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陈昌祈)

  

从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

  

陈昌祈

  

东吴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

  

研究物物交互作用的科学,虽然长于「用脑」的逻辑推理,

  

但也少不了「用心」的直觉。

  

心是盎然生机的泉源,学习「用心」更是实修佛法的要诀。

  

摘要:

  

我们试图从佛法的观点,藉交互作用的分类来探讨宇宙万象的种种,希望能有助于文化视野的厘清与未来方向的展望。文中我们将讨论物物交互作用与心物交互作用的特色,及研究者心灵运作的异同。这里我们尝试提出「用脑」与「用心」的概念,来探讨物物、心物交互作用的差别。

  

研究物物交互作用的科学,虽然长于用脑的逻辑推理,但也少不了用心的直觉,杰出物理学家费曼对直觉的重视就是实例。我们也发现只有掌握中医心物交互作用的特色,才能看清楚中医的实貌与特色。数千年前没有现代物质科学的支援就能研探「经络」,并用诸医疗,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近代学术受物物研究的主导,对于「重复性」与「累积性」特别重视,为世人带来辉煌的科学文明,也带我们进入一个知识爆炸、偏重用脑的时代。然而用心才是一切学术创造的源头,用心涵养的缺乏与忽视将是当前学术的隐忧。

  

一、前言

  

大约二十多年前,还在读大学时有位朋友问我说:「知识与智慧有什么不同?」当时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注意到竟然有这么个问题存在。后来又注意到知识的「累积性」与「重复性」的问题,感觉西方科学在这方面较占优势,较能累积经验、重复验证,东方的学问在这方面似乎处于弱势。以中医为例,人们会问:到底中医科不科学?中医有没有在累积成长?能不能重复验证?由于这些困惑的酝酿,引发了我去反省、探究这个问题。现在我试图从佛法的观点,藉交互作用的分类来探讨宇宙万象的种种,希望能有助于文化视野的厘清与未来方向的展望!

  

二、佛法对心物的看法

  

  

从佛法的立场看世间,宇宙万象不外「色」、「心」二法,所谓色法是指具有质碍性质的物质部分,心法则指空灵的精神部分。心法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性,是心的本体;而心所则为心相,泛指一切心理现象。

  

如果用梁乃崇教授所首创的对宇宙万象的分类术语「知觉者」与「被知的范畴」(注一)来分析,那么心王就是知觉者,心所及色法都属于被知的范畴。这也就是说被知的范畴包含偏共业的物质部分,同时也包含偏别业的心所部分。一般所谈论的心,常常是指「被知范畴」的心所部分,而「知觉者」的心王部分则被忽略,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心王有种种称呼,可以叫「知觉者」、「觉性」、「佛性」,乃至叫「本来面目」都可以,但都是指一切情识分别的根源。心王不能被觉知,一被觉知就沦为心所。偈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生灭灭矣,寂灭现前」,心王只能经由「心所歇灭,心王现前」来体验。心王的体验甚深,是佛法的精要所在,有志深究心物根柢的人宜多留心!

  

三、物与物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是科学家探讨物质世界的基本概念,用来指陈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把它推广到包含心灵的层次,显然可以分成:「心与心」、「心与物」及「物与物」等三大类交互作用。物与物的交互作用,是指色法与色法间的相互影响;心与物的交互作用是指心法(心王、心所)与色法互相间的影响;心与心的交互作用则是指心法与心法间的相互影响。严格来说,「三界唯心」,色法也不离于心现,因而可以说所有的交互作用都包含在「心与心」的交互作用里。

  

物与物交互作用探讨的对象偏于共业,「共业」的意思即是大众共有的业报,探讨时会有众人所见略同的特性。由于物质现象又颇具体,很容易被想象成独立于心灵之外的客观存在。「古典物理」时代的科学家曾认为,物理学所探讨的是独立于观察之外的客观存在。然而这在「量子物理」里就做了重大的修正──「独立于观察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想象,任何观察必然干扰被观察者。」比如说我们用X光来观察电子、原子时,电子、原子就被X光所干扰,已不再是原来还没有观察时的状态。任何观察必然影响被观察者,独立于观察之外的客观存在只是一种想象!

