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教育大學2009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
靈性與生命
時間: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至善樓國際會議廳
主持:田博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講座教授)
演講:梁乃崇
紀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義麗
※「靈性」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謝謝主持人,把我介紹得這麼清楚。今天能來參加這個研討會,把我所了解的靈性與生命向各位報告,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給我這樣的機會。我今天講的題目就是「靈性與生命」。第一個我想先要問的問題,就像剛才院長所說的,靈性到底指的是什麼?是不是能夠定義清楚?我原先是學物理學、做物理研究工作的,所以非常重視一個名詞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再來一個,就是生命到底是什麼,怎麼樣就是生命?
靈性,通常我們就叫它是心靈、有時候又說是心理、有的時候又稱它爲精神、或者是稱爲神。佛教的話,就稱爲佛。那靈性到底指的是什麼?有些人寫的詩、做的畫很有意境,那個意境是不是靈性?有的人見義勇爲,他的人格非常高超,這樣是不是靈性?有的人有超能力,能預知未來,這樣是不是靈性呢?所以靈性這個詞,含意是很廣的,應該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生命的關鍵問題就在生死
生命也是類似,我們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有呼吸、心跳、腦波,這個就是有生命。如果這叁個東西都沒了,那就是沒生命。難道生命就是這樣子嗎?就只是呼吸、心跳、腦波而已?顯然也不是。這個地方的定義,也是蠻籠統的,應該說不是很清楚。可是我們又會覺得,生命是很奧妙的,靈性更神秘。所以雖然給了它名詞,但是這個名詞所賦予它的意義,並不是很清楚。
尤其關于生命,剛才所講的,決定一個人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就是有沒有呼吸、心跳、腦波這樣來決定。如果都沒有了,那就是沒有生命迹象,就是死了,這就是判斷生死的依據。這樣的依據,在我來講還不夠,這樣的方式也不太對。爲什麼呢?這樣的判斷生命,都是判斷別人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我現在要問的問題,不是判斷別人。我們要問生命的話,真正要問的是,你怎麼判斷你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
你依據什麼,判斷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不是判斷別人。我會問這個問題,因爲我自己以前學佛的時候,那個過程裏面,有一度不知道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我沒有辦法判斷。在那個時候,有人就問我,你怕不怕死?我說,我不知道耶!因爲我連自己是活的、還是死的都不知道。你問我怕不怕死,我沒有辦法怕啊!經過後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才有辦法判斷,啊!我是活的。我才有辦法判斷,我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我的方法,就是給自己用的,我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所有的生命就是一個死活問題,是生還是死。佛教在生死問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如何能了生脫死,在這方面是下了非常深的功夫的。那個工夫不是判斷別人死活,那個工夫就是在判斷自己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所以,這兩個問題,我得到的答案是這樣。
※生死的判斷標准在有無覺知能力
我怎麼知道我自己是活的?或者我怎麼能夠判斷我是死了,依據是什麼?我是用一個東西來判斷,就是,我知道我現在是有覺知能力,我有覺知能力就是活的;我如果沒有覺知能力,我就死了。我的判斷,就是根據我自己是否有覺知能力。所以,有覺知能力是活的,那就是有命啊!命的來源就是這個。我們所謂生命,就是命,你有命,是因爲你有覺知能力。當你的覺知能力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是死了,就是沒命了,命的基礎就是覺知能力。
這樣的判斷,在中國的古書裏面就有,《中庸》裏面就這樣寫著:「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他講的天命,就是我們這裏講的命,就是這個東西:覺知能力。你有覺知能力,就是有天命,這個天命就是所謂的性。那性是什麼?就是靈性。率性之謂道,你率著這個靈性,就是所謂的道。中國儒家、還有道家,都在講道,後來禅宗也是一樣講道,這兩個所代表的意義是一致的。
