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被拿。在這樣的一個動作之下,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在世界與身體之間。
世界這邊是被知、身體是能知;當身體是能知,就是能拿的時候,識心和覺性都是能拿,所以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是在世界與身體之間。這樣子的狀況很多,我腳這樣子踩這個地板,這個界線也是在這裏。我來摸一摸這個,也在這裏。我講話的聲音,對各位來講,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你們聽見了,你們是用你們的耳朵聽到的,所以界線也在這裏。我站在這裏,對你們來講,我是世界的一部份,我被你們看到了,我是被看,你們是能看,所以,界線還是在這裏。你看看!像這樣子的狀況,能知與被知,是不是我們早上一醒來,眼睛一睜開,都在這種狀況之下,所有的事情,都在這裏,界線都在世界與身體這個地方。
好!我們現在就做另外一件事情,我們一起來做。我們把眼睛閉起來。你能不能夠感覺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從頭一直到腳,你是不是能夠感覺?它是不是被你感覺的?大家都能夠嘛!你眼睛一閉起來,你的身體是被你感覺的。被誰感覺?不是被你的眼睛、不是被你的身體感覺,你的身體是被感覺了,被感覺了就是被知,能知在哪裏?不在身體上,不在啊,已經超出身體啦!你的能感覺、你的能知已經離開、超出你的身體了。
這個時候,能知與被知的界線,你看!身體被感覺了,當然這個世界也是被感覺、被知的。能知在哪裏?識心。當識心是能知的時候,覺性也是能知,這邊全都是能知。這樣一做,這個身體就變成什麼?剛才它還是能知耶,現在這個身體就變成被知了。只要眼睛一閉、這麼一做,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到了識心與身體之間了。這個事情,每個人都能做呀!
現在再問一個問題,你的想法是不是被你知道?你的想法,是不是被你控製?你可以控製你的想法,你可以控製你去想東不想西、想西不想東,你可以控製的呀。所以,這個識心被控製了,它又是被知;當識心是被知的時候,識心、身體、世界全都是被知,覺性才是能知。說到這裏,我們有沒有可能,把這個覺性剖一半,哦!這一半被知了,另外的一半是能知。有沒有可能?可能啊!當這個部分被我們知道的話,那就是被知。但是,當這個是被知的時候,一定會還有一個部分不是被知,是能知,這個也一定會存在。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了,那我們可以一半、一半、一半一直剖下去,那是萬世不竭的,太麻煩了。這個事情,我們就做一個人爲的規定,只要覺性這裏有一半是被知了,我就把它歸並到識心。意思是什麼?覺性這裏沒有被知,只要有被知的部分,通通把它歸並到識心這裏。這樣子的話,我們也可以說,覺性的意思,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
這樣確定的話,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這四個層次的中間這裏(識心與身體),比較特殊一點,我稱它爲混合區。所謂混合區,就是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是被知。這頭尾兩端是很清楚,覺性就純粹是能知,祂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而世界就是純粹的被知,一點點能知都沒有。兩頭是純粹的,純粹的能知、純粹的被知。中間是混雜的,混合了能知、被知,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是被知。
※覺性的性質
我們厘清楚這樣的區分有一個混合區的話,我們對于事情,對于能知、被知就清楚了。清楚了以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這個不可被知的能知,它的意思是什麼,它有什麼意義。我們可以說,覺性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而這個覺性就是覺知能力,那也就是最純粹的覺知能力。這個最純粹的覺知能力,祂是我們生命的基礎,生命的源頭。祂跟純粹的被知是極端的不同。這個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只要從「不可被知」這一個條件,我就可以推測出來祂有什麼性質。
※解脫自在與無分別
找出什麼性質呢?第一個,因爲祂是不可被知的,所以你不可能把這個覺性捆綁起來、把祂關起來,爲什麼呢?祂根本不可被知,怎麼能被關,也不可能被綁。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個覺性是自由的,而且是絕對的自由。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解脫自在。
由不可被知,又可以導出一個東西:你有覺性、我有覺性、神有覺性、佛有覺性、菩薩有覺性、大家都有覺性;這個覺性是不可被知的,那麼祂能夠被分辨嗎?分辨出你的覺性、我的覺性、他的覺性,能夠分辨嗎?也不能被分辨。所以,祂是沒有辦法分別的,所以叫做無分別。
※平等、同體、博愛與不朽
無分別就會得到一個性質,是什麼呢?平等。用現在的話是平等,用佛教的話也是平等。所以佛法會說,佛與衆生平等,指的就是衆生的覺性、跟佛的覺性是平等,沒有辦法分別的。
我們從無分別,又可以得到一個性質,叫做同體。沒有辦法分別、沒有辦法分辨,祂是平等的,所以就是有同體的性質。也就是說,你的覺性、我的覺性、他的覺性是同體的。