  

当然仪器之后的观察者其实是人类的心灵,只是目前科学家还无法具体地考虑心灵对被观察事件的影响。很明显的,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公式里还没有引进心灵这一变项。以静电公式 F=kqQ/r2为例,式中并没有心灵变因这一项。没有心灵变项的公式似乎比较明确客观,明确客观这不正是我们对知识的一贯期盼吗?

  

那物质科学真的没有心灵影响的踪迹吗?物与物的交互作用毕竟还是要经由人类的心灵来觉知、来研究的,此时心灵无可避免地一定要参与其间。因此,即使现象本身与心灵无关,也不能保证觉知、研究所得的结论与研究者的心灵无关。而有关光的双重性实验──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性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代的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采用波动的观点来安排实验时,发现光具有波动性;但采用粒子的观点来安排实验时,却又发现光具有粒子性。光所展现的波动或粒子性质,取决于观察者安排实验时的心灵观点,这不正是心灵对观察的影响吗?

  

四、科学家的心灵运作

  

  

由于色法较具体,有众人所见略同的特性,人们在从事物物交互作用研究时,养成了追求客观明确的习惯。我们希望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现象有相同的描述与理解,因此科学家对于研究时的心灵运作,就有若干的限制与取舍。

  

从事研究的心灵运作可分成两个层次来探讨,一是对研究对象的觉知,一是对觉知所得到的「心相」的心灵运作。我们就想象一下现在正在研究眼前的一朵花、一个单摆吧!当我们去观察时,心里是不是觉察到这朵花、这个单摆的种种形象、种种动态──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心灵运作。接着我们会在心里分析这种种形象、种种动态,分析这朵花和那朵花的种种异同、分析单摆摆动到底等不等时距、摆动的快慢和摆长有没有关系?这些属于第二个层次,是对觉知所得心相的心灵运作。

  

科学家第一层次的心灵运作,是以众人共有的觉知能力为基础,尽量排除「主观」的影响,避免因人而异的结果。也就是说,你在觉知一朵花时,不可以用天眼或其它不是众人共有的能力来看花,否则就不会有共同的答案。佛经上说「天眼」看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生命,这种觉知能力在这里是不作数的。不过大众共有的觉知能力在深度、广度上实在很有限,因此科学家就设计了种种仪器来延伸人们的觉知能力。显微镜、望远镜、X光、温度计……等各式各样的侦测设备与方法都被提出,仪器设备既方便效能又高,在日渐依赖的情形下,人们自己的感觉能力也逐渐退化,一切以仪器的数据为准,甚至连添加衣服也要靠温度计来判断。

  

第二层次的心灵运作,科学家对觉知所得的心相,是(1)经分析归纳,然后以「直觉」提出假设,(2)接着用逻辑思辨来开展。不少科学基本观念的提出就是直觉能力的展现,而直觉能力无迹可寻,关乎个人的才气,是先知型科学家所专长;而逻辑思辨有脉络可依循,较无关乎才气,这是经常性的科学工作。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Feynman)先生在评论另一位得主狄拉克的演讲时曾提出:「我们在数学架构上需要有『直觉』的突破,就像当初狄拉克的电子理论一样,我们需要天才式的神来之笔。」(注二)这是科学界期盼直觉来开拓新境界的的实例。

  

康乃尔大学的凯克赞美费曼说:「天才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天才,一种是神奇的天才。只要你我再聪明几倍的话,就可以比得上普通的天才,他们的脑袋是怎么样运作的,在我们看来没什么神秘之处。只要我们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做的,就能确定自己也可以做出来。而如魔术师般的神奇天才就不一样了,就像数学上的直交量互相之间没有交集般,他们的心智与我们的心智没有交集。他们的心思到底如何运作,我们无法了解。即使了解他们做出来的结果,然而当初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还是无法了解……(注二)」

  

神奇天才擅长的是无迹可寻的直觉能力,直觉非关逻辑,属于「用心」的心灵运作。直觉能力的养成多半取决于个人才气,不是一般的科学训练所能造就的。一般的科学…

《从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陈昌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