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那幅画唯独没有画完眼睛,那么在没有点睛之前,画面尚未完工,为此不会得到它的报酬。这说明,即便其余善法样样齐全,可是如果不具备智慧就不能得果的道理。如此依靠了达万法真如的智慧,而使一切正道转变到现空无别的境界上,其果现空无别的智慧必定成熟,这种智慧不被他夺,具足不缘趋入果般若的一切种智之心回向,要知道这是大乘道的精华所在。
寅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分二: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
卯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
有为无为黑白法,慧破尘许不得时,
世间入于般若列,犹如虚空毫不住。
什么时候,对于凡属于有为法、无为法、黑法、白法的一切,以分析究竟实相的智慧加以探究,破除相执以后,真实中成立或有相之行境的法极微尘许也得不到,现见一无所住的意义时,在世间中就入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行列中,犹如虚空由于无有本体的缘故丝毫也不住于其余任何法一样。
卯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
设思我行如来智,解众那由他多苦,
计众生想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假设以悲心摄持而没有消除所缘,徘徊于“我要行持佛陀的这一智慧波罗蜜多”的执著相之处,并且有着“解除有情所受那由他众多痛苦”的耽著心,如此妄执自他相续所摄之众生想的有缘(即有执著)菩萨,这样并不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癸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分三:一、信仰之功德;二、不信之过患;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
子一、信仰之功德:
菩萨先前行持时,行此般若无疑知,
闻即彼起本师想,依此速证寂菩提。
某位菩萨在先前生生世世行持的时候,通过听闻并受持、思维等途径行持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他们诞生于此世间以后,由以往的因缘所感,而对般若的意义无有怀疑了知通晓,刚刚听闻到此教义,那人即刻想到“我已经见到本师”而对般若生起本师想,依此原因将迅速证悟寂灭大菩提。
子二、不信之过患:
昔行时事无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
闻已慧浅彼弃此,舍无救护堕无间。
尽管在往昔修行之际曾经恭敬承事、供养过无量(数多那由他)的佛陀而积累福德,但如果对大乘的密意——如来的般若波罗蜜多没有生起信心,也从未发愿获得,那么现在听到甚深般若以后,由于智慧浅薄三门的倒行逆施舍弃这一最为深奥的法,不予以恭敬。实际上,舍弃了她,也就舍弃了三世一切佛陀遍知的一切法,自此由于无有圣者之法的救护,这种人将堕落无间地狱,于世间成坏的累劫之中辗转感受痛苦等过患无穷。
子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
故欲证佛最胜智,于此佛母当起信,
犹如商人至宝洲,荡财返回非应理。
如果对般若起信,功德颇巨;倘若不信,过患严重。为此,假设想要证得佛陀最殊胜的智慧,那么对于此佛母(即般若)理当生起信心。因为,信心是无则不生的不共因,如今遇到宝洲般的如来教,此时此刻,务必要使人生有实义,否则,如果犹如商主到了宝洲之后荡尽了以前的商品,新的珍宝利润一无所得而空手返回那样,则不合情理。
尽管手中拥有甚深般若的宝珠,可是对她没有信解而断然放弃,如此一来,以舍法之因将灭尽先前的福德,我们万万不可如此。
壬二(入定修法)分四:一、清净智之本体;二、彼之作用;三、入定智之行境;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
癸一、清净智之本体:
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
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
以诸法原本清净、自性涅槃、正等正觉、自性光明、本来无生无灭平等性本体,而于一切唯一明点法界大光明离障平等一味中修行,即是入定智的本体。
它的道理是怎样的呢?以所谓的“色净”为例,所知对境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一切万法本来就不成立所取能取、染污清净、自法他法、有实无实等二法的任何自性,法界唯一明点原本已经安住于无生无灭的等性自性清净大离障中,然而,由于没有证悟到这一点导致突然产生迷惑之时,在增益我与法的有垢心识前,对境也似乎不清净,心也这样执取,以至于就有了染污法的垢染和障碍,这就叫做不清净的有情。
为了去除客尘,趋入佛教的三乘道,从而越来越明显见到法性实相自性清净,由此生起声闻四果、缘觉果、菩萨见道修道九地的证悟,从断除所断一切垢染的角度,称为下品清净、中品清净、上品清净,他们被叫做相应清净垢染的有情。虽然对境色等的自性本无不净,可是颠倒执取的所有客尘仿佛是次第清净,所以就像随着眼病消失越来越清晰看见对境一样,有境见到对境的清净,由于见它,有境也称为清净,而并不存在各自他体的其余清净相,我们应当了知,虽然在现相中,似乎有境越来越清净,对境似乎是重新显得清净,但在实相中,对境色等的自性本来清净,能见的有境脱离客尘,是果本来清净。这两者原本不存在对境有境二者,而安住于大清净中的要点都是一致清净,要知道这两者(对境、有境)是互不相异的本体。
