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釋 第四品 分別業▪P5

  ..續本文上一頁的狂心,原因是對聖者來說,所有定業都已成熟,不定業不會成熟。聖者也不會有害怕非人形相的狂心,因爲不存在對他成爲有害的不莊嚴行爲。憂愁而生的狂心對聖者來說也同樣無有,原因是他們已經現量見到了法性。

  丙叁、以因之方式分類:

  經中所說曲穢濁,依谄嗔心貪心生。

  經中雲:“曲、穢、濁業。”谄是指虛僞狡猾,由它引發的身語意業是叁曲業;嗔心是指爲重罪所染,由它引發的叁種是叁穢業;貪心如顔料之渣般心相續難以去除,因而稱爲濁,由它所引發的叁業爲叁濁業。

  丙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類)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一、略說:

  憑借黑白等差別,所說之業有四種。

  佛經中雲:白業異熟爲白業,黑業異熟爲黑業,“等”字所包括的白黑相雜之業異熟也爲雜業,不白不黑、無有異熟、滅盡業之業爲無漏業。以如是差別宣說了四種業。

  丁二、廣說:

  不善黑業色善白,欲界攝善爲雜業,

  能滅彼即無漏業。四法智忍離貪欲,

  八無間道十二思,唯能滅盡黑之業,

  第九思滅雜白業,離貪禅無間末滅。

  若問:那麼,這些業的本體是怎樣的呢?不善業爲黑,其異熟也爲黑,原因是自之本體爲染汙性,故爲黑,能産生不悅意之異熟果,所以異熟也爲黑。屬于色界的善法爲白,其異熟也爲白,因爲自之本體在一個相續中不雜煩惱,産生悅意之異熟果並且一相續中不雜痛苦。屬于欲界的善業是雜業,異熟也是黑白相雜。由于自之本體非爲染汙性,故爲白,一相續中雜有煩惱,故爲黑,能産生悅意之果,故異熟爲白,一相續中雜有痛苦,故異熟爲黑。能滅盡、斷除這叁種業與異熟的是無漏業,原因是它非黑、非白,不生異熟果,並且不屬于界的範疇,是對治法。

  那麼是通過什麼方式滅業的呢?見道的四種苦法智忍與能遠離欲界貪欲的修道八無間道的十二種思是能滅黑業之業,因爲直接斷除了欲惑之故。欲界修道中的第九無間道的思能滅盡黑白雜業,原因是它在斷除欲界下下品煩惱時對所緣境善業也通過遠離貪欲的方式予以斷除了。那麼,什麼能滅白業呢?能滅盡色界白業的是四禅中生起離貪各第九無間道的末尾,原因是以離貪的方式斷除對色界善法的欲求。

  有說地獄受黑業,余欲受業有二種,

  余說見斷即黑業,欲界所生黑白業。

  其他部的論師說:應當明白只有地獄的受業才是黑業,除此之外欲界的其他衆生受業均是黑白二業。還有些部的論師認爲,見斷之業是黑業,欲界所生的其他修斷之業爲黑白二業。

  丙五、以所依方式分類:

  無學身語業意叁,依次乃爲叁能仁。

  經中雲:“能仁有叁,即身能仁、語能仁、意能仁。”這些是指什麼呢?無學道者稱爲能仁,完全勝過煩惱之故,彼之身語業與意是叁能仁,與經中所說的順序相對應。

  丙六、以作用方式分類:

  所謂叁種諸妙行,實則即是叁清淨。

  經中雲:“清淨有叁,即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這些是指什麼呢?叁妙行實際上就是叁清淨,因爲有漏妙行能暫時清淨,無漏妙行則能永久清淨。

  丙七(宣說妙行惡行)分叁:一、業道之安立;二、單說邪命之原因;叁、何業具何果。

  丁一(業道之安立)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身之業等不善業,承許名爲叁惡行,

  貪心等雖非爲業,亦是意之叁惡行,

  與之相反爲妙行,彼等籠統而歸納,

  如應善與不善業,佛說各有十業道。

  既然經中說“叁惡行與叁妙行”,那它們指的是什麼呢?身業等不善業受到聖者呵責,産生不悅意的異熟果,因而被承許爲叁種惡行。貪心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害心與邪見叁者雖然不是業,卻是叁種意惡行,原因是貪心、害心與邪見的自性是煩惱,而意業是指思(心所之一)的自性業,它與煩惱互爲異體。與之相反即是妙行。這些惡行與妙行如果籠統歸納,即是善與不善業道,經中說它們各有十種。那麼不包括哪些呢?殺生等身業的加行與後行、嗔心等九種意業以及無慚無愧不包括在內,善業也不包括發放布施、喜愛言談、知慚有愧等。

  戊二(廣說)分七:一、是否具有表色無表色;二、業道各分叁類;叁、別說不善業道;四、斷善根與恢複方式;五、心與幾業道一起産生;六、何界與趣中有幾業道;七、業道之果。

  己一、是否具有表色無表色:

  六種不善無表色,淫二彼自做亦然,

  七種善業具二種,等持所生無表色,

  所有加行具有表,無表不定後行反。

  身語的善不善哪些具有有表色與無表色呢?不善業的殺生、不予取以及語四業必定具有無表色,而不一定具足有表色,因爲委托別人也可成辦之故。唯有邪淫既具有表色又具無表色,原因是它不觀待委托別人而必須自己去做。前六種不善業如果是自己做,也具有表色與無表色兩者。戒殺等別解脫戒的七善業也既具有表色又具無表色。等持所生禅定戒與無漏戒的善業有無表色,因爲由入定力所生之故。善不善業的所有加行均具有表色,因爲它們都觀待身語之所爲。發心力量強大者則具無表色,如果發心微弱則不具無表色。由此可見,是否具無表色是不一定的。後行與加行相反,必定具無表色,而不一定具有表色,若做與正行相同之事則具有表色,若不做則不具有表色。

