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释 第四品 分别业▪P4

  ..续本文上一页有,而黄门等没有。欲天也可具戒。

  那么,任何补特伽罗能具有几戒呢?所有的人可具有别解脱戒、禅定戒与无漏戒三戒。转生于欲界与色界的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原因是欲界可以具有禅定所生戒,转生色界的天人必定具有禅定所生戒。无漏戒,除了中定与无想天的众生以外色界与无色界天人均可具有。

  乙二(经中所说名称)分十五: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二、以果之方式分类;三、以因之方式分类;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五、以所依方戒分类;六、以作者之方式分类;七、宣说善行与恶行;八、以理非理生业之分类;九、引业与满业之分类;十、宣说三障;十一、宣说五无间罪;十二、宣说近五无间罪;十三、宣说三福业之事;十四、宣说三随分;十五、宣说如理而入之业。

  丙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

  业乐不乐与其他,即善不善与他业。

  若问:何为善、不善、无记业呢?赐与安乐的业为善业,带来痛苦的业为不善业,其他令感受等舍的业是无记业。

  丙二(以果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福德非福不动摇,将感受乐等三种。

  业有三种,即福德业、非福德业与不动摇业。或者,三种业也可以是将感受安乐之业等三种。

  丁二(广说)分二:一、宣说福德等业;二、宣说安乐等业。

  戊一、宣说福德等业:

  福德欲界之善业,不动摇业上界生,

  因于彼等地之中,诸业成熟不动故。

  若问:那么,什么是福德业等呢?所谓的福德业是指欲界的善业,不动摇业是指上两界所生的业。

  若问:如果上界的业是不动摇的,那么不是与三禅以下为动摇的说法相违了吗?不相违,因为三禅以下为动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以等持的过患所动摇,这里说的不动摇是指上界业的异熟不动摇。异熟为什么不动摇呢?因为在色界、无色界之地,将成熟于彼等之处的业异熟永远不会成熟于其他地,因而说异熟不动摇于他处。欲界的业是动摇性的,因为有本来转生天界但由于外缘而成为其他众生的情况。譬如,因发放布施而将转生天界的一位婆罗门看到庄严的大象而想如果我也能获得如此身相该多好,结果转生为护地神象。

  戊二(宣说安乐等业)分三:一、三受业各自之事相;二、受业之分类;三、由何业受何果。

  己一(三受业各自之事相)分二:一、自宗观点;二、他宗观点。

  庚一、自宗观点:

  至三禅间之善业,顺乐受业彼以上,

  顺不苦不乐受业,顺苦唯此不善业。

  既然经中说“顺乐受业等三种”,那么它们指的是什么呢?从欲界到三禅之间的善业是顺乐受业,三禅以上至有顶之间的善业是顺不苦不乐等舍受业,唯一顺苦受业即是此欲界的不善业。

  庚二、他宗观点:

  有说下亦有舍受,因需承许殊胜禅,

  彼由异熟业所生,无有前后成熟三。

  有些论师说:四禅下面的三禅以下也有感受不苦不乐之业的。为什么呢?因为必须要承认第一静虑的殊胜正禅是舍受之地,并且它是由善业异熟之业中产生的,而且一个相续中无有前后同时成熟三果(享乐是色,受苦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感受不苦不乐即是不相应行)。

  己二(受业之分类)分二:一、五种分类;二、别说异熟受业。

  庚一、五种分类:

  本性相应与所缘,异熟现前五受业。

  受业总共有五种,即本性受业、相应受业、所缘受业、异熟受业与现前受业。本性受业:以自相而感受;相应受业:诸如所触是通过相应的方式而感受的;所缘受业:诸如色法是依靠所缘境而感受;异熟受业:诸如善不善业是以异熟而感受安乐等;现前受业:诸如乐受,除本身现前外其他两种受业是不存在的。如是有此五种受业。

  庚二(别说异熟受业)分二:一、总说;二、别说定受业。

  辛一(总说)分二:一、业之分类;二、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子一、业之分类:

  异熟受业定不定,顺现法等三定业,

  有谓五业余说四,能引同类有三业。

  异熟受业有四种,即定业、不定业。其中定业又分今生中感受的顺现法受业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来世感受的顺次生受业与后世中感受的顺后受业三种必定感受之业,再加上不定业,共有四种。以前的有些阿阇黎说:不定受业也可分为异熟决定、时间不定与异熟、时间均不定两种,如此总共有五种。喻显部的其他论师说:受业有四类。即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异熟决定、时间不定,二者均决定,二者均不定。(一)时间决定、异熟不定:有些业如果感受果报,则于现世等任意一者中感受,但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二)异熟决定、时间不定:异熟果报确定无疑要感受,但今生、来世、他世三个时间是不一定的。(三)二者均决定:诸如现世中必定感受异熟。(四)二者均不定:时间不一定,感受异熟果也不一定。

