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波罗蜜多。
子三(果不住二边之理)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丑一、意义:
何法非有彼称无,凡愚观其为有无,
有无此二是无法,菩萨知此则定离。
在宣讲这一切法自本体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所有假立的法无有自性这一点时,贪执名、相的凡夫愚者们,观察分析其义以后,要么执著增益为有之边,要么执著损减为无之边,而无法领会到离边的实相。其实,在真实义中,所谓的有无这两者都同样是一无所得之法。远离有无是非等凡夫俗子的一切增益戏论、圆融双运、一无所住的意义,是无余寂灭诸边和承认、各别自证之境。任何菩萨如果充分理解到不分别有无之法界的这一含义,那么必定脱离一切边。
丑二、比喻:
此知五蕴如幻术,不执幻蕴各相异,
离种种想寂灭行,此即行持胜般若。
处在此学道阶段的菩萨,知晓以五蕴为例的一切法现而不实犹如幻术,不把幻术和蕴执著为各自相异、有真假之别的他法,认识到五蕴本身与梦幻等一模一样,进而远离人执与法执的种种想,寂灭戏论而行持,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癸二(善知识之差别)分二:一、所立;二、所破。
子一、所立:
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
由于一切菩萨具足外内摄持的缘故,于胜乘之道中不会退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既具备外摄持——以智慧指明万法无有自性、以方便宣说一切善根回向遍知的智慧之理的善知识,又具足内持摄——自己渴求获得遍智的心和三轮清净的胜观,这样的行者,听闻到一切佛陀之生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全无畏惧,完全能接受般若真义。
子二、所破:
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
与刚刚所说的内容恰恰相反,任何初学者,依止诽谤胜乘义的恶友,自己的智慧尚未成熟而依赖仰仗他者,这种人就如同没有入窑焙烧的新土罐一经接触到水即刻毁坏一样,将从胜乘道中退失。
癸三(菩萨之词义)分二:一、菩萨之词义;二、大菩萨之词义。
子一、菩萨之词义:
何故此者名菩萨?能断贪求尽诸贪,
无贪获证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萨名。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这种行者被取名为菩萨呢?
由于依靠随入法界自性的闻慧等智慧,能无余斩断对色等万法的耽著或贪执,并且希求完全去掉、尽除对所知诸法以实执贪著的分别念及种子,无所贪执而获证最终诸佛的大菩提,为此这种修行者赢得了菩萨的名称。
子二(大菩萨之词义)分二:一、堪为众生之最;二、披大盔甲。
丑一、堪为众生之最:
何故彼名大菩萨?堪为有情众之最,
断众生界诸重见,是故得名大菩萨。
如果有人又问:为什么那种行者被取名为大菩萨呢?
由于救度一切有情的发心和证悟深法的智慧广大,堪为处于世间界中类别繁多无有限量、不可估量的有情众之最,而且所有众生界的我和蕴等所有见解从无始以来久经熏习,难以推翻,无边无际,多之又多,由此称为“重”。这种行者依靠宣讲无有所得的深法断绝、遣除众生界的所有严重见解,为此得名大菩萨。
丑二(披大盔甲)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披甲之理。
寅一、真实宣说:
大施大慧及大力,趋入诸佛胜大乘,
披大铠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萨。
不仅仅是刚刚所说的,而且由于披大铠甲的缘故,也得名大菩萨。是什么铠甲呢?不贪著所拥有的一切,具足慷慨博施的布施铠甲;具备断除破戒的大心或者大智慧的戒律铠甲;具备安忍等其余四种铠甲而摧毁心烦意乱等各自违品的广大威力;趋入并具足一切佛陀的殊胜大乘从发心到遍智之间的道果。总之,实修六度之道,对于犹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大乘无余道法,披上永不退失的大铠甲,铲除十方一切世界中的见解稠林,救离恶趣等等,精进降伏恶魔的所有幻术。为此,得名大菩萨。
寅二(宣说披甲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卯一、比喻:
幻师十字街幻变,多士众首斩千万,
所杀如是菩萨知,众生如化无畏惧。
关于披上菩萨之盔甲的方式,就是无所畏惧、无所怯懦的自性,比如说,魔术师在十字街头幻变出各式各样的形象,表演把许多人的头颅斩断多达千万数的魔术。当时,所杀的那些人只是魔术的幻变,因此不管他们受怎样的苦,为数多么可观,也都如此被看作是虚假的,同样,菩萨完全知晓遭受漫无边际巨大痛苦的这所有众生均无有成实如同幻化的形象,从而那些菩萨尽未来际,肩负起无边无际众生的利益而毫无畏惧。
卯二、意义:
色想受行以及识,未缚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无怯心,此是正士胜铠甲。
一切众生犹如魔术幻变的原因也是如此:所谓的有情单单是依靠这个五蕴而假立的,在真实性中,色、想、受、行、识,谁也不曾束缚它,谁也未曾解脱它,因为这些五蕴在胜义中本不存在的缘故。自本体不存在,无缚无解犹如虚空。了达此理以后对仅仅在世俗名言中实际修行、行持菩提,无有怯懦之心,这实堪为所有真正行者最殊胜的铠甲。
壬二(所修之法)分二:一、略说大乘之本体;二、广说彼之自性。
癸一(略说大乘之本体)分二:一、名言中以本体作用而解说词义;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子一、名言中以本体作用而解说词义: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众趋涅槃,
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把它取名为菩萨的大乘呢?
