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女人恭敬而受持经文,领会其义,由此身体不会遭受大苦厄,也就是说毒物、兵刃、烈火、洪火不能侵害他。此外,如毒般的耽著、如刃般的嗔恨、如火般的贪恋、如水般的愚痴也不能危害于他。对修道制造违缘的魔王波旬和魔方的所有恶劣眷属,也都无机可乘,因为依靠法性力并受到佛菩萨及善法天神们所庇护的缘故。
癸二(摄集福德)分二:一、供养之功德;二、修学之功德。
子一、供养之功德:
有者于佛灭度已,建七宝塔供养之,
佛塔数等恒河沙,遍满佛土千俱胝。
设若无边俱胝刹,尽其所住众有情,
唯以天花香涂香,三时劫或过彼供。
于生导师之十力,佛母经函谁缮写,
系带供奉花涂香,造塔供养福不及。
有些人,用佛陀涅槃后的舍利装藏,建造佛塔,从结缘的殊胜对境的角度而言功德利益颇巨。而且是用吠琉璃、红珍珠、冰珠石、绿玉、水晶、黄金、白银之类的七宝材料造成的佛塔(佛塔所用材料的特点),并供养它。(数量众多的特点:)所建的佛塔数量等同恒河沙数,遍满千俱胝数佛陀刹土。如果用假设的比喻来说明,(作者的特点:)设使无边俱胝的刹土中,尽其所居住的所有众生,他们其余事一概不做,唯一供养天花、香、涂香(供品的特点),每一昼夜,三时连续不断,历经数劫或超过劫数作供养,那显然有无量福德,然而对于出生导师如来的十力等无与伦比功德的诸佛之母,也就是宣讲无二智慧及善巧方便的此经函,谁人缮写,带在身边,供奉花、涂香,哪怕只是偶尔的时间这样做,前面造塔后供养的福德也比不上它百千俱胝那由他等之一的数目、部分、比喻和因。
子二(修学之功德)分三:一、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三、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多之理。
丑一(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分二:一、宣说意义;二、诠说其比喻。
寅一(宣说意义)分二:一、产生寂灭安乐;二、产生有寂安乐之理。
卯一、(产生寂灭安乐)分二:一、产生一般寂灭安乐之理;二、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理。
辰一、产生一般寂灭安乐之理:
佛此般若大明咒,能灭有情众忧苦。
佛陀的此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或无上明咒,其中所谓的“明咒”由梵语“曼札”引申出来,是以明、知轻而易举救护的意思。这样的明咒方便胜过一切,为此说“大”。因为依靠她,能永久灭除凡属众多无量有情界的一切心里忧伤和身体的痛苦。
辰二(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理)分二:一、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二、成为未来佛母之理。
巳一、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
过去十方世间怙,学此明咒成药王。
过去十方世间的怙主,现在住世的他们均是通过学修这一大明咒、无等等咒而成为无余除去一切众生身心苦楚的无上药王。
巳二、成为未来佛母之理:
行利心怀慈悲行,学此明咒智证觉。
对于一切众生,行为上予以利益、心里怀着慈悲而奉行普贤行为的诸位菩萨,也修学这一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那些智者将在未来时,证得无上大菩提,也就是得以成佛。
卯二、生有寂安乐之理:
当知有为无为乐,一切安乐由此生。
我们应当了知,有为轮回的安乐和无为解脱的安乐,也就是说轮回涅槃的一切安乐都是由万法的根本或心脏般的此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
寅二(诠说其比喻)分二: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
卯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
种播于地将出生,得以聚合生众色。
五度菩提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成为道果一切功德之根本的比喻是怎样的呢?
犹如种子播植于地上,将长出绿苗等,它们各自因缘得以聚合,就会生出众多的色法。同样,五波罗蜜多道和菩提果的一切功德,也都是由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如果布施等以三轮无分别智慧摄持,那么就成为真实道,它与究竟的果这两者成立无则不生的关系。此外,依靠证悟真如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依靠这一智慧正确无误宣说因果的所有法,由此将直接或间接出生一切善根。
卯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
轮王常由何道行,七宝四兵经彼道,
如来般若从何行,诸功德法随彼行。
再比如,转轮王常常从哪条道路行进,轮王七宝及四兵(即四种军队)也行经那条道路,同样,如来的此般若波罗蜜多在行者相续或道位哪里存在或由经何处往行,那么作为因的三轮清净的所有善根和作为果法的道果一切功德法也将随之而行,也就是说,证悟般若中能摄集、增上一切白法,并臻至究竟。
丑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寅一、真实宣说:
帝释提问请佛答,设若恒河沙佛刹,
盈满如来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帝释天提出疑问请求佛陀答复,释帝问:“假设等同恒河沙数的佛陀刹土中,都密密麻麻盈盈充满了佛陀的舍利,但是舍利与缮写般若经函作为两部分,您选取其中何者?”佛答:“帝释,我取受此缮写般若经函。”
寅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我非不敬舍利子,般若熏修成应供,
如依王人受敬重,佛陀舍利依般若。
如果问:为什么将对其供养等能出生无尽福德的许多舍利置之一旁,而偏偏取受此般若波罗蜜多呢?
