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陳家成)▪P3

  ..續本文上一頁民:一百年後你的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是否可以答得出來?有的國家可以規劃兩百年或叁百年後,整個社會經濟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有些國家沒辦法,像非洲那些國家,根本就沒辦法想象一百年後會變成什麼情況。我想即使問我們自己,臺灣兩百年後的命運是怎樣的?會變成一個怎麼樣的國家?恐怕沒有人管這件事情,也沒有人知道。一個政黨,我們看它有沒有生命,是看它有沒有理想。而一群人組合在一起,如果沒有理想,就沒辦法運作組成一個有效率的群體的生命。所以一個政黨有生命的話,會知道第一步該如何,第二步該如何,接下來應該把國家治理成什麼樣子,這樣的政黨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夠活絡地發展下去。

  

  

生命的形態包括了個體(單元)的生命與整體的生命這兩大類。生命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所以對于我們身體中諸多的小生命而言,吾人的身體就是它們的世界。也就是說生命對你來講是一個身體,而這身體同時也是一個世界;而它對別的生命來講也是一個世界,所以生命是身體,也是世界,二者不可分。所以個體的生命與整體的生命,是無法一刀兩斷分清的。

  

  

  

(叁)生命的來源

  

  

生命的來源──佛性

  

  

我們知道生命有這兩種形式後,接下來要探討生命的來源。生物學就是在研究生命的形式是如何産生的,而哲學則是在探討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條件。像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然而如果「我不思」,就不知道我還在不在了,所以哲學也是個問題。至于宗教,基督徒把生命歸于某個造物主所賜,可是這個造物主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他們又把它歸成神。

  

  

而佛法則是把它歸于衆生都具有的佛性,因爲有佛性才有這些生命,才有生死輪回,這就是一般世俗所講的生命。也就是因爲有佛性(本明),才有無明,所以我認爲生命的來源就是佛性,沒有佛性就沒有生命,因此所有生命皆從佛性而來。

  

  

探討到這裏,我們暫時可以下一個簡短的結論:生命的來源是什麼?就是從如來的心來的。它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因爲我們入了這個世間,所以它是乘如來願進入這個世間的,也就是一切如來在這個世間心願的流現,所以生命的意義是一切如來的心在這世間的流現。既然如此,生命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就是修行成道,然後自度度他,覺行圓滿,這兩者是不可分別的。你說度自己是度自己,度別人是度別人,爲何不可分別呢?剛才已經提過的觀念,生命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個體的,一個是整體的。如果你認爲自己解脫了,那你的心靈與身體都應解脫;而構成你身體的細胞,到底有沒有解脫?所以這兩個問題是無法分別的,祇度自己,不度別人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度是有缺陷的,必須舍棄自己很多部份。所以這兩種生命同時都要得度,不能分別爲二。

  

  

  

  (四)時間的尺度

  

  

  

  

再下來要提到的是時間的尺度,因爲時間在生命中是很重要的因素,我們考慮一件事情或看生死等問題的時候,從小的尺度來看與從大的尺度來看,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也就是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和解法會差很多,像用每分每秒做單位,或是用一小時、一千年、一萬年或一劫的角度來看生命,結果是不一樣的。

  

  

佛法提到的時間尺度,第一是有始有終,是會生滅的;第二是有開始,沒有結束;第叁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第四是沒有開始,但有結束,大致有這四種形態,詳細情形請參閱《第二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梁乃崇教授的「談時間」。我們可以從這四種情況來探討生命。沒有開始有結束,就是指「無明」。修行成道的人常常在說的:「曠劫無明煩惱業障今日頓息」,就是沒有開始,但今天結束。既然知道時間對生命的影響是隨著我們所用尺度的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就要重視這個問題。

  

  

  

(五)生死的本質

  

  

  

  

