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波羅蜜多。
子叁(果不住二邊之理)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醜一、意義:
何法非有彼稱無,凡愚觀其爲有無,
有無此二是無法,菩薩知此則定離。
在宣講這一切法自本體並不存在,也就是說所有假立的法無有自性這一點時,貪執名、相的凡夫愚者們,觀察分析其義以後,要麼執著增益爲有之邊,要麼執著損減爲無之邊,而無法領會到離邊的實相。其實,在真實義中,所謂的有無這兩者都同樣是一無所得之法。遠離有無是非等凡夫俗子的一切增益戲論、圓融雙運、一無所住的意義,是無余寂滅諸邊和承認、各別自證之境。任何菩薩如果充分理解到不分別有無之法界的這一含義,那麼必定脫離一切邊。
醜二、比喻:
此知五蘊如幻術,不執幻蘊各相異,
離種種想寂滅行,此即行持勝般若。
處在此學道階段的菩薩,知曉以五蘊爲例的一切法現而不實猶如幻術,不把幻術和蘊執著爲各自相異、有真假之別的他法,認識到五蘊本身與夢幻等一模一樣,進而遠離人執與法執的種種想,寂滅戲論而行持,這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癸二(善知識之差別)分二:一、所立;二、所破。
子一、所立:
具善知識具勝觀,聞諸佛母全無懼。
由于一切菩薩具足外內攝持的緣故,于勝乘之道中不會退失,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既具備外攝持——以智慧指明萬法無有自性、以方便宣說一切善根回向遍知的智慧之理的善知識,又具足內持攝——自己渴求獲得遍智的心和叁輪清淨的勝觀,這樣的行者,聽聞到一切佛陀之生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全無畏懼,完全能接受般若真義。
子二、所破:
誰依惡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觸水毀。
與剛剛所說的內容恰恰相反,任何初學者,依止誹謗勝乘義的惡友,自己的智慧尚未成熟而依賴仰仗他者,這種人就如同沒有入窯焙燒的新土罐一經接觸到水即刻毀壞一樣,將從勝乘道中退失。
癸叁(菩薩之詞義)分二:一、菩薩之詞義;二、大菩薩之詞義。
子一、菩薩之詞義:
何故此者名菩薩?能斷貪求盡諸貪,
無貪獲證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薩名。
如果有人問:爲什麼這種行者被取名爲菩薩呢?
由于依靠隨入法界自性的聞慧等智慧,能無余斬斷對色等萬法的耽著或貪執,並且希求完全去掉、盡除對所知諸法以實執貪著的分別念及種子,無所貪執而獲證最終諸佛的大菩提,爲此這種修行者贏得了菩薩的名稱。
子二(大菩薩之詞義)分二:一、堪爲衆生之最;二、披大盔甲。
醜一、堪爲衆生之最:
何故彼名大菩薩?堪爲有情衆之最,
斷衆生界諸重見,是故得名大菩薩。
如果有人又問:爲什麼那種行者被取名爲大菩薩呢?
由于救度一切有情的發心和證悟深法的智慧廣大,堪爲處于世間界中類別繁多無有限量、不可估量的有情衆之最,而且所有衆生界的我和蘊等所有見解從無始以來久經熏習,難以推翻,無邊無際,多之又多,由此稱爲“重”。這種行者依靠宣講無有所得的深法斷絕、遣除衆生界的所有嚴重見解,爲此得名大菩薩。
醜二(披大盔甲)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宣說披甲之理。
寅一、真實宣說:
大施大慧及大力,趨入諸佛勝大乘,
披大铠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薩。
不僅僅是剛剛所說的,而且由于披大铠甲的緣故,也得名大菩薩。是什麼铠甲呢?不貪著所擁有的一切,具足慷慨博施的布施铠甲;具備斷除破戒的大心或者大智慧的戒律铠甲;具備安忍等其余四種铠甲而摧毀心煩意亂等各自違品的廣大威力;趨入並具足一切佛陀的殊勝大乘從發心到遍智之間的道果。總之,實修六度之道,對于猶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大乘無余道法,披上永不退失的大铠甲,鏟除十方一切世界中的見解稠林,救離惡趣等等,精進降伏惡魔的所有幻術。爲此,得名大菩薩。
寅二(宣說披甲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卯一、比喻:
幻師十字街幻變,多士衆首斬千萬,
所殺如是菩薩知,衆生如化無畏懼。
關于披上菩薩之盔甲的方式,就是無所畏懼、無所怯懦的自性,比如說,魔術師在十字街頭幻變出各式各樣的形象,表演把許多人的頭顱斬斷多達千萬數的魔術。當時,所殺的那些人只是魔術的幻變,因此不管他們受怎樣的苦,爲數多麼可觀,也都如此被看作是虛假的,同樣,菩薩完全知曉遭受漫無邊際巨大痛苦的這所有衆生均無有成實如同幻化的形象,從而那些菩薩盡未來際,肩負起無邊無際衆生的利益而毫無畏懼。
卯二、意義:
色想受行以及識,未縛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無怯心,此是正士勝铠甲。
一切衆生猶如魔術幻變的原因也是如此:所謂的有情單單是依靠這個五蘊而假立的,在真實性中,色、想、受、行、識,誰也不曾束縛它,誰也未曾解脫它,因爲這些五蘊在勝義中本不存在的緣故。自本體不存在,無縛無解猶如虛空。了達此理以後對僅僅在世俗名言中實際修行、行持菩提,無有怯懦之心,這實堪爲所有真正行者最殊勝的铠甲。
壬二(所修之法)分二:一、略說大乘之本體;二、廣說彼之自性。
癸一(略說大乘之本體)分二:一、名言中以本體作用而解說詞義;二、宣說勝義中彼等不可得。
子一、名言中以本體作用而解說詞義: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衆趨涅槃,
此乘如空無量殿,得喜樂安最勝乘。
如果有人問:爲什麼把它取名爲菩薩的大乘呢?
