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狂心,原因是对圣者来说,所有定业都已成熟,不定业不会成熟。圣者也不会有害怕非人形相的狂心,因为不存在对他成为有害的不庄严行为。忧愁而生的狂心对圣者来说也同样无有,原因是他们已经现量见到了法性。
丙三、以因之方式分类:
经中所说曲秽浊,依谄嗔心贪心生。
经中云:“曲、秽、浊业。”谄是指虚伪狡猾,由它引发的身语意业是三曲业;嗔心是指为重罪所染,由它引发的三种是三秽业;贪心如颜料之渣般心相续难以去除,因而称为浊,由它所引发的三业为三浊业。
丙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凭借黑白等差别,所说之业有四种。
佛经中云:白业异熟为白业,黑业异熟为黑业,“等”字所包括的白黑相杂之业异熟也为杂业,不白不黑、无有异熟、灭尽业之业为无漏业。以如是差别宣说了四种业。
丁二、广说:
不善黑业色善白,欲界摄善为杂业,
能灭彼即无漏业。四法智忍离贪欲,
八无间道十二思,唯能灭尽黑之业,
第九思灭杂白业,离贪禅无间末灭。
若问:那么,这些业的本体是怎样的呢?不善业为黑,其异熟也为黑,原因是自之本体为染污性,故为黑,能产生不悦意之异熟果,所以异熟也为黑。属于色界的善法为白,其异熟也为白,因为自之本体在一个相续中不杂烦恼,产生悦意之异熟果并且一相续中不杂痛苦。属于欲界的善业是杂业,异熟也是黑白相杂。由于自之本体非为染污性,故为白,一相续中杂有烦恼,故为黑,能产生悦意之果,故异熟为白,一相续中杂有痛苦,故异熟为黑。能灭尽、断除这三种业与异熟的是无漏业,原因是它非黑、非白,不生异熟果,并且不属于界的范畴,是对治法。
那么是通过什么方式灭业的呢?见道的四种苦法智忍与能远离欲界贪欲的修道八无间道的十二种思是能灭黑业之业,因为直接断除了欲惑之故。欲界修道中的第九无间道的思能灭尽黑白杂业,原因是它在断除欲界下下品烦恼时对所缘境善业也通过远离贪欲的方式予以断除了。那么,什么能灭白业呢?能灭尽色界白业的是四禅中生起离贪各第九无间道的末尾,原因是以离贪的方式断除对色界善法的欲求。
有说地狱受黑业,余欲受业有二种,
余说见断即黑业,欲界所生黑白业。
其他部的论师说:应当明白只有地狱的受业才是黑业,除此之外欲界的其他众生受业均是黑白二业。还有些部的论师认为,见断之业是黑业,欲界所生的其他修断之业为黑白二业。
丙五、以所依方式分类:
无学身语业意三,依次乃为三能仁。
经中云:“能仁有三,即身能仁、语能仁、意能仁。”这些是指什么呢?无学道者称为能仁,完全胜过烦恼之故,彼之身语业与意是三能仁,与经中所说的顺序相对应。
丙六、以作用方式分类:
所谓三种诸妙行,实则即是三清净。
经中云:“清净有三,即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这些是指什么呢?三妙行实际上就是三清净,因为有漏妙行能暂时清净,无漏妙行则能永久清净。
丙七(宣说妙行恶行)分三:一、业道之安立;二、单说邪命之原因;三、何业具何果。
丁一(业道之安立)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身之业等不善业,承许名为三恶行,
贪心等虽非为业,亦是意之三恶行,
与之相反为妙行,彼等笼统而归纳,
如应善与不善业,佛说各有十业道。
既然经中说“三恶行与三妙行”,那它们指的是什么呢?身业等不善业受到圣者呵责,产生不悦意的异熟果,因而被承许为三种恶行。贪心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害心与邪见三者虽然不是业,却是三种意恶行,原因是贪心、害心与邪见的自性是烦恼,而意业是指思(心所之一)的自性业,它与烦恼互为异体。与之相反即是妙行。这些恶行与妙行如果笼统归纳,即是善与不善业道,经中说它们各有十种。那么不包括哪些呢?杀生等身业的加行与后行、嗔心等九种意业以及无惭无愧不包括在内,善业也不包括发放布施、喜爱言谈、知惭有愧等。
戊二(广说)分七:一、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二、业道各分三类;三、别说不善业道;四、断善根与恢复方式;五、心与几业道一起产生;六、何界与趣中有几业道;七、业道之果。
己一、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
六种不善无表色,淫二彼自做亦然,
七种善业具二种,等持所生无表色,
所有加行具有表,无表不定后行反。