  己二、業道各分叁類:

  加行叁根本所生,貪等彼後即生故。

  善業加行及後行,均由無貪嗔癡生。

  經中雲:叁殺生,即由貪心所生、由嗔心所生、由癡心所生。那麼所有的業道是不是都以叁根本來究竟呢?不是,經中所說的意思是指諸如殺生之加行是由叁根本所生。那叁不善業的加行是如何以叁根本所生的呢?殺生的加行由貪心所生:諸如爲了肉而殺生;嗔心所生:諸如殺害敵人;癡心所生:如以福德之心殺害父母等。不予取的加行以貪心所生:諸如因貪財而不予取;以嗔心所生:諸如偷盜怨敵的財物;以癡心所生:諸如婆羅門將盜竊說爲正法。邪淫由貪心所生:諸如因貪戀而行邪淫;以嗔心所生:諸如爲了侮辱她人而行淫;以癡心所生:諸如有些外道的說法,女人與花、果、烹饪好的食品、河岸、道路相同,所有人均可享用。貪心等意叁業是由叁根本所生,因爲它們是在叁根本的後面立即産生之故。十善業的加行、後行與正行均是由無貪、無嗔、無癡中産生。

  己叁(別說不善業道)分叁:一、不善業道之作用;二、各自之法相;叁、業道之詞義。

  庚一、不善業道之作用:

  殺生害心與粗語,皆由嗔心而究竟,

  邪淫貪心不予取,均由貪心而圓滿,

  邪見由癡而究竟,余者以叁而圓滿,

  基爲衆生與受用,名色以及名稱也。

  若問:所有的不善業是以什麼來究竟的呢?一、殺生、害心、粗語叁者是以嗔心來究竟的;二、邪淫、貪心、不予取叁者是以貪欲來圓滿的;叁、邪見是以癡心而圓滿,因爲邪見是由大愚癡中産生的緣故;四、剩余的妄語、離間語、绮語叁者是以叁毒而圓滿的,諸如由貪心引發的這叁種是以貪心而圓滿的。

  那麼,這四類之基是什麼呢?殺生等第一類之基是衆生,因爲殺生是斷絕有情的生命,害心是對衆生嗔恨,粗語是對衆生說刺耳語言。邪淫等第二類之基是受用,因爲由享受衆生內在之所觸中産生,並且對其執爲我所而生。邪見第叁類的基是名色,認爲名色所攝的善不善不存在之故。妄語等第四類之基是名稱,原因是妄語等依靠名稱而來。

  提前同時而死亡,因無正行生他身,

  軍兵等爲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

  若問:以必致對方于死地的利刃來刺,結果殺者在被殺者之前死去,或二者同時死亡,那犯不犯業道正行呢?不犯,因爲被殺者未死之前殺者不會造殺業,若與被殺者同時死亡,則已轉爲他身,已轉的他身並未做殺對方之行。

  若問:如果軍兵等中只有一人殺了對方,那只有他一人出現業道嗎?不是,由于軍隊裏的人均爲了同一件事,因而所有的人都與殺者一樣具有業道。

  庚二(各自之法相)分叁:宣說四根本罪;二、宣說四名言;叁、宣說六支分。

  辛一、宣說四根本罪:

  殺生即是故意中,無誤殺害他衆生;

  不予取以力暗竊,他財據爲己所有;

  欲想前往非行處,所行邪淫有四種;

  妄語即轉他想法,詞義明顯被了知。

  若問:四不善業各自的本體是什麼呢?殺生是指故意無誤殺害他者。所謂的“故意”已說明在無意中死亡是無有罪過的,“無誤”是說如要采取殺天施的行動而誤認爲其他的供施,結果殺了供施,也不會出現業道的正行。頌詞中的“他”已表明自殺不犯業道的正行。不予取是指故意無誤中以暴力或趁人不備暗中竊取,未被發覺而據爲己有。故意無誤而想去往非應行處行邪淫,邪淫有四種,即于非基行淫、于非處行淫、于非境行淫、于非時行淫。所謂的非基是指他人執爲我所的妻子,或者雖不是他妻,但是自己的母親、姊妹、父母七代以內的親屬;非處:就算是自己的妻子,但在口、肛門非行淫處;非境:有光明、佛塔、佛堂前;非時:在哺乳期、妊娠期、受齋戒時非時。妄語是指故意無誤改變他人的想法並且所說話語的意義對方已真正明白。

  辛二、宣說四名言:

  眼耳意識叁覺知,次第說見聞知覺。

  既然經中說:見、聞、知、覺四者說爲未見等四種,未見等四種說爲見等四種,即是凡夫八名言;見說爲見等四種與未見說未見等四種稱爲聖者八名言。那麼,見聞等四種究竟是指什麼呢?眼識、耳識、意識與鼻舌身叁者覺知,依次說爲見、聞、知、覺。

  辛叁、宣說六支分:

  離間即爲分他者,染汙性心之詞語,

  粗語則指刺耳語,所有染汙皆绮語,

  他許除此染汙性,如妄歌戲與惡論。

  離間語是指故意無誤中爲分開他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而以染汙心所說的詞義對方已懂。粗語是指故意無誤的不悅耳之詞義對方已理解。染汙性的所有話語均是绮語。其他部的論師認爲:除這叁種以外的煩惱性語言也是绮語,例如比丘爲邪命而說妄語,由貪心引發而唱歌,演員…

《俱舍論釋 第四品 分別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