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性与生命

  

台北教育大学2009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论文研讨会

  

  

灵性与生命

  

  

时间: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地点: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至善楼国际会议厅

  主持:田博元(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讲座教授)

  

演讲:梁乃崇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义丽

  

  ※「灵性」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谢谢主持人,把我介绍得这么清楚。今天能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把我所了解的灵性与生命向各位报告,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灵性与生命」。第一个我想先要问的问题,就像刚才院长所说的,灵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能够定义清楚?我原先是学物理学、做物理研究工作的,所以非常重视一个名词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再来一个,就是生命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就是生命?

  

  灵性,通常我们就叫它是心灵、有时候又说是心理、有的时候又称它为精神、或者是称为神。佛教的话,就称为佛。那灵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些人写的诗、做的画很有意境,那个意境是不是灵性?有的人见义勇为,他的人格非常高超,这样是不是灵性?有的人有超能力,能预知未来,这样是不是灵性呢?所以灵性这个词,含意是很广的,应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生命的关键问题就在生死

  

  生命也是类似,我们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有呼吸、心跳、脑波,这个就是有生命。如果这三个东西都没了,那就是没生命。难道生命就是这样子吗?就只是呼吸、心跳、脑波而已?显然也不是。这个地方的定义,也是蛮笼统的,应该说不是很清楚。可是我们又会觉得,生命是很奥妙的,灵性更神秘。所以虽然给了它名词,但是这个名词所赋予它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楚。

  

  尤其关于生命,刚才所讲的,决定一个人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就是有没有呼吸、心跳、脑波这样来决定。如果都没有了,那就是没有生命迹象,就是死了,这就是判断生死的依据。这样的依据,在我来讲还不够,这样的方式也不太对。为什么呢?这样的判断生命,都是判断别人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我现在要问的问题,不是判断别人。我们要问生命的话,真正要问的是,你怎么判断你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

  

  你依据什么,判断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不是判断别人。我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以前学佛的时候,那个过程里面,有一度不知道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我没有办法判断。在那个时候,有人就问我,你怕不怕死?我说,我不知道耶!因为我连自己是活的、还是死的都不知道。你问我怕不怕死,我没有办法怕啊!经过后来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才有办法判断,啊!我是活的。我才有办法判断,我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我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用的,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所有的生命就是一个死活问题,是生还是死。佛教在生死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如何能了生脱死,在这方面是下了非常深的功夫的。那个工夫不是判断别人死活,那个工夫就是在判断自己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所以,这两个问题,我得到的答案是这样。

  

  ※生死的判断标准在有无觉知能力

  

  我怎么知道我自己是活的?或者我怎么能够判断我是死了,依据是什么?我是用一个东西来判断,就是,我知道我现在是有觉知能力,我有觉知能力就是活的;我如果没有觉知能力,我就死了。我的判断,就是根据我自己是否有觉知能力。所以,有觉知能力是活的,那就是有命啊!命的来源就是这个。我们所谓生命,就是命,你有命,是因为你有觉知能力。当你的觉知能力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死了,就是没命了,命的基础就是觉知能力。

  

  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的古书里面就有,《中庸》里面就这样写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他讲的天命,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命,就是这个东西:觉知能力。你有觉知能力,就是有天命,这个天命就是所谓的性。那性是什么?就是灵性。率性之谓道,你率着这个灵性,就是所谓的道。中国儒家、还有道家,都在讲道,后来禅宗也是一样讲道,这两个所代表的意义是一致的。

  

  ※灵性与生命最根本的内涵就是觉知能力

  

  所以我们今天就可以说,什么是灵性?觉知能力。什么是生命?觉知能力,全部都是觉知能力。我们再看看其它像佛教,对于觉知能力怎么说呢?有很多的名词,会叫它是觉性;佛是什么呢?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觉性嘛;也会称它为佛性、也会称它为自性、称它为菩提心,反正是不同的名词而已,很多很多说法,指的就是觉知能力。我们所有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个觉知能力。不管是心理学也好,宗教界也好,各种不同的说法,你把它去芜存菁来看的话,到最后真正的内涵,就是觉知能力。

  

  ※能知与被知的关系

  