行者驾驭着大乘,能使一切所化众生抵达涅槃果位,为此,以坐骑的意思而称为“乘”,因为通过此道,能把自他通通运载到究竟果位。此大乘的本体,给无量众生提供良机,宣说二十空的自性法界犹如虚空般甚深的本性,好似无量宫一般具足等持、总持、波罗蜜多等无量广大庄严;趋入大乘法理的作用是以无漏之乐令无量有情获得暂时的心喜身乐和究竟果位——不住之涅槃的安乐。为此,称为最胜乘或者大乘。
子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谁乘去所不可得,谓趋涅槃实不得,
譬如火灭无去处,因是称说彼涅槃。
胜义中,任何行者驾驶着大乘而去往果位的方所实不可得。
如果有人问:那么,为什么说“依靠此乘将去往涅槃果位”呢?
那只是说在名言中,而在真实义中,所谓的“趋涅槃”也实不可得或者一无所得。比如,木柴用尽火焰熄灭时,它所去的其他方处一无所有。同样,以颠倒迷乱的分别念灭尽的这种因,而称说“彼行者趋入涅槃”。
癸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二、彼之摄义。
子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分二: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
丑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
菩萨前际与后际,现在不得三时净,
彼是无为无戏论,此即行持胜般若。
修道的那位菩萨,在前际——过去时或者轮回阶段,后际——未来时和无学位,现在正处于学道时期,不管是哪个阶段都不可得,因为行者自本体原本未生、以后不生的缘故。三时之相清净,以任何法也不可立其差别。所谓的菩萨,他在真实性中是无为法,并无有将他安立为修道者或得果者等的名言戏论。通达了此理,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丑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分二:一、所行;二、所止。
寅一、所行:
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
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
菩萨通晓世俗和证知胜义而行持的时候,通过分析诸法因、果、体,而思维原本无生的意义,这般行持并安住。那是怎样的呢?尽管生起无缘大悲,但也没有众生之想,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寅二、所止:
若起众生痛苦想,思利众生除痛苦,
执我众生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假设对众生起实有想,同样生起痛苦想,并且思量: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解除他们的痛苦。以耽著的方式妄执我与众生的菩萨,没有逾越分别念的范畴,这样并不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因为他处于有缘的境地。
子二、彼之摄义:
知诸有情与我同,知一切法如众生,
无生与生不分别,此即行持胜般若。
菩萨了知犹如自身自性不成立一样,一切有情都与我相同,也了知如同一切有情无有自性那样发心等万法都是如此,对于无生与生均不加分别,安住于二谛无别的实相无戏论之义中,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之处。
壬三、宣说彼果:
世说尽其有法名,普皆离生真实灭,
唯得无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罗蜜。
如果有人问:无分别智慧所得是什么呢?
世间上能够表达的尽其所有法的名称,从色法到遍智之间的一切,都远离胜义中生和真实性中灭的边,从而安住于无生无灭平等性中,能获得永无退失、唯一无死或微妙的佛陀无分别本智,也就是一切法中微妙、究竟、无上的本性。所以,证悟一切法无所得的此道,名为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道中至高无上的。
辛二、此品摄义:
菩萨无虑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
彻了诸法无自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某位菩萨,对自己的圣地坚定诚信,无有怀疑、顾虑,如此行持所宣说的法理,由此可知,他就被称为具有殊胜妙慧者。他安住于诸法等性中,彻底了达如此基道果一切法无有自性平等一味,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第一品终
第二品
庚二(中说)分四:一、宣说修学之理;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宣说修学之理)分二:一、宣说不住;二、宣说修学彼之理。
壬一(宣说不住)分二:一、宣说不住之住;二、彼之功德。
癸一(宣说不住之住)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子一(意义)分二:一、不住差别基色等;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丑一、不住差别基色等:
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识住法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不以所缘的方式住于色等,同样,也不住于受、不住于想、不住于行、不住于任何识,那就是安住于它们的法性无缘中…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