至于一般所言的生死,例如某個人出生了,後來死亡了,情形是怎樣的呢?其實我們的心靈是很深邃很廣大的,我們祇能察覺其中一部份,大部份則無法察覺。佛法常講的「十二因緣」(見圖六),它從「本明」、「無明」一直到「六入」以下,所謂「六入」以下是指我們可以看得到的世界,包括你的身體、喜怒哀樂及你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一切,譬如會害怕、有喜惡,這些都包括在心靈層次裏面。那死亡與出生就是在有身體與沒有身體,即出生與死亡之間來回地波動,如此一來,「六入」之上根本就碰不到,因爲從來就不曾察覺,所以一般人所認爲的生命就是波動生死這一小段──在這生生死死之間,也許此生的壽命比較長,上輩子比較短命,下輩子又比較長壽,除此之外,你根本不知道有更上一層次的東西(指「六入」以上),因爲你平時根本碰不到這些部份。

  

  

  

圖六:生死的本質

  

  

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個人雖然死了,但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其實並沒有死亡,因爲他大部份的東西(指「六入」以上到「無明」的部份)都沒有死,祇是「六入」以下的部份,有了又沒有,沒有了又有,如此而已。如果他修行,才有機會明白「六入」之上還有「名色」、「識」、「行」,祇要肯花心思在心上體會,這些並不難體會。當然愈往上,層次就愈高,也就愈難了解。到最後會知道什麼是「無明」,並把它解決,你就回到「本明」(本來面目)而成道了。所以學佛後,一旦懂到「識」這裏,你可以把「識」消滅,也可以使它生出來。隨著修行的進步,到最後你就可以成道。

  

  

禅宗的偈子常常提到「大死大生」,爲什麼這樣講?剛才所闡釋的就在說明其中的道理。譬如大死,修行其實就是要先徹底地死亡。佛的十號中有一個叫「善逝」,是說他善于死亡,他要做的就是寂滅,讓「無明」以下的東西全都死掉,這些全部沒有了,才是「大死」;而大死之後,才能大生。說到大生,佛的十號中有個叫「如來」,即是真如的來,也就是大生,真正的生;如果配合「善逝」,也就是「大死大生」。

  

  

相對于佛,一般人的生死都在「六入」以下來去波動,並沒有真的死亡,也就是死得不自在;而生時又祇在生滅的地方生,「六入」以上深層的地方碰不到,這種生命淺層的波動,屬「小死小生」。譬如人身上的細胞,每天都在換新的,你不會傷心你今天又死了多少細胞,也不會在意明天又長出了多少新的,你祇在淺層(指「六入」以下)波動。對于大部份你不曾追尋的深層心靈範圍來說,它會悲傷嗎?我想它不會。但面對死亡,你爲什麼會悲傷?因爲你祇知道有「六入」以下的生滅,你的喜好恐懼都是這個層次的産物。愈往深層就沒有這些喜怒哀樂了。佛法要我們解決生命的問題,它告訴我們生命的流轉過程,要徹底解決就要修行。修行就要從淺層生命的波動進到深層的部份,那麼死亡時對你而言就不會這麼可怕了。

  

  

總之,人爲什麼有輪回?因爲無法徹底的死亡。一般的死沒有死,死不了,只是波動而已,不能大死,所以有輪回。至于要完全的死亡,就是「大死」。也就是除了要把身體六入以下的喜、怒、哀、樂的世界解決了,還要把上面的名色、識、行、無明這些問題都解決以後,才有資格談到大死,才能徹底地死亡,就不再有輪回。至于大生,就是要做完大死的人才有辦法大生,否則就只是在下面的地方來回波動而已。

  

  

有了剛剛的觀念,我們再來看這個「生命走勢圖」(圖七),它好像股票走勢圖一樣。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生命的品質。你可以看到一個人某時好了,某時又變得不好。也可以從曠劫的時間來看,譬如他在上個佛出世時怎樣,這個佛出世時又怎樣;這世比以前好,或是比以前不好。如果我們把這個圖放大,每個波動都當成一輩子,你會看到生命這裏出生了,到那裏又死了,起起伏伏,一次又一次。如果把這段再放大來看,你就看到他一輩子的事情,在這裏出生,這裏結婚,這裏老、病、死亡,這些都是片段,而不是看到他很長很長的生命面貌。

  

  

另外還有更微細的生死問題,如果從單一事件來看,有一生有一世,這…

《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陳家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