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陈昌祈)▪P2

  ..续本文上一页工作者还是以严谨的逻辑推理为专长,这些条理景然有迹可循的心灵运作属于「用脑」,这也是普通天才所擅长的(用脑与用心的进一步讨论将于下文进行)。条理井然,脉络清楚的思辨是可以经由严格的科学训练所养成的,这样的清晰思考常常可照破一些迷糊含混的想象,这也是近代科学在人类思维训练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哩!

  

五、心与物的交互作用

  

现在来看心物的问题,心物交互作用的研究对象有两类,一类是以别人的心物交互作用为研究对象,另一类则是研究自己心物的交互作用。研究别人的心物交互作用时,为了追求所谓的客观与重复性,就像研究物物的交互作用一样,把研究的对象看做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客观存在。其研究题材及研究者的心灵运作,还是设定在众人共有的层次上来讨论。当然,近一、二十年来,人们对气功及人体特异功能的重视,算是一种反省与修正!

  

在研究别人的心物交互作用时,第一层次的心灵运作还是以众人共有的觉知能力为基础,尽量排除主观的影响,利用种种仪器来增强及扩大觉知的范围,即使在气功或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也不例外。至于第二层次的心灵运作,对觉知所得的心相,也是偏向于用脑的逻辑推理与分析。

  

而研究自己的心物交互作用时,研探的题材就不再可能是独立的客体了!此时研究的心灵运作不再狭限于大众共有的层次,人们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探索在较深的心灵状态下所觉察、所展现的真实。因而在较深禅定境界下,对身心气脉的体察是被认同的。所谓「客观」的含意就是「如实」,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做假设,也不加想象,而不是降低心灵层次刻板地谋求与大家所见相同。「重复性」的真义则是指如果你的心灵提升到相同的状态,就会有相同的体会,不同的心灵状态当然不能强求重复彼此的经验啊!

  

六、「用脑」与「用心」

  

前面提到清晰明确的逻辑推理,属于「用脑」;而非关逻辑的直觉,则属「用心」。用脑是有所依循的,此即「有住生心」;而用心、用直觉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住生心」。有住所生的心,必然受到「所住的心」的限制。所住的心是什么?就佛法而言,根本的住心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上;而对科学家来说则是住在一些假设上,譬如:「欧氏几何」的平行线公设;「狭义相对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的假设;至于芸芸众生每个人心中的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执见,也都是种种的住心。

  

用脑的逻辑推理,虽然是有所依循、有所住而生其心,但住得清清楚楚,如「狭义相对论」、「欧氏几何」都曾很明确地指出自己所根据的假设是什么。能清楚觉察自己的住心、自己所住的假设,实在是科学的重大成就,也是科学重大突破之所在。科学上的重大发展往往是一些天才型的学者对某一住心做深入反省获致的,这也是某种程度的「无住生心」──摆脱了原有的假设而生其心。例如爱因斯坦摆脱了「时空互相独立」的拘限,而提出「狭义相对论」;波动物理也跳出了「波与粒子界线截然分明」的想法,开辟了一大片新天地。无住之后所生的心,常常是海阔天空、生机无限!有住生心是科学的常态工作,而无住生心则是科学生命力的泉源。

  

用心不是旁观的想象思维,而是实际地参与、如实地感觉。这样的直觉不需要假设,「知觉者」不自外于「被知者」,也不添加种种的假设。我们再以费曼为例,从他的传记(注三、注四)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泥于成见,诚心追寻「真实体验」的态度。为了体验幻觉,他甚至躺进「感官丧失实验箱」──一个水温接近体温漆黑无声的大浴缸,来体验心灵离开肉体的「幻觉」,而不是仅止于想象推理而已。他小时候父亲就教他:要将读到的任何知识转换为实际的体会,以了解它「真正」的含意。这正是一种训练人用心、用直觉的教育方式。比如书上说暴龙高二十五英尺,头宽六英尺,他父亲会教他:「我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它若站在我们的前院里,头可以伸到我们的二楼窗户。不过,它的头可能太大,挤不进我们的窗口。」直接而具体地感受一只暴龙的雄壮并不是逻辑思惟,但却比逻辑思维更贴近于「真实」。

  

而佛法的修行更是注重实际的体证,空谈别人的经验是说食不饱的,一定要落实到自己的体验才有意义。《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什么要用梦、幻、泡、影、露水和闪电来形容「有为法」呢?因为这些是我们经验所及的事物,借着这些比喻比较容易引导我们对「有为法」的特质有实际的感受。持诵这段经文,如果只是背诵记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的感受,要能摒弃无始以来种种住心而如实地体验经文。

  

总之,诵持佛经时,依识心分别揣度是「用脑」;屏息妄想以清净心随经文流转,于不作意中涌现慧解是「用心」。而用脑与用心并没有断然清楚的界线,将随着个人心灵的境界、修行的体验而调整。

  

七、中医

  

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医的问题,中医到底科不科学?到底有没有累积成长呢?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用什么文化的准绳来衡量中医。中医是重视自己心身交互作用的学问,这从它对生病原因的探讨可以见到端倪。中医认为生病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及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内因不调和所造成。试看这些内外因都是人对心、对物直觉地描述,这显示中医是着重用心的医学。中医的内容不少来自研究者对自己心身交互作用的体会,若硬生生用物物交互作用的准绳来衡量中医,不但不公平,也看不清楚它的实相与贡献。

