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觉的果位也是由证悟人无我等不同程度通达空性中得来的,在总说证悟空性的优越功德之际,宣讲了出生四圣的唯一佛母,证悟万法平等性的圆满智慧波罗蜜多,是佛陀的不共因,凭借这一道理也能了达成立究竟一乘等等众多要点。
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从比喻、意义、理由三个方面一一加以宣说。
此赡部洲诸河流,具花果药林得生,
悉源住无热恼海,龙王龙主威神力。
如果有人认为:正如刚刚所讲的那样,我们所闻受的般若波罗蜜多,既然是勇士菩萨们的不共行境,那么须菩提等尊者怎么能够传讲呢?
打个比方来说,这个赡部洲中的恒河等所有江河能够流淌,具有花果的药树林园应有尽有的一切得以生长,这完全来源于住在无热恼大海中成为群龙之首或者众龙之王无有热沙威胁等的诸大龙主夙愿的威神力。
如是佛之诸声闻,说法讲法依理诠,
获无上乐得彼果,皆依如来威德力。
正如上述比喻所说的一样,佛陀的所有声闻弟子须菩提等,摄略而说一切法,详细广讲,凭依能抉择的作用理等四种道理方式而诠释,能获得讲经说法的究竟果位——不住之涅槃的至高无上安乐,以及证得讲经说法的暂时果位预流果等四果,其实所有这些都是依靠如来的威德力产生的。
何故如来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学彼,
现前所学如实说,佛威力致非自力。
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如来所宣说的无我法理,作为佛陀弟子的声闻修学它,现量证悟以后将自己所学修的教义,也原原本本为他众讲说,这一切的一切均是佛陀的威力所致,而并不是依靠声闻自身的力量。
此外,凭借佛陀的加持,从无情法的虚空当中也传出深法的音声,使一切所化众生得以解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佛陀诸如此类的事业是不可思议的。
第一品
丁二(所说法之自性)分二:一、所修之道;二、宣说道之果。
戊一(所修之道)分二:一、解说主要道般若;二、解说五种其余助缘(解说其余五度)。
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分三:一、略说;二、中说;三、广说。
庚一(略说)分二:一、详解所依法果;二、此品摄义。
辛一(详解所依法果)分三:一、行者身份 ;二、所修之法;三、宣说彼果。
壬一(行者身份)分三:一、证悟之差别;二、善知识之差别;三、菩萨之词义。
癸一(证悟之差别)分三:一、基无得之理;二、道无行之理;三、果不住二边之理。
子一(基无得之理)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丑一、略说:
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皆不得,
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
对菩萨而言,所宣说或所实修的最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是来自于什么对境、属于什么行者的行境等问题,如果从时间、地点的角度加以剖析、分析,(就会发现)它自身的体性成立这一点实不可得,仅仅是在名言安立中成立。同样,所宣讲的对境或者实修者菩萨也单单是五蕴的聚合罢了,补特伽罗和法的体性都了不可得,只是在如幻的名言中存在。而且,如果对修行者实修道的本体——所谓“胜义菩提心自性光明”加以观察、分析的话,由于不住一切边的缘故,自体性成实这一点也是丝毫得不到的。当听闻到宣讲不住诸法、超离一切所缘行境甚深法界之自性的法语,不会有认为“不是如此”执著实有的愚痴,对讲说空性无所恐惧,(通达)自性空性与显现不可分割、二谛圆融的这种菩萨有缘分行持善逝所领会并宣说的甚深智慧。
丑二(广说)分二:一、所知对境不可得;二、有境智慧不可得。
寅一(所知对境不可得)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卯一、意义:
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
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
倘若如此凭借观察胜义的智慧加以探究,色蕴所摄的五根、五境尽所有显现的这一切,都是众多微尘汇集、积聚的,多体聚合、粗大或整体的本性丝毫也不成立实有;对于极微尘,也可通过分析它有无方分来证实微尘同样无有成实性。由此可知,这种色法是现而无实的自性。
同样,所有属于自相续或他相续的苦受、乐受、舍受尽所有的一切受也都是众多、无常的自性,如果加以分析,微乎其微的一分也无成实性可言。与之相同,想蕴和行蕴自体性成立的法一无所有。认知这样道理之识的处所或基础纤尘也不存在。总之心和心所的一切法千差万别,所以不可能存在实有的一法。
刹那生灭之有实法的时际无分刹那,当观察前后部分之时就能证实它并不成立。当然,这些五蕴只是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似乎令人欢喜的显现;如果加以观察分析,那么粗细任何法的本体也不成立。因此,我们要以无而显现梦幻水月等的方式来看待。
有为、无为的一切法都不例外,从自身角度来说丝毫也不成立,仅仅是凭借因缘、缘起力才呈现的。对于无欺显现这一点,如果也依靠探寻真如的正理加以探究,那么就会确定,这些只是受分别念主宰,以心安立为我和形形色色的法,真正成立的某法极微许也得不到。当生起这种定解时,此菩萨就是不以所缘的方式安住于所知万法中。具备不住一切边的定解妙见,不住一切而行持或者一无所住而行,由此也能通达“一无所见即真见”、“一无所住即真住以及一无所行即真行……”的所有道理。
