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陳昌祈)▪P2

  ..續本文上一頁工作者還是以嚴謹的邏輯推理爲專長,這些條理景然有迹可循的心靈運作屬于「用腦」,這也是普通天才所擅長的(用腦與用心的進一步討論將于下文進行)。條理井然,脈絡清楚的思辨是可以經由嚴格的科學訓練所養成的,這樣的清晰思考常常可照破一些迷糊含混的想象,這也是近代科學在人類思維訓練上的重要貢獻之一哩!

  

五、心與物的交互作用

  

現在來看心物的問題,心物交互作用的研究對象有兩類,一類是以別人的心物交互作用爲研究對象,另一類則是研究自己心物的交互作用。研究別人的心物交互作用時,爲了追求所謂的客觀與重複性,就像研究物物的交互作用一樣,把研究的對象看做獨立于觀察者之外的客觀存在。其研究題材及研究者的心靈運作,還是設定在衆人共有的層次上來討論。當然,近一、二十年來,人們對氣功及人體特異功能的重視,算是一種反省與修正!

  

在研究別人的心物交互作用時,第一層次的心靈運作還是以衆人共有的覺知能力爲基礎,盡量排除主觀的影響,利用種種儀器來增強及擴大覺知的範圍,即使在氣功或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也不例外。至于第二層次的心靈運作,對覺知所得的心相,也是偏向于用腦的邏輯推理與分析。

  

而研究自己的心物交互作用時,研探的題材就不再可能是獨立的客體了!此時研究的心靈運作不再狹限于大衆共有的層次,人們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探索在較深的心靈狀態下所覺察、所展現的真實。因而在較深禅定境界下,對身心氣脈的體察是被認同的。所謂「客觀」的含意就是「如實」,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做假設,也不加想象,而不是降低心靈層次刻板地謀求與大家所見相同。「重複性」的真義則是指如果你的心靈提升到相同的狀態,就會有相同的體會,不同的心靈狀態當然不能強求重複彼此的經驗啊!

  

六、「用腦」與「用心」

  

前面提到清晰明確的邏輯推理,屬于「用腦」;而非關邏輯的直覺,則屬「用心」。用腦是有所依循的,此即「有住生心」;而用心、用直覺的最高境界就是「無住生心」。有住所生的心,必然受到「所住的心」的限製。所住的心是什麼?就佛法而言,根本的住心是住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上;而對科學家來說則是住在一些假設上,譬如:「歐氏幾何」的平行線公設;「狹義相對論」光速是速度的極限的假設;至于芸芸衆生每個人心中的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執見,也都是種種的住心。

  

用腦的邏輯推理,雖然是有所依循、有所住而生其心,但住得清清楚楚,如「狹義相對論」、「歐氏幾何」都曾很明確地指出自己所根據的假設是什麼。能清楚覺察自己的住心、自己所住的假設,實在是科學的重大成就,也是科學重大突破之所在。科學上的重大發展往往是一些天才型的學者對某一住心做深入反省獲致的,這也是某種程度的「無住生心」──擺脫了原有的假設而生其心。例如愛因斯坦擺脫了「時空互相獨立」的拘限,而提出「狹義相對論」;波動物理也跳出了「波與粒子界線截然分明」的想法,開辟了一大片新天地。無住之後所生的心,常常是海闊天空、生機無限!有住生心是科學的常態工作,而無住生心則是科學生命力的泉源。

  

用心不是旁觀的想象思維,而是實際地參與、如實地感覺。這樣的直覺不需要假設,「知覺者」不自外于「被知者」,也不添加種種的假設。我們再以費曼爲例,從他的傳記(注叁、注四)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泥于成見,誠心追尋「真實體驗」的態度。爲了體驗幻覺,他甚至躺進「感官喪失實驗箱」──一個水溫接近體溫漆黑無聲的大浴缸,來體驗心靈離開肉體的「幻覺」,而不是僅止于想象推理而已。他小時候父親就教他:要將讀到的任何知識轉換爲實際的體會,以了解它「真正」的含意。這正是一種訓練人用心、用直覺的教育方式。比如書上說暴龍高二十五英尺,頭寬六英尺,他父親會教他:「我們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說它若站在我們的前院裏,頭可以伸到我們的二樓窗戶。不過,它的頭可能太大,擠不進我們的窗口。」直接而具體地感受一只暴龍的雄壯並不是邏輯思惟,但卻比邏輯思維更貼近于「真實」。

  

而佛法的修行更是注重實際的體證,空談別人的經驗是說食不飽的,一定要落實到自己的體驗才有意義。《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爲什麼要用夢、幻、泡、影、露水和閃電來形容「有爲法」呢?因爲這些是我們經驗所及的事物,借著這些比喻比較容易引導我們對「有爲法」的特質有實際的感受。持誦這段經文,如果只是背誦記憶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實際的感受,要能摒棄無始以來種種住心而如實地體驗經文。

  

總之,誦持佛經時,依識心分別揣度是「用腦」;屏息妄想以清淨心隨經文流轉,于不作意中湧現慧解是「用心」。而用腦與用心並沒有斷然清楚的界線,將隨著個人心靈的境界、修行的體驗而調整。

  

七、中醫

  

現在回過頭來看中醫的問題,中醫到底科不科學?到底有沒有累積成長呢?其實問題的症結在于我們用什麼文化的准繩來衡量中醫。中醫是重視自己心身交互作用的學問,這從它對生病原因的探討可以見到端倪。中醫認爲生病是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及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內因不調和所造成。試看這些內外因都是人對心、對物直覺地描述,這顯示中醫是著重用心的醫學。中醫的內容不少來自研究者對自己心身交互作用的體會,若硬生生用物物交互作用的准繩來衡量中醫,不但不公平,也看不清楚它的實相與貢獻。

