;二、廣說護持方法。
丙一、教誨出家後當護學處:
釋迦獅子教,起信而出家,
穩固諸戒律,當護如自身。
所謂的釋迦是種姓,由于能勝伏外道、煩惱以及敵對者而稱爲獅子,依靠對釋迦佛所宣說的四谛業因果等教法與證法的清淨信、欲求信、誠摯信而剃除須發,身披袈裟,棄離家庭,出家爲僧,這一句宣說了出家人的四圓滿,絕對是依賴信心此爲意樂圓滿;消發剃須後身披袈裟爲戒律圓滿;舍離俗家爲住處圓滿;出家爲僧是事業圓滿。修行圓滿是指乃至有生之年以恭敬心與恒常心身語意穩固具足正知、正念勤護四種自性罪以及酒等六種佛製罪的戒律,做到纖塵不染而守護,就像爲了保護樹木不遭毀壞要在外面用圍牆與繩索圍繞一樣。如果不犯根本戒,好似圍牆與繩索般的所有細微學處都不失毀,才能稱得上是戒律穩固。應當像對自己的身體盡力斷除違緣、成辦順緣那樣守護學處。
丙二(廣說護持方法)分五:一、上午事宜;二、平時學處;叁、午後所做;四、結尾。
丁一、上午事宜:
下夜時起床,天亮前誦經,
洗臉刷牙後,敬禮圓滿佛。
一夜分爲五時,下半夜黎明時起床,在天亮之前諷誦契經等經論,善根回向衆生。用無有生靈的水與牙木洗臉刷牙。之後在斷證究竟圓滿、覺醒無明睡眠、徹知萬法的佛陀前身語意叁門恭敬禮拜,再做其它法行。
于師住處門,手當輕緩扣,
入內上師前,恭敬問安等。
對于堪布或依止師等上師住處的門,應當以手輕輕扣敲而開。進入室內後畢恭畢敬向上師頂禮,問候上師身體是否安康、晚上是否睡好、心情如何等。
詢問需做事,爲壇城等做,
濾器等觀水,上中底次第。
其後除了禮拜、轉繞佛塔以及大小便之事外,請問上師上午有何事需要做,這些事是否要做?如果上師吩咐,則在供臺或壇城上供養花、香等,盡心盡力去做。用濾水器和螺碗等明淨的器皿來觀察水,按上下順序首先觀察上面、再觀察中間、最後觀察底部。
若無濾器等,手掬葉置瓶,
大小水生衆,長時細觀察。
假設沒有濾水器等,則用手捧水而觀察或者將樹等葉子放在水瓶裏而觀察。對于眼睛所能見到的大大小小所有水中含生,如果長久觀察就會導致雙眼麻木,看不見,如果時間過短只是籠統而觀,也發現不了。因此,時間長短適度清清楚楚認認真真反反複複地觀察,直到確定沒有生靈爲止。
悲者于諸汁,應當詳察用,
有含生過濾,莫害諸生靈。
酸奶湯等食品的汁液中以前雖然沒有含生,但蒼蠅等可能會突然落入,因而具有悲心者對此要詳細觀察有無生靈,認定沒有方可享用。假設有含生,那麼就要用五種濾水器等中任意一種仔細過濾,使含生不死。在此過程中務必做到不傷害任何含生。害了多少衆生,就會出現相同數量的惡作。所以,不蓋水器等口,或者將水中生存的衆生放在幹地上,或者將幹地的生靈抛至水中等凡是有害衆生的行爲都必須斷除。觀察水時,諸如今天清晨觀察,那麼明天早晨之前可以使用,自己雖然未作觀察,但有五種可使用的水。(一)觀察一尋周圍之水:到湖泊等中央剛剛沒膝處觀察有無含生,如果無有,則是觀察一尋周圍之水,可以享用。(二)井水等:觀察井等器具,確信無有含生。(叁)具功德比丘之水:具有功德的比丘觀察過而取來的水。(四)僧衆之水:經過精心過濾放置,供僧衆使用的水。(五)可信賴之水:諸如山坡、懸崖口流下或者地下冒出的水。
草糞木材等,使用任何物,
應當無含生,持戒者斷殺。
在幹地鋪草、用牛糞清洗房屋、伐木以及挖地等,總而言之自己無論使用任何物品,在取這些物品時,務必做到其中沒有含生。斷除自相續身語意罪惡的持戒者必須要戒除殺生。在供燈時應當做燈罩,(以防止飛蛾撲火喪命。)精勤做諸如此類之事。
當備墊水土,牙木除垢劑,
清洗缽盂等,做師所需事。
在上師清晨洗漱的地方,應當鋪設座墊,准備洗臉水、土以及牙木,在解手處備用衛生用品,在印度用小牛的糞與土混合抟成丸子或者土堿、瞿麥等作爲去汙劑。清洗上師的缽盂、衣物以及清掃住處等,總之凡是上師需要做的事都應當盡力而爲。
持戒者知時,于師前頂禮,
恭敬而合掌,請上師用餐。
具有戒律者事先承待上師完畢,明確了知早餐的時間後在堪布上師前作禮,如前一樣身語意叁門恭敬,雙手合掌請上師用餐。