  若问:以何业而引蕴之相续或同类呢?顺次生受业等三种能引他世同类之蕴的相续,而顺现法受业不能引同类,原因是它只能成熟所起作用的蕴相续。

  子二、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一切趣有四引业,地狱善引业有三,

  何中离贪稳凡夫,不造顺次生受业,

  圣者亦不造顺后,欲顶不稳者亦非。

  所有五趣的众生总的来说有四种引业,然而,地狱中只有顺次生受善引业等三种,而无有顺现法受善引业,原因是地狱中不会有悦意异熟。除了有顶以外的八地中离贪稳固的凡夫不会造转生离贪之彼地的顺次生受业,因为他后世不会转生于离贪之彼地中。中间七地离贪稳固的圣者不仅不会造顺次生受业,而且也不会造顺后受业,因为他永远不会投生离贪之彼地故。欲界与有顶离贪尚未稳固的圣者也不会造转生欲界与有顶的顺次生受业以及顺后受业,原因是在欲界与有顶从离贪中退失的圣者是从果中退失的,在退失没有恢复之前不可能死亡。

  结生欲界中有身,具有二十二引业,

  皆属顺现法受业,彼等必定是一类。

  若问:中有也有引业吗?有,中有身在结生到欲界胎卵中时有中阴、凝酪等住胎五期、儿童等在生五期共十一种引业,而且每一种都分定不定两种受业,这样一来共有二十二种引业。其中十一种定业属于顺现法受业,原因是这十一种定业在积业阶段的蕴与感受异熟时的蕴是由同一引业牵引的同一类。

  辛二、别说定受业:

  强惑净心功德田,恒造杀父母业定。

  所谓顺现法受业,依田意乐之差别,

  永离彼地贪欲故,必定感受异熟果。

  若问:究竟什么是异熟定受业呢?极为强大的烦恼与清净心、依靠下文中要讲的功德福田三宝等、长期所做之事,如萨色巴地方的人以积累福德之心杀害自己的父母,这些业必定要感受异熟果报。

  既然说“皆属顺现法受业”,那么到底它是指的什么呢?现世中所要感受的业是由田与意乐的差别而变成的。以田的差别而成为顺现法受业的公案: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经成为一名三藏比丘,当时僧众出现诤论,结果由一位持藏比丘调解平息了。那位三藏比丘生起嗔心说道:“女人平息了女人的诤端”。由此而于现世中变成了女人,并且后来于五百世中投生为女人。以意乐的差别而变成顺现法受业的公案:从前,甘嘎国王的一位名叫龙瓦的太监问一个赶着五百头牛的人:你要做什么去?那人回答说:将这些牛阉割。他听后生起悲悯之心,将这些牛从那人手中救了下来。结果那一生中男根就恢复了。不仅如此,而且由于彻底远离了那一地贪欲的缘故,必定成熟于彼地的业也会变成现世受报的业,如同(欠债者)要迁往他乡时(债主)就会前来索债一样。

  于从灭定无烦恼,慈无量心与见道,

  罗汉果中出定者,作利害果立即受。

  那么,田的差别是怎样的呢?对于从灭尽定中刚刚出定者作利害,果报会立即感受,因为他与从涅槃中出定相同。对从慈无量与无烦恼的等持中刚刚出定者作利害会立刻感受果报,原因是他与利益一切众生和无烦恼的清净心相联,并且已完全熏染上敏锐的无量福德。对于从见道中刚刚出定者作利害之事果报也将立即感受,因为他已经获得了断除一切见断的新转依无垢智慧。对于从阿罗汉果位中刚出定者作利害之事,也会立即感受果报,原因是阿罗汉已获得了断除所有修断的新转依无垢智慧。然而,对从一来果与不来果中刚起定者作利害之事不会立即感受果报,原因是他们断除见断的新转依无垢智慧已陈旧,还尚未获得断除一切修断的新转依无垢智慧。

  己三(由何业受何果)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别说狂心。

  庚一、真实宣说:

  无寻善业之异熟,许唯心受不善身。

  若问:如果说异熟主要是受,那么是身受还是心受呢?无寻的殊胜正禅至有顶之间的善业异熟承认是心受,唯一是意乐受与舍受,因为在此之上无有身受,其原因是身受绝对是有寻。这间接已说明了有寻的善业异熟是身受与心受两者。不善业的异熟唯一是身受,因为心苦受即是意苦受,而不善业不能成熟意苦受。

  庚二、别说狂心:

  所谓狂心唯意识,彼由业之异熟生,

  依畏受害不调忧,除北俱洲具贪有。

  若问:狂心或疯心是在意识中具有还是在根识中具有呢?狂心在意识中具有,而在根识中是没有的,因为根识无有计度分别与随念分别。狂心是从什么因中产生的呢?它是由他人的物咒等成为狂心之业的异熟中产生,还有见到非人的恐怖相而产生畏惧,受到非人加害,自之身体四大不调,产生忧愁等都可产生狂心。

  若问:这样一来,不是成了不善业的异熟有心受了吗?因为狂心是由不善业异熟中产生的。无有此种过失,原因是虽然它是异熟生但并非是异熟果,这是由于从愚昧之心中出现身体四大紊乱,由四大紊乱而产生狂心,身体不调是异熟果,而狂心只是增上果。

  那么,什么样的补特伽罗才有狂心呢?北俱卢洲以外具贪欲的人会有,天人尚且也有疯狂等现象,其他众生就更不言而喻了。除了佛陀以外的诸圣者有身体四大紊乱产生的狂心,而没有异熟生…

《俱舍论释 第四品 分别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