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圖六這些複雜且變化多端的過程,完全是由電子或光子與真空發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甚至于電子或光子可以從真空中突然産生,如圖七(a)所示。在某一時刻于A點會突然産生電子和反電子對以及一個光子,隨後電子、反電子對和光子又在B點互相湮滅,甚至于如圖七(b)這麼複雜的結構都可能忽然出現,但一下子又複歸于無。在圖七(a)和(b)的電子、反電子對和光子都是憑空出現的,真真正正的「無中生有」,因此這個例子可以讓大家深深體會到「無」的威力吧!
圖七:(a)最簡單的「無中生有」的過程
(b)更複雜的「無中生有」的過程
也許大家會認爲以上所講的都只是憑空臆測,根本毫無根據,現在舉一個真正由實驗所證實的例子,來驗證以上所言不假。我們都知道電子就好像是一個小磁鐵,具有磁力,我們稱爲「電子的磁矩」。就某一個單位而言,如果不考慮真空所引起的效應其大小爲1,可是實驗值都超過1,如果我們考慮圖五和圖六由真空引起的效應,以下我們列出目前最好的理論值與實驗值做比較:
理論值 = 1.00115965246±0.00000000020
實驗值 = 1.00115965221±0.00000000003
理論與實驗兩者符合的精確度竟然達到小數點以下第九位,相當于只有十億分之一的誤差,所以以上所講的不是空談,而是經過很嚴格的實驗所驗證過的。
接著我們來探討「真空」爲什麼有這麼奇怪的性質呢?原因乃在于「真空」之所以稱爲「真空」,就是因爲它具備了「不可測量」的性質,也正因爲「真空」不可測量,也就是思議所不能及,所以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說的「沒有」或「無」是能夠被意識所認定的;但這裏所謂的「真空」是思議所不能及,意識在此無法運作。兩者之間微妙的差異,值得大家細心的體會。)
在這裏我們發現物理學的「真空」同時具備「妙有」的特性,與佛經的說法相當接近。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剎」。《楞嚴經》:「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量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
因此如果把量子力學的觀念推廣到「真空」的情況時,我們將會發現一切的物質竟然可以從「無」中産生,虛無的「真空」居然不是一片死寂,而是活力無窮,變幻莫測,實在是令人歎爲觀止,而這一切竟然與我們的心靈有密切的關連!
五、結語:
本文由量子力學的觀點出發,探討外在事物與心靈相互間的關連,當我們由感官可以覺察的日常生活的世界中,逐漸走入微觀的量子世界時,我們發現原先能夠覺察外在事物的能力突然失去作用,這個情形類似禅宗所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換個方式來講,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感官都有和它相應的對象,以便讓我們能夠認知,如眼能見色,耳能聽聲,鼻能嗅香……等等;當外在的這些事物不能被我們的感官所覺察時,我們的意識因失去對象而無法運作,但同時卻開展出更廣大的另一片天地,就像「沒有軌迹」等于「任意的軌迹」、「一無所有」等于「無奇不有」……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會發生一樣。
最後,必須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所講的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而已,就好像是指著月亮的手指而已,這些說法並不能讓我們看見真正的「月亮」。前面所講的如「電子沒有軌迹」和「真空」等等還不是很徹底的「無」,我們仍然具有「電子」和「時間─空間」的概念,就佛法的立場而言,仍然是不了義的,要想真正體會到佛法要講的「空」,就只有努力修行才可能達到。因此本文只能算是初級介紹性的文章,希望提供不懂科學的人對于「科學」與「心靈」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提醒從事科學的研究工作者,不要忽略「心靈」的重要性。
注一:「全同粒子」的概念,可以由能量的測量中發現多出了「交換能量」的實驗結果獲得證實。
參考資料:
1.梁乃崇教授著《圓覺宗 金剛經講義密解》,圓覺出版社。
2.梁乃崇教授著《攝心內證的方向》,新竹明星諾那精舍。
3.梁乃崇教授著《無分別與對稱性》(「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4.Richard P. Feynman “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and Matt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
5.王守益教授著《物理與佛學》,慧炬出版社。
6.Gray Zukav 原著,廖世德譯《物理之舞》,方智出版社。
7.Peter Coveney & Roger Highfield 原著,江濤、向守平合 譯《時間之箭》,藝文印書館。
《量子力學與心靈的探討(陳俊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