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釋 第四品 分別業▪P4

  ..續本文上一頁有,而黃門等沒有。欲天也可具戒。

  那麼,任何補特伽羅能具有幾戒呢?所有的人可具有別解脫戒、禅定戒與無漏戒叁戒。轉生于欲界與色界的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原因是欲界可以具有禅定所生戒,轉生色界的天人必定具有禅定所生戒。無漏戒,除了中定與無想天的衆生以外色界與無色界天人均可具有。

  乙二(經中所說名稱)分十五:一、以法相方式略說分類;二、以果之方式分類;叁、以因之方式分類;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類;五、以所依方戒分類;六、以作者之方式分類;七、宣說善行與惡行;八、以理非理生業之分類;九、引業與滿業之分類;十、宣說叁障;十一、宣說五無間罪;十二、宣說近五無間罪;十叁、宣說叁福業之事;十四、宣說叁隨分;十五、宣說如理而入之業。

  丙一、以法相方式略說分類:

  業樂不樂與其他,即善不善與他業。

  若問:何爲善、不善、無記業呢?賜與安樂的業爲善業,帶來痛苦的業爲不善業,其他令感受等舍的業是無記業。

  丙二(以果之方式分類)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一、略說:

  福德非福不動搖,將感受樂等叁種。

  業有叁種,即福德業、非福德業與不動搖業。或者,叁種業也可以是將感受安樂之業等叁種。

  丁二(廣說)分二:一、宣說福德等業;二、宣說安樂等業。

  戊一、宣說福德等業:

  福德欲界之善業,不動搖業上界生,

  因于彼等地之中,諸業成熟不動故。

  若問:那麼,什麼是福德業等呢?所謂的福德業是指欲界的善業,不動搖業是指上兩界所生的業。

  若問:如果上界的業是不動搖的,那麼不是與叁禅以下爲動搖的說法相違了嗎?不相違,因爲叁禅以下爲動搖的說法實際上是指以等持的過患所動搖,這裏說的不動搖是指上界業的異熟不動搖。異熟爲什麼不動搖呢?因爲在色界、無色界之地,將成熟于彼等之處的業異熟永遠不會成熟于其他地,因而說異熟不動搖于他處。欲界的業是動搖性的,因爲有本來轉生天界但由于外緣而成爲其他衆生的情況。譬如,因發放布施而將轉生天界的一位婆羅門看到莊嚴的大象而想如果我也能獲得如此身相該多好,結果轉生爲護地神象。

  戊二(宣說安樂等業)分叁:一、叁受業各自之事相;二、受業之分類;叁、由何業受何果。

  己一(叁受業各自之事相)分二:一、自宗觀點;二、他宗觀點。

  庚一、自宗觀點:

  至叁禅間之善業,順樂受業彼以上,

  順不苦不樂受業,順苦唯此不善業。

  既然經中說“順樂受業等叁種”,那麼它們指的是什麼呢?從欲界到叁禅之間的善業是順樂受業,叁禅以上至有頂之間的善業是順不苦不樂等舍受業,唯一順苦受業即是此欲界的不善業。

  庚二、他宗觀點:

  有說下亦有舍受,因需承許殊勝禅,

  彼由異熟業所生,無有前後成熟叁。

  有些論師說:四禅下面的叁禅以下也有感受不苦不樂之業的。爲什麼呢?因爲必須要承認第一靜慮的殊勝正禅是舍受之地,並且它是由善業異熟之業中産生的,而且一個相續中無有前後同時成熟叁果(享樂是色,受苦是心與心所所生諸法,感受不苦不樂即是不相應行)。

  己二(受業之分類)分二:一、五種分類;二、別說異熟受業。

  庚一、五種分類:

  本性相應與所緣,異熟現前五受業。

  受業總共有五種,即本性受業、相應受業、所緣受業、異熟受業與現前受業。本性受業:以自相而感受;相應受業:諸如所觸是通過相應的方式而感受的;所緣受業:諸如色法是依靠所緣境而感受;異熟受業:諸如善不善業是以異熟而感受安樂等;現前受業:諸如樂受,除本身現前外其他兩種受業是不存在的。如是有此五種受業。

  庚二(別說異熟受業)分二:一、總說;二、別說定受業。

  辛一(總說)分二:一、業之分類;二、何界與衆生中有幾引業。

  子一、業之分類:

  異熟受業定不定,順現法等叁定業,

  有謂五業余說四,能引同類有叁業。

  異熟受業有四種,即定業、不定業。其中定業又分今生中感受的順現法受業以及“等”字所包括的來世感受的順次生受業與後世中感受的順後受業叁種必定感受之業,再加上不定業,共有四種。以前的有些阿阇黎說:不定受業也可分爲異熟決定、時間不定與異熟、時間均不定兩種,如此總共有五種。喻顯部的其他論師說:受業有四類。即時間決定、異熟不定,異熟決定、時間不定,二者均決定,二者均不定。(一)時間決定、異熟不定:有些業如果感受果報,則于現世等任意一者中感受,但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異熟果報。(二)異熟決定、時間不定:異熟果報確定無疑要感受,但今生、來世、他世叁個時間是不一定的。(叁)二者均決定:諸如現世中必定感受異熟。(四)二者均不定:時間不一定,感受異熟果也不一定。

  若問:以何業而引蘊之相續或同類呢?順次生受業等叁種能引他世同類之蘊的相續,而順現法受業不能引同類,原因是它只能成熟所起作用的蘊相續。

  子二、何界與衆生中有幾引業:

