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样即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丑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乐苦爱厌常无常,我与无我真如空,
得果罗汉皆不住,不住独觉及佛地。
此外,对于色等一切法的常与无常、安乐与痛苦、合意的可爱与不合意的可恶、有我与无我、执著真如与执著空性等二边和任何分别念执著悉皆不住,证得预流果等三果以及阿罗汉果,都不以执著它之想而住,也不住于独觉果位与佛地,总之对于基道果的任何法,均不以耽著而安住。
子二、比喻:
导师不住无为界,不住有为无住行,
如是菩萨无住住,无住即住佛说住。
不住任何法的比喻:就像导师佛陀出有坏的智慧不住于无为法界——寂灭涅槃的唯一法界,也不住于有为法三界轮回一方,他是以不住有寂一切边一无所住而行持。同样,菩萨对所知之处,也以无有耽著安住的方式而住,“一无所住即真住”的这种道理,法王佛陀说为“一切住之最”。
癸二、彼之功德: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对基道果的一切法以耽著而住、有缘取者,就不能证得菩提,依靠无缘才能获得三菩提。如果谁想要成为善逝的声闻,欲求成为缘觉以及法王——佛陀,总之不管渴求三菩提的任何一种果位都不例外,不依靠堪忍(即接受)不住或无缘之意的此道,任何一种果位也无法获得,就如同不依靠船只就见不到大海的此岸与彼岸一样。
证悟人我与法我自性不可得的法忍生起了多少,就会得到相应量度的三菩提,依靠证悟了空性的部分——人无我能获得声闻菩提,证悟一个半无我,能获得缘觉菩提,证悟圆满二无我的究竟等性,就获得佛陀菩提,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般若的威力。所以说,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中出现三乘的通衢大道。其余经中也说:如果认为“预流向、预流果是我所得的果”,那就成了他的我执……
再者,对于三解脱门的自性空性,声闻由于不具备善巧方便,智慧浅薄,结果以相似之想没有如实证悟,而现前下等的涅槃,但最终将一五一十证悟等性而成佛,所以宣说究竟一乘。诚如《般若经》本身当中也说明了基智、道智和遍智的差别;同样,补处十地菩萨(弥勒)的论典中也有明确阐释。本来,有缘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实修无缘的般若,也因为圆满证悟、未圆满证悟而相距果般若有着远近的差别。了解这些道理至关重要,这些是插叙的内容。
壬二(宣说修学彼之理)分三:一、修学般若之理;二、所学修之处;三、修学者修学方式。
癸一、修学般若之理:
讲法听闻所说法,证果缘觉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来言。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上师讲经说法,弟子听经闻法,通过听受所说的法及勤奋修行而证得声闻四果,获得缘觉果位,现前世间怙主佛陀的菩提,对出世间的道轨,依靠聪明才智、敏锐智慧所获得的究竟涅槃,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显现,经不起理证分析,如同幻术一般,这是如来所言说的。《广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言:“诸天子,于我前闻法,当知如幻如化””一直到“若有胜过涅槃之他法,彼亦视如幻术”。
癸二、所学修之处:
四种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转,
罗汉除垢断怀疑,四善知识所摄持。
谁会对以上所说的意义恭敬呢?有四种行者,不畏惧刚刚所阐述的甚深意义。是哪四种行者呢?一是通晓甚深谛实义的佛子,也就是说见谛或者智慧纯熟者,二是不退转的大菩萨们,三是诸位圣者阿罗汉。以上这些补特伽罗遣除、灭尽了心的垢染进而对甚深意义断除怀疑,这三者意乐圆满。第四种虽然是初学者,但由于承侍过先前的如来而被如今能够宣讲真实般若的善知识所摄受。
癸三(修学者修学方式)分二: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子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
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
为一切智学佛法,一无所学即为学。
通达三乘道位、了知究竟真谛无别平等一乘道理的明智菩萨,宣说如此行持万法离边平等一味,也与假立的法性(指名言法尔)互不相违,他不修学自己证得声闻阿罗汉之地(指小乘八地),也不修学缘觉地。那在名言中修学什么呢?唯一就是为了获证一切种智,而随学一切佛陀经行获得的正法。如此一来,在胜义中,对所谓的学及与之相反的不学二者都不缘,对任何法一无所学,才是修学真实道。
子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色增减取故非学,非执种种诸法学,
学亦缘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学。
色等染污与清净所摄的一切法有增有减并且是所取的缘故,并非修学,因为所有这些法本不可得,自性清净,为此照见胜义中是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永无所取等的自性本来真义而安住于无作等性中的菩萨行者,不以耽著执取或取受种种万法而以加行修学,或者说以无缘的方式修学;内心(即意乐)以不分辨的方式缘取一切种智;以甚深方便智慧之道的功能,必定出生自己所求的究竟果位。具足这三种法,就是喜爱胜乘功德的菩萨们的修学方式。
辛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分四:一、宣说离一体异体;二、宣说无边;三、宣说不可思议;四、宣说原本清净。
壬一、宣说离一体异体:
色非智慧色无智,识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无有智,此同虚空无异体。
如果有人问:所谓的智慧波罗蜜多到底是怎样的呢?