身语的善不善哪些具有有表色与无表色呢?不善业的杀生、不予取以及语四业必定具有无表色,而不一定具足有表色,因为委托别人也可成办之故。唯有邪淫既具有表色又具无表色,原因是它不观待委托别人而必须自己去做。前六种不善业如果是自己做,也具有表色与无表色两者。戒杀等别解脱戒的七善业也既具有表色又具无表色。等持所生禅定戒与无漏戒的善业有无表色,因为由入定力所生之故。善不善业的所有加行均具有表色,因为它们都观待身语之所为。发心力量强大者则具无表色,如果发心微弱则不具无表色。由此可见,是否具无表色是不一定的。后行与加行相反,必定具无表色,而不一定具有表色,若做与正行相同之事则具有表色,若不做则不具有表色。
己二、业道各分三类:
加行三根本所生,贪等彼后即生故。
善业加行及后行,均由无贪嗔痴生。
经中云:三杀生,即由贪心所生、由嗔心所生、由痴心所生。那么所有的业道是不是都以三根本来究竟呢?不是,经中所说的意思是指诸如杀生之加行是由三根本所生。那三不善业的加行是如何以三根本所生的呢?杀生的加行由贪心所生:诸如为了肉而杀生;嗔心所生:诸如杀害敌人;痴心所生:如以福德之心杀害父母等。不予取的加行以贪心所生:诸如因贪财而不予取;以嗔心所生:诸如偷盗怨敌的财物;以痴心所生:诸如婆罗门将盗窃说为正法。邪淫由贪心所生:诸如因贪恋而行邪淫;以嗔心所生:诸如为了侮辱她人而行淫;以痴心所生:诸如有些外道的说法,女人与花、果、烹饪好的食品、河岸、道路相同,所有人均可享用。贪心等意三业是由三根本所生,因为它们是在三根本的后面立即产生之故。十善业的加行、后行与正行均是由无贪、无嗔、无痴中产生。
己三(别说不善业道)分三:一、不善业道之作用;二、各自之法相;三、业道之词义。
庚一、不善业道之作用:
杀生害心与粗语,皆由嗔心而究竟,
邪淫贪心不予取,均由贪心而圆满,
邪见由痴而究竟,余者以三而圆满,
基为众生与受用,名色以及名称也。
若问:所有的不善业是以什么来究竟的呢?一、杀生、害心、粗语三者是以嗔心来究竟的;二、邪淫、贪心、不予取三者是以贪欲来圆满的;三、邪见是以痴心而圆满,因为邪见是由大愚痴中产生的缘故;四、剩余的妄语、离间语、绮语三者是以三毒而圆满的,诸如由贪心引发的这三种是以贪心而圆满的。
那么,这四类之基是什么呢?杀生等第一类之基是众生,因为杀生是断绝有情的生命,害心是对众生嗔恨,粗语是对众生说刺耳语言。邪淫等第二类之基是受用,因为由享受众生内在之所触中产生,并且对其执为我所而生。邪见第三类的基是名色,认为名色所摄的善不善不存在之故。妄语等第四类之基是名称,原因是妄语等依靠名称而来。
提前同时而死亡,因无正行生他身,
军兵等为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
若问:以必致对方于死地的利刃来刺,结果杀者在被杀者之前死去,或二者同时死亡,那犯不犯业道正行呢?不犯,因为被杀者未死之前杀者不会造杀业,若与被杀者同时死亡,则已转为他身,已转的他身并未做杀对方之行。
若问:如果军兵等中只有一人杀了对方,那只有他一人出现业道吗?不是,由于军队里的人均为了同一件事,因而所有的人都与杀者一样具有业道。
庚二(各自之法相)分三:宣说四根本罪;二、宣说四名言;三、宣说六支分。
辛一、宣说四根本罪:
杀生即是故意中,无误杀害他众生;
不予取以力暗窃,他财据为己所有;
欲想前往非行处,所行邪淫有四种;
妄语即转他想法,词义明显被了知。
若问:四不善业各自的本体是什么呢?杀生是指故意无误杀害他者。所谓的“故意”已说明在无意中死亡是无有罪过的,“无误”是说如要采取杀天施的行动而误认为其他的供施,结果杀了供施,也不会出现业道的正行。颂词中的“他”已表明自杀不犯业道的正行。不予取是指故意无误中以暴力或趁人不备暗中窃取,未被发觉而据为己有。故意无误而想去往非应行处行邪淫,邪淫有四种,即于非基行淫、于非处行淫、于非境行淫、于非时行淫。所谓的非基是指他人执为我所的妻子,或者虽不是他妻,但是自己的母亲、姊妹、父母七代以内的亲属;非处:就算是自己的妻子,但在口、肛门非行淫处;非境:有光明、佛塔、佛堂前;非时:在哺乳期、妊娠期、受斋戒时非时。妄语是指故意无误改变他人的想法并且所说话语的意义对方已真正明白。
辛二、宣说四名言:
眼耳意识三觉知,次第说见闻知觉。
既然经中说:见、闻、知、觉四者说为未见等四种,未见等四种说为见等四种,即是凡夫八名言;见说为见等四种与未见说未见等四种称为圣者八名言。那么,见闻等四种究竟是指什么呢?眼识、耳识、意识与鼻舌身三者觉知,依次说为见、闻、知、觉。
辛三、宣说六支分:
离间即为分他者,染污性心之词语,
粗语则指刺耳语,所有染污皆绮语,
他许除此染污性,如妄歌戏与恶论。
离间语是指故意无误中为分开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以染污心所说的词义对方已懂。粗语是指故意无误的不悦耳之词义对方已理解。染污性的所有话语均是绮语。其他部的论师认为:除这三种以外的烦恼性语言也是绮语,例如比丘为邪命而说妄语,由贪心引发而唱歌,演员…
《俱舍论释 第四品 分别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