  

所謂「科不科學」,從物物交互作用的角度來衡量,是看客不客觀、定義清不清楚、有沒有實驗支持、能不能重複驗證。前面討論過,在探研自己身心的交互作用時,「客觀」被「如實」所取代,重點在于是否有真實的體驗而不在人人所見相同。而定義清不清楚則牽涉到被定義對象的複雜度,如果被定義的對象和較深的心靈狀態有關,那當然不易說清楚。佛法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這更是無法定義的極致。

  

至于有沒有實驗支持、能不能重複驗證,這也牽涉到用什麼標准來判斷。中醫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心靈狀態,來觀察心物的交互作用,優秀的中醫是用自己的身心來體驗,如神農嘗百草,當然這也是一種實驗,不見得一定要在試管裏、在培養皿中所做的驗證才算是實驗。幾千年來中醫在臨床上不斷地醫好各種病症,不就是一種重複驗證麼?

  

中醫雖然缺少定義明確、容易理解等類似物物交互作用的知識之優點,但卻也有它不可忽視的殊勝處。例如由于心靈境界的提升,中醫一千多年前就能覺知目前在解剖上還看不到蹤影的經絡、穴道的存在,了解它們的功能,並且在臨床上用來幫助無數病苦的人們得到健康與快樂。另外,物物交互作用由于心靈部分的刻意抽離,也有其先天限製。例如,有時候我們明明感覺不舒服,但用科學儀器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真令人哭笑不得!做爲心物研究的中醫,當然也會有物質上的基礎,所以現在就有人用電阻、電的偏極化、生命勢等觀點(注五、六)去理解經絡的存在,進而探索中醫氣脈流注學說的征兆。但要請各位注意:古人在沒有現代科學知識與儀器的情況下就能提出經絡學說,它背後所蘊含的深意是什麼?

  

今後中醫想要發展,如果忽略了上述的深意、忽略它用心、用直覺的特色,那將有如失根的花木一樣是長不好的。現代科學知識有不少的長處值得借鏡,我們當然要應用現代的科學知識來幫助我們理解中醫,並溝通東西文化。然而要小心的是如果忽略了中醫的特色,不但無法了解中醫,更有附會、誤解的危險。試想,如果我們企圖完全依據不含心靈變項的科學知識,來诠釋著重心靈體驗的中醫,結果不是把中醫壓抑成「唯物的中醫」,就是誤解了科學知識的含義。因此如何把握中醫重視心靈,著重提升心靈境界的特色,並善用科學的知識與經驗而不被它唯物的觀點所狹限,將是中醫未來努力的方向!

  

八、對近代學術的反省

  

近代學術定義明確、注重量化與邏輯推演,具有明顯的重複性與累積性,正是物物交互作用研究的特色。近代的學術發展爲人類帶來輝煌的科學文明,也帶我們進入一個知識爆炸、偏重邏輯推理的用腦時代。現代學術工作者努力的目標是「在知識的殿堂添上一磚一瓦」,以能參與知識殿堂的構建爲至高榮耀。然而可惜的是,當前所建構的殿堂往往偏重于重複性、累積性較明顯的知識,那些重複性、累積性不明顯的成就似乎是砌不進知識殿堂的一角的。

  

而過于注重重複性與累積性,往往會狹限研究的領域與研究的方法,也容易忽略用心方面的涵養。近代學術由于以用腦取向爲主導,對學術成就的衡量常常是偏重于旁觀分析的研究報告,而未能涵蓋心靈境界或直覺能力之提升。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心靈境界或養成重要技能的方法」的文章可以算是學術成就,而「實踐提升心靈境界或達成重要技能」的本身卻不算是學術成就。具體一點地說,實際達到很深的禅定境界、很高明的醫術或很好的作曲能力,不算是學術成就;而寫出達成這方面能力的研究報告才算是學術成就。如此一來,成就的範圍被狹窄化了,心靈境界提升的本身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殊不知它是一切學術創造的源頭。一切文化産生的根本!因此,偏于用腦、用邏輯,而忽視用心、用直覺,可能是現代學術的一大隱憂。

  

現代教育也有相同的問題,只一味注重知識的累積與灌輸,忽略了心靈智慧活水之啓發,背得再多,卻與實際生活和真實生命了不相關,且斫喪了學生研究與創發的能力。

  

九、結論

  

我們從佛法、從交互作用的觀點來看宇宙萬象,物物交互作用的研究爲世界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訓練出現代人長于邏輯的用腦思維,然而用心能力的培養卻相對地被忽略。殊不知,沒有心靈活水的滋潤,一切的生機將逐漸枯萎!「心」是盎然生機的泉源,學習用心是實修佛法之要訣。

  

偈曰:「少用腦,多用心!」望共勉旃!

  

參考資料:

  

一:《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無分別與對稱性〉 梁乃崇圓覺文教基會出版。

  

二:《裏查.費曼,天才的軌迹》黃小玲等譯 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叁:《別鬧了,費曼先生》吳程遠譯 天下文化出版。

  四:《你管別人怎麼想》尹萍等譯 天下文化出版。

  五:《人體皮膚電阻的研究》陳國鎮等 國科會研究報告 79/7/31

  六:《人體經絡電刺激的研究》陳國鎮等 國科會研究報告 80/8/31

  

《從佛法看心物的交互作用(陳昌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