同样,果清净、色等清净,离客尘清净达到究竟,也就成了尽断二障的最极清净——遍知智慧的清净。这所有清净,归根到底就是自性清净意义这一要点,正如刚刚所说一样。
究竟的清净就是遍知的清净,暂时各个道位的得果清净,基色等蕴界处的一切法的清净,这三种清净尽管在现相中安立为他体,但在实相中,如同虚空界互不相异一般,法界自性清净唯一的本体中不可分割,心也无有分割开来的他体。如实现量照见法性清净自性的佛陀智慧前,照见一切法是真实正等觉或者本来涅槃的自性,所见无不清净,如此证悟的智慧,也是永久性断除客尘及习气的所有障的究竟清净,依其如何照见,了达万法无有境、有境等二法的自性,于无二大平等本来清净佛陀性中不可分割、一味一体,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最究竟的意趣。以本性之真义护持自然直定的方法,按照“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来理解。
第二品终
第三品
癸二(彼之作用)分二: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
子一、不住寂灭边之作用: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脱,
虽除烦恼示投生,无老病死示死殁。
诸位勇士菩萨,暂时所作所为,也是安住于有寂无二本来大清净的般若波罗蜜多中,尽管依此真实超离三界的一切烦恼,然而也并非像声闻一样安住于解脱三有的涅槃一边;虽然已经遣除了不由自主转生三有的烦恼,但依靠善巧方便而示现投生轮回;尽管不存在衰老、患病、死亡,可是以大悲心为利他众而示现死殁等。如果自己已经证悟了不住有寂的法界,那么对于耽著有寂之边的众生,就会生起证悟深法之自果的大悲心,并在无勤当中获得无量善巧方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子二、不住三有边之作用:
众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风轮生死中,
知迷众如兽入网,智者如禽游虚空。
不具备证悟无自性之智慧的这些众生,身陷在名、色五蕴难以逾越的淤泥之中,漂泊在好似能推动日月运行的圆形风轮数数旋转般的生死轮回中,如此有了业、烦恼和生这三者,十二缘起周而复始、紧密相连,犹如旋火轮般流转。了知这些迷惑的众生,进入到自心愚昧之网当中,如同野兽钻入无处可逃的网罟中一样痛苦不堪、难以解脱之后,诸位具有证悟般若智慧的智者,不被迷乱之网所束缚宛如飞禽遨游虚空中一般周游于此众生界。
癸三(入定智之行境)分二:一、宣说不行之行境;二、以比喻说明如此而行之功德。
子一、宣说不行之行境:
行清净者不行色,不行识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断诸贪,行解脱贪诸佛智。
行为清净的某位菩萨,不以执著而行持色为色本体及其差别法的无常等,同样,也不行持识、想、受以及行。如此一无所行而行持,能断除实执的一切粗细贪执,并且是在行持解脱所有贪执的诸佛智慧。
子二、以比喻说明如此而行之功德:
明智菩萨如是行,断贪趋向无贪执,
如离罗睺日昭住,失火焚烧草木林。
如此而行的明智菩萨,断绝一切执著的贪爱,越来越向上趋往无贪执的等性。关于“趋向”,在印度的有些版本中也说是“解脱”(,这样一来,颂词就成了“断贪无贪得解脱” )。犹如脱离罗睺曜的太阳昭然而住、失火焚烧所有草木森林一样,依靠光芒、烈火般的大智慧能摧毁一切烦恼的黑暗和薪柴。
癸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为无缘:
诸法自性净普净,菩萨慧观般若时,
不缘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胜般若。
如此染污和清净所摄的一切法,以自本体烦恼自性清净,所知所缘普皆清净,诸位菩萨慧观、安住于证悟万法如此自性的殊胜般若波罗蜜多之义中时,既不缘于见者——般若的能修行者,也不缘所观的一切法,也就是安住于止息戏论的法界中,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第三品终
第四品
庚三(广说)分五:一、修学加行之次第;二、真实成就彼加行果之理;三、宣说加行者补特伽罗;四、如是趋入行者之超胜功德;五、彼所修学法之超胜功德。
辛一(修学加行之次第)分五:一、所修加行之本体;二、修行加行所生之功德;三、对加行制造违缘之过患;四、加行之作用;五、宣说加行之缘善知识。
壬一、所修加行之本体:
天王帝释问佛尊,菩萨如何勤行智?
蕴界尘许不勤行,不勤于蕴菩萨勤。
天王帝释请问人中狮子佛尊:“在以往的如来前承事过、从中产生善根并被善知识摄受的诸位菩萨应当如何精进行持智慧波罗蜜多呢?”佛告帝释:“对于蕴界所包含的法,微尘许也不以缘取或安住的方式精进行持,不缘、不住、不精进于蕴等,那就是菩萨的真精进。”
壬二(修行加行所生之功德)分三:一、加行因——恭敬之功德;二、加行所生果之功德;三、暂时加行本体功德。
癸一、加行因——恭敬之功德:
谁闻此法如幻…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