  我们就直接来进入这个觉知能力。觉知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讲,是很平常的东西。我站在这里讲话,你们听得见;我站在这里,你看得见;就是因为你有觉知能力。所以就表示,这个觉知能力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它又是我们想要了解灵性、生命,最根本的基础。所以这个觉知能力,就是我们应该要深入去探讨的问题。

  

  关于觉知能力,佛教或者其他任何宗教,都有涉猎,都有判断依据。我比较熟悉的,是佛教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我的讲法可能会跟佛教界一般的讲法有点出入,因为这是我自己摸索,所得出的心得,所以会稍微有一点出入,不过大致是接近的。

  

  这个觉知能力,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能知能觉,这是我们常常用的说法。简化一些,我也可以称它为「能知」,佛教界甚至还更简单,连那个知都不要了,就叫做「能」。在名称上会简化到只剩一个字,称为「能」。好了!既然有能知能觉,那就会有一个对照的东西,就是被知被觉,这是必然的。所以也可以说,有被知被觉的时候,表示必然有能知能觉,这两个是同时并存的。

  可是能知能觉不是被知被觉,被知被觉也不是能知能觉,这两个是不同的,它们就是两个对照。我们说,有能知能觉就必然有被知被觉,有被知被觉就有能知能觉。同时我们也知道,被知被觉不是能知能觉,能知能觉也不是被知被觉,这个很清楚的。我们怎么决定这个是被知被觉呢?只要那个东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觉。我们在操作上是很容易定义,很容易区分的。只要这个东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觉。当然不止于此啦,被我听到、被我看到、被我知道、被我想到、被我摸到、被我抓到,都是被知被觉,全都是被知被觉,它一定不是能知能觉。

  

  那么,我们刚才讲了,生命在哪里?生命在能知能觉这里,生命会不会在被知被觉这里?不会啊!所以被知被觉这边是没有生命的。我们的命在哪里呢?在能知能觉这里。这个关系是很清楚的,它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深入一点去了解这个能知能觉时,会发现这样的关系。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就称能知能觉是「能知」好了;被知被觉这边,我们也称它为「被知」就好了。所以,一定有能知跟被知的关系存在,而这个关系,目前我们在谈论灵性与生命的时候,一般是没有弄清楚,这个地方是模糊、是乱的。

  

  在禅宗,这个地方是弄得很清楚的,能知能觉就叫「能」,被知被觉就叫「所」,所以我们知道,禅宗里面就有「能所问题」。不只是禅宗,像《华严经》也有些部份,就是专门在讲能所问题,这个地方佛教是探讨过的。我现在不用「能、所」,因为用能所,大家会搞不清楚,所以我就用「能知与被知」,这个是比较现代化的语言,大家比较知道正确的意思是什么。

  

  ※宇宙的四个层次

  

  这个能知、被知可不是这么简单,以上所讲,还只是一个开头而已,现在我再让大家更深入去了解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来看灵性与生命,再来看这个能知与被知。我现在就以一个人作为基础,其他人暂时不管,先把一个人、自己先搞懂、弄清楚。整个宇宙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哪四个层次呢?第一个世界、第二个就是身体、第三个是识心、再来一个,我们用大家现在的话,就是觉性,也就是刚才所讲的那个觉知能力。

  

  世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物质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还有这些房子、器物就是世界。身体就是我们的肉体。识心,这个地方就开始跟灵性有关系了,我们的心可以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我们就叫它识心,另一种心我们就叫祂是觉性。这个识心是什么呢?你自己有的,你会想东想西的心。你不但可以想东想西,你还可以要想东不想西、要想西不想东,你可以决定,这个部分就是识心。还有一个心,祂也是心,但是祂已经不想东也不想西,这个部分我们就叫做觉性。

  

  ※能知与被知的界线

  

  我们把整个宇宙分这四个层次,来看一看这个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在哪里?现在我拿出这个笔,这个笔是世界当中的一部份,我的手是我身体的一部份。当我这个手拿这枝笔时,这个笔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所以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在这个笔和手中间。在这四个层次的结构上面,那就等于是这个世界被身体所拿,身体是能拿、而世界…

《灵性与生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