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第一修学此,能宣诸法此空性,
闻彼声闻速解脱,证得独觉佛菩提。
如果有人问:如此福德超胜的原因何在呢?
因为堪为说法第一的那些菩萨,修学此正道,进而能宣讲诸法为空性的这一大乘,当听闻空性的道理之后,智慧浅薄者,也理解了“色如泡如沫……”由此声闻种姓者也迅速从轮回中得解脱;中等根基者现见缘起义而证得独觉菩提;利根者将证悟到万法平等性而获得佛陀菩提。
丑二(以比喻说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说;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说: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比如,没有苗芽,世上本来就不会生长树木,既然树不存在,那它的枝叶花果又岂能生出?不会生出的。同样,如果没有佛母(般若)中所宣说犹如苗芽般的胜义与世俗菩提心,那么世间原本就不会有树木般的佛陀出现。假设没有佛陀,那又怎么会产生如同枝叶般的帝释梵天与声闻这些佛陀说法的果呢?因为因不存在的缘故。
寅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卯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什么时候太阳高挂,光芒普照或放射十方,当时所有众生都勤勤恳恳做各种各样的事,同样,如果智者们为了获得如来般若波罗蜜多遍知智慧于世间发起、生起愿行菩提心,那么从中就会出生如来无上智慧的果。依靠这一智慧无误照见一切所知,从而向一切所化有情放射出能打开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众生拥有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功德法。
卯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如无热海无龙王,此赡洲河岂能流?
无河不生花及果,亦无大海众宝色。
无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间岂能生?
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成无。
比如,无热恼海中若没有龙王,那么这个赡部洲依靠龙王威力所生的百川怎么能流淌?不会流淌。倘若没有江河,就没有湿度,由此不会生出所有花、果。此外,水源头与支流相遇而形成的大海奇珍异宝各不相同的众多形色,也都不复存在。与此比喻相同,这个世界上,假设没有犹如龙王般的两种菩提心双运的空性大悲藏,那么能使菩提种子得以增长等、犹如河流般的一切善逝的智慧在所有世间中又岂能产生?不该产生。如果无有河流般的智慧,那么也就不存在依其讲经说法,一切所化众生通过听闻等而行持、增长成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因好似美花般善妙功德的情况,倘若不具备这一点,也就不会有三菩提的果。如同充满珍宝的大海般十力等不可估量的佛陀之法都将化为乌有。可见,如果具备空性大悲藏二谛无别的菩提心宝,那么道果的一切功德也随之具足,假设菩提心宝不存在,则其余一切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唯一的它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后得所为;二、入定修法。
壬一(后得所为)分三:一、增福之因——随喜;二、不损福之因——回向;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
癸一(增福之因——随喜)分二: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子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丑一、比喻:
此世能明诸含识,为照亮故放光芒,
日轮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在这个世界上,能明的发光体流星、灯盏等,及萤火虫、持灯者等所有含生,为了照亮诸方的缘故,片面性放出各自身体和物体的所有光芒,而太阳的唯一光芒一经放射,是超群绝伦,而能明群体的其余所有光,通通比不上太阳照亮和普及的情形。
丑二、意义:
所有声闻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资,
菩萨一念随喜心,声闻众福不可比。
正如刚刚讲的比喻一样,所有声闻众虽然尽其所有布施、持戒及修行产生福德三事的资粮,可是与菩萨的一念随喜心相比,声闻众的福德不及它的一分,因为声闻的善根不管有多么巨大,也是所缘行相狭隘、分别念垢不净,没有以善巧方便的回向摄持,以至于果微乎其微。
子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无边刹,
离忧世间诸怙主,为灭痛苦示宝法。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诸导师妙法尽,
期间如来诸福德,具波罗蜜佛陀法,
佛子声闻学无学,有漏无漏之善法,
菩萨集已作随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过去时,先前的佛陀俱胝那由他数,安住于无量众多千俱胝的刹土中,以此为例,过去的无数佛陀,超离轮回的忧苦(即涅槃)而堪为世间的一切怙主,现今住世,为了灭尽痛苦,而开示珍宝正法。对于所有佛陀都是最初发殊胜菩提心,自相续中生起以来,直至诸位导师的妙法隐没、穷尽,这期间的那些如来所有意乐发心的福德,行为上具足六波罗蜜多,获得十力等佛陀之法的果,此外一切佛子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一切有学无学、有漏无漏的善法,某位菩萨,用自己的心观想合集为一,随后发自内心作随喜,并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为了成办利益无边众生之因、获证无上大菩提,而把自他的这一切善根归集一处作回向。世俗中,缘于真实回向的对境,怀着希求心,如同射箭般能够转变善根,就是回向的本体。