※靈性與生命最根本的內涵就是覺知能力
所以我們今天就可以說,什麼是靈性?覺知能力。什麼是生命?覺知能力,全部都是覺知能力。我們再看看其它像佛教,對于覺知能力怎麼說呢?有很多的名詞,會叫它是覺性;佛是什麼呢?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覺性嘛;也會稱它爲佛性、也會稱它爲自性、稱它爲菩提心,反正是不同的名詞而已,很多很多說法,指的就是覺知能力。我們所有的焦點,就集中在這個覺知能力。不管是心理學也好,宗教界也好,各種不同的說法,你把它去蕪存菁來看的話,到最後真正的內涵,就是覺知能力。
※能知與被知的關系
我們就直接來進入這個覺知能力。覺知能力對每一個人來講,是很平常的東西。我站在這裏講話,你們聽得見;我站在這裏,你看得見;就是因爲你有覺知能力。所以就表示,這個覺知能力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它又是我們想要了解靈性、生命,最根本的基礎。所以這個覺知能力,就是我們應該要深入去探討的問題。
關于覺知能力,佛教或者其他任何宗教,都有涉獵,都有判斷依據。我比較熟悉的,是佛教關于這方面的探討。我的講法可能會跟佛教界一般的講法有點出入,因爲這是我自己摸索,所得出的心得,所以會稍微有一點出入,不過大致是接近的。
這個覺知能力,我們也可以稱它爲能知能覺,這是我們常常用的說法。簡化一些,我也可以稱它爲「能知」,佛教界甚至還更簡單,連那個知都不要了,就叫做「能」。在名稱上會簡化到只剩一個字,稱爲「能」。好了!既然有能知能覺,那就會有一個對照的東西,就是被知被覺,這是必然的。所以也可以說,有被知被覺的時候,表示必然有能知能覺,這兩個是同時並存的。
可是能知能覺不是被知被覺,被知被覺也不是能知能覺,這兩個是不同的,它們就是兩個對照。我們說,有能知能覺就必然有被知被覺,有被知被覺就有能知能覺。同時我們也知道,被知被覺不是能知能覺,能知能覺也不是被知被覺,這個很清楚的。我們怎麼決定這個是被知被覺呢?只要那個東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覺。我們在操作上是很容易定義,很容易區分的。只要這個東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覺。當然不止于此啦,被我聽到、被我看到、被我知道、被我想到、被我摸到、被我抓到,都是被知被覺,全都是被知被覺,它一定不是能知能覺。
那麼,我們剛才講了,生命在哪裏?生命在能知能覺這裏,生命會不會在被知被覺這裏?不會啊!所以被知被覺這邊是沒有生命的。我們的命在哪裏呢?在能知能覺這裏。這個關系是很清楚的,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深入一點去了解這個能知能覺時,會發現這樣的關系。爲了簡化起見,我們就稱能知能覺是「能知」好了;被知被覺這邊,我們也稱它爲「被知」就好了。所以,一定有能知跟被知的關系存在,而這個關系,目前我們在談論靈性與生命的時候,一般是沒有弄清楚,這個地方是模糊、是亂的。
在禅宗,這個地方是弄得很清楚的,能知能覺就叫「能」,被知被覺就叫「所」,所以我們知道,禅宗裏面就有「能所問題」。不只是禅宗,像《華嚴經》也有些部份,就是專門在講能所問題,這個地方佛教是探討過的。我現在不用「能、所」,因爲用能所,大家會搞不清楚,所以我就用「能知與被知」,這個是比較現代化的語言,大家比較知道正確的意思是什麼。
※宇宙的四個層次
這個能知、被知可不是這麼簡單,以上所講,還只是一個開頭而已,現在我再讓大家更深入去了解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來看靈性與生命,再來看這個能知與被知。我現在就以一個人作爲基礎,其他人暫時不管,先把一個人、自己先搞懂、弄清楚。整個宇宙可以分成四個層次,哪四個層次呢?第一個世界、第二個就是身體、第叁個是識心、再來一個,我們用大家現在的話,就是覺性,也就是剛才所講的那個覺知能力。
世界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物質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還有這些房子、器物就是世界。身體就是我們的肉體。識心,這個地方就開始跟靈性有關系了,我們的心可以把它分爲兩種,一種我們就叫它識心,另一種心我們就叫祂是覺性。這個識心是什麼呢?你自己有的,你會想東想西的心。你不但可以想東想西,你還可以要想東不想西、要想西不想東,你可以決定,這個部分就是識心。還有一個心,祂也是心,但是祂已經不想東也不想西,這個部分我們就叫做覺性。
※能知與被知的界線
我們把整個宇宙分這四個層次,來看一看這個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在哪裏?現在我拿出這個筆,這個筆是世界當中的一部份,我的手是我身體的一部份。當我這個手拿這枝筆時,這個筆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所以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在這個筆和手中間。在這四個層次的結構上面,那就等于是這個世界被身體所拿,身體是能拿、而世界…
《靈性與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