  一切趣有四引業,地獄善引業有叁,

  何中離貪穩凡夫,不造順次生受業,

  聖者亦不造順後,欲頂不穩者亦非。

  所有五趣的衆生總的來說有四種引業,然而,地獄中只有順次生受善引業等叁種,而無有順現法受善引業,原因是地獄中不會有悅意異熟。除了有頂以外的八地中離貪穩固的凡夫不會造轉生離貪之彼地的順次生受業,因爲他後世不會轉生于離貪之彼地中。中間七地離貪穩固的聖者不僅不會造順次生受業,而且也不會造順後受業,因爲他永遠不會投生離貪之彼地故。欲界與有頂離貪尚未穩固的聖者也不會造轉生欲界與有頂的順次生受業以及順後受業,原因是在欲界與有頂從離貪中退失的聖者是從果中退失的,在退失沒有恢複之前不可能死亡。

  結生欲界中有身,具有二十二引業,

  皆屬順現法受業,彼等必定是一類。

  若問:中有也有引業嗎?有,中有身在結生到欲界胎卵中時有中陰、凝酪等住胎五期、兒童等在生五期共十一種引業,而且每一種都分定不定兩種受業,這樣一來共有二十二種引業。其中十一種定業屬于順現法受業,原因是這十一種定業在積業階段的蘊與感受異熟時的蘊是由同一引業牽引的同一類。

  辛二、別說定受業:

  強惑淨心功德田,恒造殺父母業定。

  所謂順現法受業,依田意樂之差別,

  永離彼地貪欲故,必定感受異熟果。

  若問:究竟什麼是異熟定受業呢?極爲強大的煩惱與清淨心、依靠下文中要講的功德福田叁寶等、長期所做之事,如薩色巴地方的人以積累福德之心殺害自己的父母,這些業必定要感受異熟果報。

  既然說“皆屬順現法受業”,那麼到底它是指的什麼呢?現世中所要感受的業是由田與意樂的差別而變成的。以田的差別而成爲順現法受業的公案: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曾經成爲一名叁藏比丘,當時僧衆出現诤論,結果由一位持藏比丘調解平息了。那位叁藏比丘生起嗔心說道:“女人平息了女人的诤端”。由此而于現世中變成了女人,並且後來于五百世中投生爲女人。以意樂的差別而變成順現法受業的公案:從前,甘嘎國王的一位名叫龍瓦的太監問一個趕著五百頭牛的人:你要做什麼去?那人回答說:將這些牛閹割。他聽後生起悲憫之心,將這些牛從那人手中救了下來。結果那一生中男根就恢複了。不僅如此,而且由于徹底遠離了那一地貪欲的緣故,必定成熟于彼地的業也會變成現世受報的業,如同(欠債者)要遷往他鄉時(債主)就會前來索債一樣。

  于從滅定無煩惱,慈無量心與見道,

  羅漢果中出定者,作利害果立即受。

  那麼,田的差別是怎樣的呢?對于從滅盡定中剛剛出定者作利害,果報會立即感受,因爲他與從涅槃中出定相同。對從慈無量與無煩惱的等持中剛剛出定者作利害會立刻感受果報,原因是他與利益一切衆生和無煩惱的清淨心相聯,並且已完全熏染上敏銳的無量福德。對于從見道中剛剛出定者作利害之事果報也將立即感受,因爲他已經獲得了斷除一切見斷的新轉依無垢智慧。對于從阿羅漢果位中剛出定者作利害之事,也會立即感受果報,原因是阿羅漢已獲得了斷除所有修斷的新轉依無垢智慧。然而,對從一來果與不來果中剛起定者作利害之事不會立即感受果報,原因是他們斷除見斷的新轉依無垢智慧已陳舊,還尚未獲得斷除一切修斷的新轉依無垢智慧。

  己叁(由何業受何果)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別說狂心。

  庚一、真實宣說:

  無尋善業之異熟,許唯心受不善身。

  若問:如果說異熟主要是受,那麼是身受還是心受呢?無尋的殊勝正禅至有頂之間的善業異熟承認是心受,唯一是意樂受與舍受,因爲在此之上無有身受,其原因是身受絕對是有尋。這間接已說明了有尋的善業異熟是身受與心受兩者。不善業的異熟唯一是身受,因爲心苦受即是意苦受,而不善業不能成熟意苦受。

  庚二、別說狂心:

  所謂狂心唯意識,彼由業之異熟生,

  依畏受害不調憂,除北俱洲具貪有。

  若問:狂心或瘋心是在意識中具有還是在根識中具有呢?狂心在意識中具有,而在根識中是沒有的,因爲根識無有計度分別與隨念分別。狂心是從什麼因中産生的呢?它是由他人的物咒等成爲狂心之業的異熟中産生,還有見到非人的恐怖相而産生畏懼,受到非人加害,自之身體四大不調,産生憂愁等都可産生狂心。

  若問:這樣一來,不是成了不善業的異熟有心受了嗎?因爲狂心是由不善業異熟中産生的。無有此種過失,原因是雖然它是異熟生但並非是異熟果,這是由于從愚昧之心中出現身體四大紊亂,由四大紊亂而産生狂心,身體不調是異熟果,而狂心只是增上果。

  那麼,什麼樣的補特伽羅才有狂心呢?北俱盧洲以外具貪欲的人會有,天人尚且也有瘋狂等現象,其他衆生就更不言而喻了。除了佛陀以外的諸聖者有身體四大紊亂産生的狂心,而沒有異熟生…

《俱舍論釋 第四品 分別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