癸二(不损福之因——回向)分二:一、真实回向;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子一(真实回向)分二: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丑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分二: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寅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一、所遮有缘之回向;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对于回向,假设能回向的心中生起实执之想,对所回向之处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对回向对境的众生也有想,那么由于被耽著之想束缚的缘故,就是处于有缘的见解中,这种心因为具有实执贪著回向之三轮的有缘法,为此并非入于正确无倒自性的普皆回向,所以不能归属于清净回向之列。
卯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如是此法即灭尽,回向之处彼亦尽,
知不以法回向法,彻知此理乃回向。
假设与有缘的那种回向方式截然相反,如此所回向的善法、能回向的心、谁回向什么的此法,在世俗中是刹那性而泯灭,自然穷尽。回向之处的菩提,它也不是与前(回向)同时产生而会穷尽或者不复存在。胜义中,所回向、能回向与回向这三法既不成立是刹那也不成立是微尘法,因此自本体无生或者本来灭尽,因为不曾存在的缘故。倘若通达了胜义中永远不能以法回向于法或者无所回向的道理,那么就不会贪执回向的三轮,而以完全了知此理的智慧摄持,才称得上是正确的普皆回向。
寅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执相彼非真回向,无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
总而言之,尽管以回向于什么等三法作为对境,怀着希求心而回向,但必须要了知它是世俗如幻的道理。设若对于三法执著相而作回向,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回向,倘若了知那三法无相的自性而回向,那才是为菩提而真实回向。如同吃了杂毒的上等食品,那么美食也被毒所侵害。佛陀说:以实执之想缘于白法也与杂毒之食一样。
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故当如是学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随喜如此普回向。
由于回向有真回向与不是真回向的情况,所以认识到如是功德和过失以后应当修学回向。依照佛陀所通达或洞悉随喜、回向的无误善法是“如此这般”的行相,也就是说在世俗中回向的本体是这样:于名言中从中如此无欺产生果,这些在胜义中是如此无缘的法相。总之,心里想按照完全领悟二谛无别之自性的佛陀怎么随喜和回向,我也与之相同这般欣然随喜,如此普皆回向,即是依照诸佛如何回向而回向。所以,尽管自己不知到底该怎么回向,但随从其他智者而回向,也就成了相应的真实回向。按照《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两个偈颂:“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功德;二、以比喻广说。
丑一、真实功德:
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
如是回向之勇士,胜世有缘诸菩萨。
如上所说,倘若将一切福德回向大菩提,那么作为因的回向是无毒的,不会舍弃或必将获得它的果——成佛,这是依照佛陀所说的大乘法不颠倒而宣讲的。以如是无缘的方式普皆回向的勇士菩萨,胜过世间中有缘(即有执著)的所有菩萨。
丑二(以比喻广说)分二:一、得遍智果之理;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
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分二: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卯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
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
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
比如,没有引路向导、双目失明的天盲,纵然是俱胝那由他(即千万千亿)数聚集一起,也看不见、不知晓自己前方所在的道路,又怎么可能上路而进入其余城市呢?绝不可能。同样,如果不具备明目般的这个智慧波罗蜜多,那么从本身而言,如同无目般的布施等此五度,就会因为没有以引路向导般的智慧助伴所摄持,而不知晓圣道,为此不能够抵达(证得)圆满菩提的城市。
卯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何时以慧尽摄持,尔时得目获此名,
如画竣工无眼目,未点睛前不得资。
什么时候布施等其余善法以三轮无分别智慧完全摄持,那么在当时,它们就已经得到了明目,获得此波罗蜜多的名称,而能得以顺利到达遍知的城市。比如说,人物肖像画中即使其余的事项都已圆满画完,但如…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