同體的含意是什麼?同體的含意不是同體兩個字而已,它的含意是,你的頭跟你的腳是同體的,所以你的腳不會怪你的頭,怎麼老是高高在上把我壓在下面,這就是同體。哪一天你的腳抱怨你的頭:「爲什麼你老是高高在上,壓著我。」這個時候,表示你的腳跟你的頭不同體了。所以,同體的時候,就一定會産生博愛。因爲祂是同體的,當然會博愛,祂愛他人就是愛自己,是一樣的。
所以,自由、平等、博愛就出來了。自由、平等、博愛,這是法國大革命當時,提出來的口號,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解脫自在,平等無分別、慈悲喜舍。
還有一個性質,祂不可被知的話,當然不可能被打、不可能被毀。所以覺性還有一個性質叫做不朽。不朽當然包含不會死;你要祂死,祂死不了,沒有辦法死的。這是我們中國追求的目標,這一個目標在我們的覺性裏面就有。你有沒有覺性?有啊!所以你就具有這些。
※能知掌握主動權
還有一個東西,不是從不可被知來的,是我們從能知與被知的關系了解的。比如說這個筆是被拿的,我的手是能拿;那麼,這兩者之間的主動權,掌握在筆這裏,還是掌握在手這裏?這麼一問,當然大家都知道,在手這裏。這樣子的一個比喻,你就知道,能知與被知的關系裏面,誰掌握主動權?能知掌握主動權,被知沒有主動權。這也是生命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
因爲生命就是覺性,就是這個能知能覺,就是覺知能力,祂一定掌握主動權。無生命的東西,是沒有主動權的。所以,覺性有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這些性質。這個主動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特征,非常重要。世界的這些東西,你去欺侮它、踩它、整它,沒什麼關系,爲什麼?它沒有主動權。可是生命不同,你不能欺侮它,你一定要平等對待、尊重,你欺侮他,他以後一定會演一出戲,叫做《王子複仇記》。爲什麼?他有主動權。
我們對待生命,你就要尊重,小至細菌,你都不可以欺侮他。爲什麼?他有主動權。那麼小的生命,他是有主動權的。現在的人們,對于這一點已經稍有一些認識。什麼認識呢?我們發明很多藥來殺這些細菌,這些細菌會産生抗藥性。産生了以後,什麼藥都殺不死它。人們就繼續發明新藥,結果細菌産生抗藥性的速度,比你發明新藥的速度還要快。人類現在知道這樣的事情了,因爲做了一些錯誤的行爲,才知道的呀!那麼,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主動權,小至細菌都有主動權。
這個,是我們對生命要特別敬畏的地方。我們人類也是生命之一,自己怎麼可以去反生命呢?我們的行爲,怎麼可以去反生命呢?這個是我們不應該做的。我們要尊重生命,生命的威力就在這裏。祂有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這一些特質。我想我的時間已經到了,謝謝各位。
主持人:田博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講座教授)
田:很精彩的一個演講,是不是開放一點時間,給我們在座的學者來發問。很感謝梁教授,他把生命跟靈性,用佛法來說明;但是又把佛法用現代的語言做了一個诠釋。我們要去了解生命的真谛,透過這個方式,也許更容易去了解。
他特別提出一個「覺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這個是非常有深入體悟的一個語言。也許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覺性到底是什麼。尤其後面又談到,以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來說祂,我可以感受到梁教授的一番苦口婆心,很想讓各位真的去了解佛法。因爲了解佛法,更能了解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在哪裏,這是我很感動的地方,非常謝謝。
梁:佛陀開創佛教的時候,就是爲了了生脫死,就是爲了解決這個生死問題。祂做了修行,後來努力得到了答案,所以就建立了佛教。整個來源就是這樣,就是爲了解這個問題。
田:這一場演講,我們就感謝梁教授,謝謝各位。
【主 題】:靈性健康與靈性發展
【主持人】:王立文(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授兼主任)
【引言人】:梁乃崇(前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紀潔芳(吳鳳技術學院)
陳錫琦(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
接下來進行的是陪席式的討論,主題是《靈性健康與靈性發展》,我們邀請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授兼主任王立文教授爲我們主持,讓我們掌聲歡迎王教授。
王: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今天我們這一場是研習式的討論。前面我們有兩位講者,他們的發言,可以引導我們想一些深入的問題。今天的題目是《靈性健康與靈性發展》,我自己是學工程的,所以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在想,健康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今天是兩個題目,我想稍微把它弄清楚。當然等一下,我們的引言人有他們自…
《靈性與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