行者駕馭著大乘,能使一切所化衆生抵達涅槃果位,爲此,以坐騎的意思而稱爲“乘”,因爲通過此道,能把自他通通運載到究竟果位。此大乘的本體,給無量衆生提供良機,宣說二十空的自性法界猶如虛空般甚深的本性,好似無量宮一般具足等持、總持、波羅蜜多等無量廣大莊嚴;趨入大乘法理的作用是以無漏之樂令無量有情獲得暫時的心喜身樂和究竟果位——不住之涅槃的安樂。爲此,稱爲最勝乘或者大乘。
子二、宣說勝義中彼等不可得:
誰乘去所不可得,謂趨涅槃實不得,
譬如火滅無去處,因是稱說彼涅槃。
勝義中,任何行者駕駛著大乘而去往果位的方所實不可得。
如果有人問:那麼,爲什麼說“依靠此乘將去往涅槃果位”呢?
那只是說在名言中,而在真實義中,所謂的“趨涅槃”也實不可得或者一無所得。比如,木柴用盡火焰熄滅時,它所去的其他方處一無所有。同樣,以顛倒迷亂的分別念滅盡的這種因,而稱說“彼行者趨入涅槃”。
癸二(廣說彼之自性)分二:一、宣說行者與道無自性;二、彼之攝義。
子一(宣說行者與道無自性)分二:一、宣說修道者補特伽羅不可得;二、宣說道般若不可得。
醜一、宣說修道者補特伽羅不可得:
菩薩前際與後際,現在不得叁時淨,
彼是無爲無戲論,此即行持勝般若。
修道的那位菩薩,在前際——過去時或者輪回階段,後際——未來時和無學位,現在正處于學道時期,不管是哪個階段都不可得,因爲行者自本體原本未生、以後不生的緣故。叁時之相清淨,以任何法也不可立其差別。所謂的菩薩,他在真實性中是無爲法,並無有將他安立爲修道者或得果者等的名言戲論。通達了此理,這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醜二(宣說道般若不可得)分二:一、所行;二、所止。
寅一、所行:
菩薩通曉證知時,思維無生如此行,
起大悲無衆生想,此即行持勝般若。
菩薩通曉世俗和證知勝義而行持的時候,通過分析諸法因、果、體,而思維原本無生的意義,這般行持並安住。那是怎樣的呢?盡管生起無緣大悲,但也沒有衆生之想,這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寅二、所止:
若起衆生痛苦想,思利衆生除痛苦,
執我衆生之菩薩,此非行持勝般若。
假設對衆生起實有想,同樣生起痛苦想,並且思量:我要利益一切衆生,解除他們的痛苦。以耽著的方式妄執我與衆生的菩薩,沒有逾越分別念的範疇,這樣並不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因爲他處于有緣的境地。
子二、彼之攝義:
知諸有情與我同,知一切法如衆生,
無生與生不分別,此即行持勝般若。
菩薩了知猶如自身自性不成立一樣,一切有情都與我相同,也了知如同一切有情無有自性那樣發心等萬法都是如此,對于無生與生均不加分別,安住于二谛無別的實相無戲論之義中,這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之處。
壬叁、宣說彼果:
世說盡其有法名,普皆離生真實滅,
唯得無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羅蜜。
如果有人問:無分別智慧所得是什麼呢?
世間上能夠表達的盡其所有法的名稱,從色法到遍智之間的一切,都遠離勝義中生和真實性中滅的邊,從而安住于無生無滅平等性中,能獲得永無退失、唯一無死或微妙的佛陀無分別本智,也就是一切法中微妙、究竟、無上的本性。所以,證悟一切法無所得的此道,名爲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道中至高無上的。
辛二、此品攝義:
菩薩無慮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
徹了諸法無自性,此即行持勝般若。
某位菩薩,對自己的聖地堅定誠信,無有懷疑、顧慮,如此行持所宣說的法理,由此可知,他就被稱爲具有殊勝妙慧者。他安住于諸法等性中,徹底了達如此基道果一切法無有自性平等一味,這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第一品終
第二品
庚二(中說)分四:一、宣說修學之理;二、認清修學之有境般若;叁、當攝集依彼之福德;四、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宣說修學之理)分二:一、宣說不住;二、宣說修學彼之理。
壬一(宣說不住)分二:一、宣說不住之住;二、彼之功德。
癸一(宣說不住之住)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子一(意義)分二:一、不住差別基色等;二、不住差別法無常等。
醜一、不住差別基色等:
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識住法性,此即行持勝般若。
不以所緣的方式住于色等,同樣,也不住于受、不住于想、不住于行、不住于任何識,那就是安住于它們的法性無緣中…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