洗手後如理,默言知食量,
爲遣饑病食,思此而進餐。
接下來,自己洗手、漱口、洗缽,之後不東張西望,每口進食不多不少做到如理如法。進餐過程中默默不語,飯量多少適度。如果爲了心力強大、相貌端嚴而用餐,則成了不善業,如果不吃就會軟弱無力,無法行善,若爲了承受得起奉行善法而用餐則是善業,如是這兩者都不是,那就成了無記狀態。因此爲了避免饑餓的病態、身體衰弱、無法行善而享用食物。一邊如是觀想,一邊用餐。
用餐同時飲,可用之水後,
爲增布施德,誦布施二偈。
在進餐的同時飲用經過觀察可用的水,吃喝完畢,緊接著用淨水漱口,清洗缽盂,爲了遣除施主的不幸、增上布施的廣大福德而念誦一遍布施偈文,並爲嘎哦龍王、尼嘎龍王等再誦一遍布施偈。
丁二(平時學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有竅訣坐禅,精勤而誦經,
通達戒軌者,精進行善法。
如果具備修行等竅訣,則爲對治貪心修不淨觀,對治嗔心修慈愛心,對治癡心修緣起法,對治分別妄念修呼吸法的禅定。如果無有竅訣,那麼就勤奮地誦讀叁藏經典。通達沙彌十戒等叁門的戒律以及四威儀的儀軌,首先必須要通曉如理取舍,僅僅通曉尚不足夠,還要進一步身體力行,極爲精進地奉行長淨等善法。
戊二(廣說)分二:一、根本戒;二、細微戒。
己一(根本戒)分四:一、殺生;二、不予取;叁、非梵行;四、妄語。
庚一(殺生)分二:一、真實殺生;二、殺生同分。
辛一(真實殺生)分叁:一、以身殺生;二、以語殺生;叁、以方便殺生。
子一、以身殺生:
未失持戒心,故意未錯謬,
自或令他衆,殺生失毀戒。
昔日世尊在哲則地方爲比丘傳講並贊歎不淨觀修法,比丘們通過修此法而對肮髒不堪的身體生起厭惡之心,結果比丘有的自己服毒,有的用利刃刺殺自身,有的跳下懸崖,有的自盡身亡等。一位比丘對持杖比丘說:“尊者,如果您殺了我,法衣奉送與您。”于是持杖比丘就將他殺了,隨後去樂河邊洗刀。當時有一位天子魔不接觸水面而坐在水上,他以贊歎的口吻對持杖比丘說:“你這樣做增長了許多福德。”如此一來,持杖比丘一方面貪圖法衣一方面想到這是福德之事,于是將匕首挾在腋下,在前往經堂的途中連續殺了六十位比丘。到了十五日誦戒時,世尊問阿難:“是何緣故比丘數量大減。”阿難如實呈白。世尊以多種方式嚴厲譴責了這種惡行。由于見到十種功德而製定了不准殺人的戒條。未失未舍戒律、未因瘋狂等失去理智之人懷有某種目的以害心殺天施而未誤殺供施,自己親手或者唆使他人用利刃等刺殺人或胎兒,如果正行圓滿,則已從根本上失毀了戒律,成了他勝罪。
子二、以語殺生:
于具或破戒,如是患病者,
莫說聞苦惱,定死之語言。
對具戒者說:你如此這般守持清淨戒律,如果死去,一定會趨入善趣,你自殺吧。聽者依此因緣而死。或者對破戒者說:你如果活著,只會增長罪業,不如死了好,你幹脆自殺算了。此外,對罹患疾病者說:你無論活多久,都只是受痛苦折磨而已,還是自盡吧。無論是誰,聽到這類話,苦不堪言,很可能會死去。因而萬萬不可言說致人于死地的話語。如果說了,對方以此因緣而死,則犯根本戒。
子叁、以方便殺生:
以藥密明咒,派往死亡處,
依靠種種法,殺他人失戒。
用藥致死的公案:施主力部有兩個兒子,長子德巴、次子尼德,德巴出外經商,弟弟尼德使他的妻子懷孕,之後尼德到紫達園出家。尼德的朋友用藥殺死了胎兒,結果此事傳得滿城風雨。佛陀問尼德:“你是否做了如此之事?”尼德回答:“未真實做,但欣然隨喜了。”于是世尊規定了今後若做如此之事,則犯墮罪,製定了不准以藥殺人這一戒條。沙門以殺心在飲食等中加毒或將致死的藥物給予男人、女人或石女,或者依靠勇士的密咒、勇母的明咒誅殺,或者將他們派遣到險地、烈火、猛獸、毒蛇等危及生命之處,通過身語的種種方法,具足基、意樂、加行、究竟殺害他人,則失毀戒律,犯根本戒。
辛二(殺生同分)分二:一…
《沙彌五十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