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陳昌祈)

  

從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

  

陳昌祈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

  

研究物物交互作用的科學,雖然長于「用腦」的邏輯推理,

  

但也少不了「用心」的直覺。

  

心是盎然生機的泉源,學習「用心」更是實修佛法的要訣。

  

摘要:

  

我們試圖從佛法的觀點,藉交互作用的分類來探討宇宙萬象的種種,希望能有助于文化視野的厘清與未來方向的展望。文中我們將討論物物交互作用與心物交互作用的特色,及研究者心靈運作的異同。這裏我們嘗試提出「用腦」與「用心」的概念,來探討物物、心物交互作用的差別。

  

研究物物交互作用的科學,雖然長于用腦的邏輯推理,但也少不了用心的直覺,傑出物理學家費曼對直覺的重視就是實例。我們也發現只有掌握中醫心物交互作用的特色,才能看清楚中醫的實貌與特色。數千年前沒有現代物質科學的支援就能研探「經絡」,並用諸醫療,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近代學術受物物研究的主導,對于「重複性」與「累積性」特別重視,爲世人帶來輝煌的科學文明,也帶我們進入一個知識爆炸、偏重用腦的時代。然而用心才是一切學術創造的源頭,用心涵養的缺乏與忽視將是當前學術的隱憂。

  

一、前言

  

大約二十多年前,還在讀大學時有位朋友問我說:「知識與智慧有什麼不同?」當時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只是注意到竟然有這麼個問題存在。後來又注意到知識的「累積性」與「重複性」的問題,感覺西方科學在這方面較占優勢,較能累積經驗、重複驗證,東方的學問在這方面似乎處于弱勢。以中醫爲例,人們會問:到底中醫科不科學?中醫有沒有在累積成長?能不能重複驗證?由于這些困惑的醞釀,引發了我去反省、探究這個問題。現在我試圖從佛法的觀點,藉交互作用的分類來探討宇宙萬象的種種,希望能有助于文化視野的厘清與未來方向的展望!

  

二、佛法對心物的看法

  

  

從佛法的立場看世間,宇宙萬象不外「色」、「心」二法,所謂色法是指具有質礙性質的物質部分,心法則指空靈的精神部分。心法可以進一步區分爲「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性,是心的本體;而心所則爲心相,泛指一切心理現象。

  

如果用梁乃崇教授所首創的對宇宙萬象的分類術語「知覺者」與「被知的範疇」(注一)來分析,那麼心王就是知覺者,心所及色法都屬于被知的範疇。這也就是說被知的範疇包含偏共業的物質部分,同時也包含偏別業的心所部分。一般所談論的心,常常是指「被知範疇」的心所部分,而「知覺者」的心王部分則被忽略,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心王有種種稱呼,可以叫「知覺者」、「覺性」、「佛性」,乃至叫「本來面目」都可以,但都是指一切情識分別的根源。心王不能被覺知,一被覺知就淪爲心所。偈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生滅滅矣,寂滅現前」,心王只能經由「心所歇滅,心王現前」來體驗。心王的體驗甚深,是佛法的精要所在,有志深究心物根柢的人宜多留心!

  

叁、物與物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是科學家探討物質世界的基本概念,用來指陳物與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把它推廣到包含心靈的層次,顯然可以分成:「心與心」、「心與物」及「物與物」等叁大類交互作用。物與物的交互作用,是指色法與色法間的相互影響;心與物的交互作用是指心法(心王、心所)與色法互相間的影響;心與心的交互作用則是指心法與心法間的相互影響。嚴格來說,「叁界唯心」,色法也不離于心現,因而可以說所有的交互作用都包含在「心與心」的交互作用裏。

  

物與物交互作用探討的對象偏于共業,「共業」的意思即是大衆共有的業報,探討時會有衆人所見略同的特性。由于物質現象又頗具體,很容易被想象成獨立于心靈之外的客觀存在。「古典物理」時代的科學家曾認爲,物理學所探討的是獨立于觀察之外的客觀存在。然而這在「量子物理」裏就做了重大的修正──「獨立于觀察的客觀存在是一種想象,任何觀察必然幹擾被觀察者。」比如說我們用X光來觀察電子、原子時,電子、原子就被X光所幹擾,已不再是原來還沒有觀察時的狀態。任何觀察必然影響被觀察者,獨立于觀察之外的客觀存在只是一種想象!