  

所谓「科不科学」,从物物交互作用的角度来衡量,是看客不客观、定义清不清楚、有没有实验支持、能不能重复验证。前面讨论过,在探研自己身心的交互作用时,「客观」被「如实」所取代,重点在于是否有真实的体验而不在人人所见相同。而定义清不清楚则牵涉到被定义对象的复杂度,如果被定义的对象和较深的心灵状态有关,那当然不易说清楚。佛法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这更是无法定义的极致。

  

至于有没有实验支持、能不能重复验证,这也牵涉到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中医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心灵状态,来观察心物的交互作用,优秀的中医是用自己的身心来体验,如神农尝百草,当然这也是一种实验,不见得一定要在试管里、在培养皿中所做的验证才算是实验。几千年来中医在临床上不断地医好各种病症,不就是一种重复验证么?

  

中医虽然缺少定义明确、容易理解等类似物物交互作用的知识之优点,但却也有它不可忽视的殊胜处。例如由于心灵境界的提升,中医一千多年前就能觉知目前在解剖上还看不到踪影的经络、穴道的存在,了解它们的功能,并且在临床上用来帮助无数病苦的人们得到健康与快乐。另外,物物交互作用由于心灵部分的刻意抽离,也有其先天限制。例如,有时候我们明明感觉不舒服,但用科学仪器检查,却显示一切正常,真令人哭笑不得!做为心物研究的中医,当然也会有物质上的基础,所以现在就有人用电阻、电的偏极化、生命势等观点(注五、六)去理解经络的存在,进而探索中医气脉流注学说的征兆。但要请各位注意:古人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与仪器的情况下就能提出经络学说,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是什么?

  

今后中医想要发展,如果忽略了上述的深意、忽略它用心、用直觉的特色,那将有如失根的花木一样是长不好的。现代科学知识有不少的长处值得借镜,我们当然要应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并沟通东西文化。然而要小心的是如果忽略了中医的特色,不但无法了解中医,更有附会、误解的危险。试想,如果我们企图完全依据不含心灵变项的科学知识,来诠释着重心灵体验的中医,结果不是把中医压抑成「唯物的中医」,就是误解了科学知识的含义。因此如何把握中医重视心灵,着重提升心灵境界的特色,并善用科学的知识与经验而不被它唯物的观点所狭限,将是中医未来努力的方向!

  

八、对近代学术的反省

  

近代学术定义明确、注重量化与逻辑推演,具有明显的重复性与累积性,正是物物交互作用研究的特色。近代的学术发展为人类带来辉煌的科学文明,也带我们进入一个知识爆炸、偏重逻辑推理的用脑时代。现代学术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是「在知识的殿堂添上一砖一瓦」,以能参与知识殿堂的构建为至高荣耀。然而可惜的是,当前所建构的殿堂往往偏重于重复性、累积性较明显的知识,那些重复性、累积性不明显的成就似乎是砌不进知识殿堂的一角的。

  

而过于注重重复性与累积性,往往会狭限研究的领域与研究的方法,也容易忽略用心方面的涵养。近代学术由于以用脑取向为主导,对学术成就的衡量常常是偏重于旁观分析的研究报告,而未能涵盖心灵境界或直觉能力之提升。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心灵境界或养成重要技能的方法」的文章可以算是学术成就,而「实践提升心灵境界或达成重要技能」的本身却不算是学术成就。具体一点地说,实际达到很深的禅定境界、很高明的医术或很好的作曲能力,不算是学术成就;而写出达成这方面能力的研究报告才算是学术成就。如此一来,成就的范围被狭窄化了,心灵境界提升的本身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殊不知它是一切学术创造的源头。一切文化产生的根本!因此,偏于用脑、用逻辑,而忽视用心、用直觉,可能是现代学术的一大隐忧。

  

现代教育也有相同的问题,只一味注重知识的累积与灌输,忽略了心灵智慧活水之启发,背得再多,却与实际生活和真实生命了不相关,且斫丧了学生研究与创发的能力。

  

九、结论

  

我们从佛法、从交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宇宙万象,物物交互作用的研究为世界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训练出现代人长于逻辑的用脑思维,然而用心能力的培养却相对地被忽略。殊不知,没有心灵活水的滋润,一切的生机将逐渐枯萎!「心」是盎然生机的泉源,学习用心是实修佛法之要诀。

  

偈曰:「少用脑,多用心!」望共勉旃!

  

参考资料:

  

一:《第一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无分别与对称性〉 梁乃崇圆觉文教基会出版。

  

二:《里查.费曼,天才的轨迹》黄小玲等译 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三:《别闹了,费曼先生》吴程远译 天下文化出版。

  四:《你管别人怎么想》尹萍等译 天下文化出版。

  五:《人体皮肤电阻的研究》陈国镇等 国科会研究报告 79/7/31

  六:《人体经络电刺激的研究》陈国镇等 国科会研究报告 80/8/31

  

《从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陈昌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