了达轮涅诸法自性不成如幻的道理,称为后得如幻之定解,这是相似胜义,是心之行境、有执著相的正见。作为初学者,熟练串习这一点相当关键。
真正实相究竟义中,“自性不成”和“如幻”等等随行语言、分别心的一切行境,都是分别假立的法,也都属于世俗法和虚假法。而究竟胜义的本体是不虚假的法性真性。为此,把显现、空性分别称为世俗、胜义,而一切法无二的法界真实胜义,是依靠各别自证的智慧所了悟的,超越语言分别的一切行境,是入定的行境,诸法本来无生无灭、无取无舍,以平等性的本体如虚空界般显现,这是三世如来及菩萨的伟大佛母,是法界无生的实相,是自性光明胜义菩提心的本体,也是万法的究竟精华。所以,通过对此理毫不怀疑的定解而趋入,无论如何都是至关重要的。《罗睺罗赞般若颂》中云:“无有言思智慧度,无生无灭虚空性,各别自证智行境,顶礼三世诸佛母。”如《中观根本慧论》中也说:“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则名真如相。”入定于这样甚深法性中的瑜伽行者,无有任何执取的法,完全去除心识行境的一切所缘和戏论网,依靠具足全无执著相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相之最的自性光明或自然本智,而证得一切善逝的大菩提。此处,稍微详加解释,以下行文中出现关于遮破色等的所有内容,也要这样来理解。
卯二、比喻: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观无缘灭蕴得,
菩萨通晓如此法,不证涅槃彼住智。
例如,遍行外道派的左扬又名具鬘的人,不管怎么兢兢业业地修行他自己的论典中承许的有我等这种有缘的见解,都不能成为解脱一切束缚的因。于是,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观见而来到本师出有坏佛陀的面前,请问解脱之道。佛陀为他宣讲了无我的法门,他格外虔诚,坚信不移,结果依靠无缘智慧的圣道而毁灭了痛苦近取之蕴,或者获得了中断轮回相续的涅槃。
任何菩萨通晓如此万法无缘的道理,不证寂灭一边的涅槃,他将安住于有寂等性的甚深智慧中。
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分三:一、从建立侧面说明;二、从遮破侧面说明;三、摄义。
卯一、从建立侧面说明:
此慧为何属何者?何来思择法皆空,
详察无沉无畏惧,彼菩萨即近菩提。
再者,这样想到,虽然所谓证悟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涅槃,是一切功德的唯一源泉,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如果对“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属于何人的行境?是由什么对境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加以观察分析,就会认识到它的本体绝对不成立实有。以此为例,足能思择、分析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这所有法,皆以自本体空。具足真实的正理而详细加以观察后,对空性之义无有迷惑不清的昏沉,对甚深法性无所畏惧,那位菩萨真正是靠近圆满菩提。
卯二、从遮破侧面说明:
设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识蕴而行持,
思此蕴空而菩萨,持相非信无生理。
假设明明不了解一切万法原本空性的意义,而对于色法有着色的本体完全成立之想,同样,对于受蕴、行蕴和识蕴,以实执之想而行持,并且依靠理证加以分析而思量“这所有蕴的自性即遮破所破实有的无遮空性,仅此就是实相”,然而,这样的菩萨实际上没有安住于实相远离增损、超越分别念行境的意义中,是在行持有缘的相,而并非对寂灭一切有相戏论的无生甚深法界之理获得了诚挚的信心,我们要知道,他还被所缘相执束缚着。
卯三、摄义:
非色非受非想行,于识不行无住行,
彼不缘行智慧坚,具无生智胜寂定。
上述的真义是说,任何人不把色执为色,同样,不执著为受,又不执著为想和行,对于识,同样也不以执著体性成立的方式而行,总之对蕴等任何法,均不行持有无等所缘的相,一无所住而行,他不管行持任何法都不想“我在行持”,因为远离一切执著的无相智慧得以坚固的缘故,具备证悟无生智慧的此菩萨,将得到“勇行”等最胜寂静等持。
子二、道无行之理:
菩萨于此自寂静,彼是前佛所授记,
彼无我入起定想,因彻知法自性故。
某位菩萨,在修行如是所说之道的此时,自相续极为寂静,他是先前的诸位如来所授记将证得无上圆满菩提的,这样的菩萨没有“我入定于空性中或者从中起定”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已彻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是无二之法性等性的缘故。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无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缘,此即行持胜般若。
如果行持这样的法理,就是在行持一切善逝的智慧,原因是,这位菩萨完全了达“对任何法皆无所行”就是真正的妙行之故。所以,他不论行持道等任何法,对于所行的法、行持与行持者都不缘执,这种方式,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