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將來要如何演化呢?當然,這就牽涉到我們今天要講的生物的演化情形。
有系統的探討演化最有名的一本書,當然是達爾文的《物種原始》,它提出了「演化論」。看完了這本書,覺得它並沒有辦法給我解答。到底佛法裏面是不是也有什麼理念可讓我們去觀察這個問題呢?演化若從我們佛法的角度來看,究竟是怎樣一回事?我現在報告給各位的就是我思考後的結果。
叁、「演化」是怎麼回事?
在還沒有談到佛法和演化的關系之前,我要先把一般我們所講的「演化」的內涵,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演化」並不是研究單一生命的問題,它是研究一個族群的生命,比如說一群人、或者是一群動物在時間軸上面的生命現象,也就是要探究他的過去是什麼,我們要追問到它過去的過去,也就是他的來源是什麼?再來他現在生活在這個環境裏面,到底是適應或不適應?到底活得好不好?而他將來又會變成什麼樣?是要研究這一類的問題。在空間上面,它是要研究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和生態學就比較有點關系。再來就是研究交互作用的問題,看看我們人跟其他種類的動物之間有什麼關系,比如說老虎和被捕食的羚羊之間的關系是什麼?還要研究物種和環境的關系,也就是研究生物活在這個環境裏面,到底活得如何?將來是否會毀滅,還是會愈來愈繁衍呢?
四、古典演化論對人類的影響
(一)達爾文主義
雖然「演化論」只是生物學上的一支,但是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非常的大。我們知道最早達爾文是讀了馬爾薩斯及馬克斯的書,後來行船出海,發現了他的那些演化的理論。達爾文提出「天擇說」以後,對我們文化有什麼影響呢?我這裏所謂「古典演化論」是指以達爾文的思想爲基礎,繁衍出來的演化學說,與近代有些觀點不盡然相同,這個等一下再談。至于「達爾文主義」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那就是種族的優越感,認爲自己這個種族就是很優秀,是這個時代的選民,要替天行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還有白種人的優越感等等,就是受了「達爾文主義」的影響。然而種姓製度,在印度很早就有了,它的産生是在達爾文提出這個主義很久以前。可見在我們人類的心靈裏面,隱約就存有這種偏見,並不是等到達爾文提出來,才會用「自己比較優秀,別人比較不優秀」這個角度去看人。
(二)必然的因果論
達爾文提出這個「演化論」之後,會産生一些「必然的因果論」,比如說他認爲這是物競天擇,物種如果適合生存,就可以活下去,所以他提出來的這個觀點就會衍生成:「一個物種到底將來會變成怎麼樣是一種因果」。比如說我們可以從另外一些問題來探討此類的問題,像我們認爲一旦船堅炮利,國力就很強,就可以生存下去。或者像西醫認爲中醫沒有科學化,必然會被淘汰。至于說到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會認爲東方文化是比較混沌、整體的觀點,西方文化則是比較數據化、計量的觀點。西方文化現在比我們強,他們就認爲他們的比我們優秀,都隱約有達爾文的「天擇說」影子在裏面。
(叁)生存方式的製約
再來就是生存方式的製約,因爲生存競爭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生存的資源都很有限,食物就只這麼多,空間就只這麼大,如果我們這個物種要比別人強的話,就必須要在競賽上面贏過別人,把別人淘汰掉,我們才可去分這個有限的資源。所以我們的政策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你看「自願就學方案」,要人必須打敗同學,自已才可以升學,變成要跟自己的同學去競爭那有限的升學位子。「全民健保」也是一樣,它告訴你,這個餅就是這麼大,那要怎麼把餅盡量畫得大一點呢?就是把保費提高,自付額提高,這個餅看起來就很大,然後再讓所有的市場去瓜分這個有限的大餅。其實這也是一種競爭,也隱約有「天擇說」的影子在裏面。
(四)整體觀的破碎
現在來談「整體觀」的破碎,爲什麼會如此呢?我們剛提到的文化問題,像數字與效率,如果要把生存競爭認爲是物種演化的必然條件,就必須先把一個完完整整的整體打破,要先分清楚這個資源是什麼,然後我是什麼,你是什麼,我們這個物種是什麼,別的物種是什麼,從這些數字及效率去分析我們要怎麼樣競爭才贏得過別人,物化(把精神物質化)、量化(把不能計量的量化)和效力(把功能計量)等等都是受了這個的影響。
(五)環境汙染和破壞
最後是環境的汙染與破壞。因爲它不是從一個完整的觀點來看生物和環境間的相互關系,所以會産生這樣的弊病,這在後面有比較詳細的說明。
五、演化理論之演進及簡介
達爾文提出這樣的理論以後,其實有的人並不滿意,他們就重新檢討。我從這裏提出叁個主要的學說,它的發展先是達爾文,其次來就是 Margulis ,再來就是 Lovelock,這叁個人一系列演化下來。最早達爾文的「天擇說」剛剛已經提過了,Margulis則提出一個「共化論」,他主要是以共同演化爲基礎,詳細情況下面會談。後來又有一個人叫Lovelock ,他是以一個星球爲對象,研究某個星球到底有沒有生物;而怎麼樣的星球有生物,怎麼樣的星球沒有生物──以這個觀點來探討,而提出了「GAIA(蓋亞)理論」。
(一)達爾文──天擇說
現在此我必須再深入探討達爾文的「天擇說」中比較重要的地方。所謂「天擇」就是環境淘汰,如果某個環境是適合一個物種生存的話,就會活下來,其他的就要被淘汰。比如說今年冬天很冷,下了一場大雪,有一種蝴蝶,大部份都被凍死了,剩下比較強的可以適應下大雪的天氣,那一年冬天的蛾就活下來了,其余的就被消滅了,這就是「適者生存」。而「生存競爭」又是什麼?比如說某個地方有只兔子,同時有老鷹和老虎在競爭兔子這個有限的食物,誰競爭得過,誰就活得下來;沒有食物吃的,就會被淘汰,這是「不適者淘汰」。至于演化的動力是什麼?達爾文認爲是環境的隔離。因爲當初達爾文去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坐著船,在大海裏面一個島嶼一個島嶼地走。他行經這些島嶼的時候,發現不同島嶼的烏龜彼此之間不能溝通,也就是說從這個島不能夠遊到另一個島。他去研究這些烏龜,發現它們彼此之間有相像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比較之後,認爲如果生存的環境融通在一起,物種的變異性就不會增加,也就是演化會很慢。如果在時間或是空間上給與隔離,那被隔離出來的物種就要突變,就要演化。所以基本上他認爲演化的動力是環境的隔離,不管是時間上或是空間上的,這也是他提出來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他研究的對象是單一物種的過去是什麼,現在是什麼,未來是物種怎麼樣産生,然後怎麼樣興盛,到最後怎麼樣衰落,所以他是從一個物種的開始到終了,以這樣的時間片段加以研究。這是達爾文「演化論」的研究上時間的特性。
至于他的缺點,剛才已提過,是有限性的,他認爲空間有限、食物有限、資源有限,必須要競爭,所以具鬥爭性。一旦鬥爭,就是破碎性的,無法包容。此外還有孤立性的問題,他認爲演化的動力本身就是要孤立。再來就是缺乏整體性,這是達爾文這個學說主要的問題。
(二)Lynn Margulis──共化論
下面再介紹 Margulis 這個人,他對達爾文的想法很早就不以爲然,所以就去翻閱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書籍,然後加上他自己的想法,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一個細胞是怎麼來的?他認爲最開始有一個原始的細菌,這個細菌大概是一個細胞膜圍起來的球狀…
《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陳家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