(佛言:)我并不是不恭敬佛舍利子,我恭敬舍利却取受般若的原因是,由于般若熏修才使那些舍利成为应供处,犹如依靠国王的人们也得到别人敬重一样,佛陀的舍利有着巨大功德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才成为如此的。
具德无价摩尼珠,置于何箧应礼敬,
取出亦于箧爱重,彼等功德即宝珠。
如果问:那么,佛陀灭度以后现在已远离行持(般若)的缘故,怎么会由般若的威力,舍利成为应供养处呢?
具有赐予所欲的一切功德、无价之宝的摩尼珠,装在秘箧等任何器皿里,那个器具就成了世间应礼处。即便宝珠已从中取出,可是对于先前放宝物的秘箧,人们依旧认为这是放摩尼宝珠的器具,所以与众不同,而欢喜爱重,那个器具得到这些功德,实际上就是摩尼宝珠的功德。
如是依胜般若德,佛灭舍利得供养,
由此谁欲持佛德,应取般若此解脱。
同样,依靠般若的最上珍宝的功德,尽管佛陀已经灭度,然而器具般的舍利子也受到供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任何人满怀欢喜,希望受持佛陀的无量功德,理应取受此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能解脱一切相之束缚和障碍、最无上的解脱本体。
丑三(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多之理)分二:一、宣说布施等一理;二、宣说其比喻。
寅一、宣说布施等一理:
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进禅亦尔,
为善不损故摄持,此示诸法唯一理。
发放布施的前行,即是智慧,也就是说必须要以三轮无缘的智慧摄持,戒律、安忍、精进、禅定也都是如此。为什么呢?为了使布施等一切善法不被有缘所染而损耗以至成为有寂一边的因,故而摄持为普皆清净的波罗蜜多本性。这种智慧能指示布施等万法于无缘的本性中平等一味的唯一道理。
寅二、宣说其比喻:
如赡洲树千俱胝,不同种种多形色,
唯说树影之一名,影无种种无差别。
佛陀此五波罗蜜,亦得般若之名称,
为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归菩提。
布施等其余所有善法于般若波罗蜜多自性中一味一体的道理,以比喻来说明,譬如赡部洲的檀香、沉香等各不相同的所有树木多达数千俱胝,尽管这些树木的色、香等有种种不同差别,枝干花果等有多种形色,然而它们的影子只叫树影这一个名称。作为影子,并不是像树一样有种种颜色、芬芳等,从影子本身的侧面,并不存在各自树木迥然有别的现象。与此比喻相同,如来之道五波罗蜜多,如果以证悟真如的智慧摄持,这一切也都将获得般若的名称,归属于出世间波罗蜜多之列,这是由于智慧的原因,所有这些道于现空无别(即遍具殊胜之空性)的本性中成为一体。不仅仅是道位,而且所有善根倘若为了遍知佛果而普皆回向,就好似汇入海中的水一样,所有六度都将同归于所有善根之果——圆满菩提中,变成一味一体,于现空无别的果位智慧法身中任运自成。
壬二(为他讲说等功德)分二:一、如何讲说之方式;二、如是宣讲之功德。
癸一(如何讲说之方式)分二: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二、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
子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
菩萨若本未尽知,宣说色想受行识,
无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坏诸法。
某位菩萨,假设自己原本明明没有完全了知所说的甚深离戏般若义的道理,而宣讲色想受行识五蕴是无常、苦、单单的人无我和相似的空性,声称“这就是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实际上他是在行持形象的般若或者虚假、相似的般若,不符法性而讲说,就唐捐了胜乘的密意。而一五一十证悟般若义的诸位智者,永远不会失去或毁坏佛陀甚深智慧安立的诸法本义以及由文字无误开示的甚深如来教。
子二、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
非色非受不缘想,不缘行识尽了知,
万法无生空性理,此即行持胜般若。
某位说法者,不耽著色,同样不是受、不缘想,也不缘于行和识,而彻底了知色等法的本体与其差别法——无常等为例的轮涅一切法本来无生空性、超离分别行境的道理,并为他众如此宣说,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癸二(如是宣讲之功德)分二:一、宣说真般若之功德;二、彼之原因。
子一、宣说真般若之功德:
有化恒河沙数刹,众生皆证罗汉果,
书此般若经函赠,最上有情福更胜。
有些补特伽罗调化恒河沙数一切刹土中居住的所有众生,使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位;另有任何行者缮写此般若立成文字,而将经函奉赠给通达般若意义并能为他众传讲的菩萨——“最上有情”,那么这一福德与前者相比,更为超胜。
子二(彼之原因)分二:一、真实原因;二、以比喻说明。
丑一、真实原因:
因…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