色不是智慧波罗蜜多,因为这两者不是一体之故;色中也不存在异体而住的智慧,因为另行存在的智慧不可得的缘故。同样,识、想、受、行都不是智慧,这些当中也没有不同他体的智慧。一切法的法性——基般若,既不可以说与色等是一体,也不可以说是他体。尽管智慧波罗蜜多这一法界,既不是与色等一体,也并非与色等是异体,然而在唯一它的本性中圆满具足一切法,就如同虚空界一样,纤尘许也不存在与独一无二的法界截然分开的他体二法。其原因是:如果一切有法以外存在着不同他体的法性或法界,那么就不是有法的法性了,绝不可能有不成为法界本体的法存在;如果色等有法与法界是一体,那么只要见到色等有法就该现见真谛,而且世俗与胜义不可安立为他体,有诸如此类的过失。
如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当从《须菩提品》中寻觅。“帝释,般若波罗蜜多,莫于色中寻觅,莫从色外寻觅,彼等法法相唯一,因为无相之故……””
壬二、宣说无边:
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
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所缘或所取的色等自性不偏住于“此”的缘故无有边际;思量或执取它的有情自性也是法界的本体,而无有边际;堪当表示法性的比喻虚空界的自性也无有边际;证知这所有对境的世间解(即佛陀)的智慧也无有仅此为止的边际。关于这一点,如经中云:“般若波罗蜜多广大、无量、无边……”一切法均成为法界之本体的缘故,法界包容一切,无边无际,包含在其本性中的一切有法也不存在境的边缘和时间的边际,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平等一味法性大清净的这种自性。
壬三、宣说不可思议:
导师说想是此岸,破想而断趋彼岸,
离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经意。
什么时候存在着有实、无实等相执之想,那么在此期间就不超离世间,所以称为此岸,这是导师善逝言说的。(如经中云:)“何时起想,彼时流转。”所以,依靠妙观察的智慧,破毁想和成为所缘的一切,进而断除所有相执之想,那就趋向一切世间的彼岸。何人凭借这种道理,远离一切所缘之想,得到超越分别心的这种法性,达到道的彼岸,他们即安住在佛陀经典的密意中。要知道:尽管他们已经安住在诸法自本体原本无生的离障自性中,但为了灭尽以颠倒想假立种种我和法的分别心染污,而凭借随同法性的无分别智慧灭尽一切想,入定于真实际法界中,即是以无破无立的本性护持的究竟般若波罗蜜多。
壬四(宣说原本清净)分二: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二、证悟如是之功德。
癸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
设佛恒河沙数劫,住世普传众生音,
本净有情岂能生?此即行持胜般若。
假设堪为正量的佛陀善逝在恒河沙数劫中住世,普遍传扬“众生存在”的音声,可是自本体原本住于无生清净的自性中,有情又怎么会存在或产生呢?诸法的法尔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它产生谁也无能为力。即便是佛陀宣说“有”,(菩萨们)尚且不行持有,更何况说其他人(说有)了?如此见到本来无生的意义,这就是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我们应该依靠以上认清般若的这四个偈颂,受持超越心识行境的无二智慧之理,抉择真正的甚深般若瑜伽。
癸二、证悟如是之功德:
如来此述某一时,我随说胜波罗蜜,
尔时先佛授记我,未来之时得成佛。
释迦牟尼如来,如此讲述:“某一时,释迦王我,随时随地随应宣说这一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获得八地无生微妙法忍,当时,先前的佛陀授记我“你于未来之时,得以成佛””。往昔,在燃灯佛时代,我等大师成为婆罗门童子,名为童云,他在佛前撒五朵青莲花,用金色发辫铺设为垫。燃灯佛亲口授记道:“婆罗门童子,你于未来之时无数劫,于此世界成佛,佛号释迦牟尼。”在当时,那位婆罗门童子获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依靠无缘的方式,不离开无有限量的佛陀之法,而得授记。诸佛为获得无生法忍者授记,是一种自然规律。在那之前,即使在无量劫中承侍过无数佛陀,进而为遍知发心(即发无上菩提心),可是并没有获得授记,因为以往没有得到随时随地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如此法忍。
辛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分二:一、自受持等功德;二、为他讲说等功德。
壬一(自受持等功德)分二:一、不受损害;二、摄集福德。
癸一、不受损害:
怙主行持此般若,何人恭敬而受持,
毒刃火水不害彼,魔王魔眷亦无机。
怙主圆满佛陀及佛子入定、后得行持的此般若波罗蜜多,任何善男子或善…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