  

當然儀器之後的觀察者其實是人類的心靈,只是目前科學家還無法具體地考慮心靈對被觀察事件的影響。很明顯的,目前科學界公認的公式裏還沒有引進心靈這一變項。以靜電公式 F=kqQ/r2爲例,式中並沒有心靈變因這一項。沒有心靈變項的公式似乎比較明確客觀,明確客觀這不正是我們對知識的一貫期盼嗎?

  

那物質科學真的沒有心靈影響的蹤迹嗎?物與物的交互作用畢竟還是要經由人類的心靈來覺知、來研究的,此時心靈無可避免地一定要參與其間。因此,即使現象本身與心靈無關,也不能保證覺知、研究所得的結論與研究者的心靈無關。而有關光的雙重性實驗──光同時具有「波動」及「粒子」兩種性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近代的科學研究發現,當我們采用波動的觀點來安排實驗時,發現光具有波動性;但采用粒子的觀點來安排實驗時,卻又發現光具有粒子性。光所展現的波動或粒子性質,取決于觀察者安排實驗時的心靈觀點,這不正是心靈對觀察的影響嗎?

  

四、科學家的心靈運作

  

  

由于色法較具體,有衆人所見略同的特性,人們在從事物物交互作用研究時,養成了追求客觀明確的習慣。我們希望不同的人,對相同的現象有相同的描述與理解,因此科學家對于研究時的心靈運作,就有若幹的限製與取舍。

  

從事研究的心靈運作可分成兩個層次來探討,一是對研究對象的覺知,一是對覺知所得到的「心相」的心靈運作。我們就想象一下現在正在研究眼前的一朵花、一個單擺吧!當我們去觀察時,心裏是不是覺察到這朵花、這個單擺的種種形象、種種動態──這是第一個層次的心靈運作。接著我們會在心裏分析這種種形象、種種動態,分析這朵花和那朵花的種種異同、分析單擺擺動到底等不等時距、擺動的快慢和擺長有沒有關系?這些屬于第二個層次,是對覺知所得心相的心靈運作。

  

科學家第一層次的心靈運作,是以衆人共有的覺知能力爲基礎,盡量排除「主觀」的影響,避免因人而異的結果。也就是說,你在覺知一朵花時,不可以用天眼或其它不是衆人共有的能力來看花,否則就不會有共同的答案。佛經上說「天眼」看杯水中有八萬四千個生命,這種覺知能力在這裏是不作數的。不過大衆共有的覺知能力在深度、廣度上實在很有限,因此科學家就設計了種種儀器來延伸人們的覺知能力。顯微鏡、望遠鏡、X光、溫度計……等各式各樣的偵測設備與方法都被提出,儀器設備既方便效能又高,在日漸依賴的情形下,人們自己的感覺能力也逐漸退化,一切以儀器的數據爲准,甚至連添加衣服也要靠溫度計來判斷。

  

第二層次的心靈運作,科學家對覺知所得的心相,是(1)經分析歸納,然後以「直覺」提出假設,(2)接著用邏輯思辨來開展。不少科學基本觀念的提出就是直覺能力的展現,而直覺能力無迹可尋,關乎個人的才氣,是先知型科學家所專長;而邏輯思辨有脈絡可依循,較無關乎才氣,這是經常性的科學工作。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Feynman)先生在評論另一位得主狄拉克的演講時曾提出:「我們在數學架構上需要有『直覺』的突破,就像當初狄拉克的電子理論一樣,我們需要天才式的神來之筆。」(注二)這是科學界期盼直覺來開拓新境界的的實例。

  

康乃爾大學的凱克贊美費曼說:「天才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的天才,一種是神奇的天才。只要你我再聰明幾倍的話,就可以比得上普通的天才,他們的腦袋是怎麼樣運作的,在我們看來沒什麼神秘之處。只要我們了解到他們是怎麼做的,就能確定自己也可以做出來。而如魔術師般的神奇天才就不一樣了,就像數學上的直交量互相之間沒有交集般,他們的心智與我們的心智沒有交集。他們的心思到底如何運作,我們無法了解。即使了解他們做出來的結果,然而當初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我們還是無法了解……(注二)」

  

神奇天才擅長的是無迹可尋的直覺能力,直覺非關邏輯,屬于「用心」的心靈運作。直覺能力的養成多半取決于個人才氣,不是一般的科學訓練所能造就的。一般的科學…

《從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陳昌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