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P16

  ..续本文上一页化,无疑学复行加行,

  知彼久远入大乘,事佛俱胝那由他。

  任何行者,听闻到此《般若经》中解说所有这些法虽然无有本体,但行相不灭犹如幻术、幻化的道理,对它的意义诚信不疑进而修学,继续策励修行加行,由此可知那位有情,先前长远以来就步入大乘,并且可以推知,他在以往通过供养、礼赞等方式精心承事过俱胝那由他数的佛陀。原因是,不依靠这样的因作为前提,不会听闻到甚深般若的意义并产生胜解。

  癸二(加行所生果之功德)分二:一、不被违缘所害之功德;二、获得三身之功德。

  子一、不被违缘所害之功德:

  入多由旬荒道人,见牧牛人交界林,

  思乃临近村城兆,得安慰无盗匪惧。

  如是寻觅菩提时,得闻诸佛此般若,

  彼得慰藉无畏惧,非罗汉果缘觉地。

  步入于荒无人烟的路途已达数由旬的人,当徘徊在道路中时,一旦看见城区牧牛人荒郊和村落交界的森林异常舒心惬意,已经走过遥遥路程的他们心里思量:这些该是临近村落和城邑的相兆,从猛虎等荒郊野外所具有的畏惧中得以安慰(义为不再有这种畏惧),从此以后心中再没有盗贼、土匪威胁的恐惧感。

  同样,要想获得微妙的菩提,在寻觅菩提的方便之时,得以听闻诸佛之母堪为正道之最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这位有缘者,从轮回的痛苦中获得慰藉(义为脱离轮回的痛苦),而且无有堕入三有、寂灭之边的畏惧,因为并非堕入声闻阿罗汉的果位,也不是堕入缘觉地。

  子二(获得三身之功德)分三:一、获得法身之功德;二、获得报身之功德;三、获得化身之功德。

  丑一、获得法身之功德:

  如人为观海水往,见树林山仍遥远,

  不见彼等遥远相,思近大海无怀疑。

  当知已入妙菩提,听闻如来此般若,

  纵未得佛亲授记,不久自证佛菩提。

  比如,一个人为了观海水而前往,假设他看见前方有树木森林高山,就会知道离大海仍然还遥远,当不再见到山峦等那些遥远的相征,所有地带渐渐下倾、趋向平坦,一眼望不到边,就会想到:现在我已经靠近大海。对此无有怀疑,而且从远处就知道这一点,因为大海一望无际、广阔平坦的缘故,它的范围内不可能有高山等,由此而知(离海)尚远。

  我们应当知晓:如同此喻一样,已经趋入胜妙菩提者,通过拥有听闻如来此般若波罗蜜多的缘分,已经靠近离一切边的法身智慧大海。由此,如同山林般的所有分别念相逐渐断除,一切妄念运行接近寂灭,进而无欺获得无缘智慧。所以,不离此般若的行者,纵然没有得到导师佛陀亲口授记说“你将成佛”,但是可以知道自己不久将证得佛陀的菩提,因为从无欺的因果道理中足能推知。

  丑二、获得报身之功德:

  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

  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

  在春季的大好时节,当某种树木凋萎的陈叶更换而落到地上时,(人们就会知道)树枝不久将新生出绿叶、花果。同样,作为行者,谁的手中得到了此般若波罗蜜多,他过不了多久就会获证诸佛的菩提,因为:自从得到真实的教授时起为胜乘发心的果,也就是具有大悲茂密绿叶之凉荫、竞相绽放的相好之花、饶益他众之硕果好似如意树般的色身——受用圆满身终将获得。

  丑三、获得化身之功德:

  犹如孕妇受苦逼,彼谓已至分娩时,

  菩萨听闻如来智,生喜求疾证菩提。

  比如,怀胎的某位孕妇,当胎月圆满以后感受临产的病苦所逼迫,那种症状就意味着已经到了分娩的时候。同样的道理,某位菩萨得以听闻如来的这一智慧波罗蜜多,并生起清净的欢喜之情和渴望的希求之心,将迅速证得大菩提,因为,由经这一正道使佛性的种子复苏,到资粮已经圆满,就像孕妇生子一样,化身势必直接显现于世间。

  癸三(暂时加行本体功德)分二:一、虽不分别增减等却不证一边涅槃;二、虽无分别亦能利生。

  子一、虽不分别增减等却不证一边涅槃:

  行胜般若瑜伽者,不见色之增与减,

  不见非法法法界,不证涅槃彼住智。

  在如理行持最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意义之时,胜乘的瑜伽行者,不见色等染污清净的一切法产生及相续累积胜进的增相和灭亡及较前下降的减相,安住于一切法在真实义远离增减盈亏的平等性中。同样,也不以耽著的方式而见善的法和不善的非法、诸法的法性或法界,尽管灭尽一切所缘并安住于无戏论中,然而也不以唯一寂灭的法界方式而证得一边的涅槃,那位菩萨安住于不住有寂之边的等性智慧中。

  子二、虽无分别亦能利生:

  行此不计佛诸法,五力神足寂菩提,

  远离分别依加持,行此即行胜般若。

  如理行持此般若波罗蜜多者,不以执著而妄加分别佛陀的(十)力等一切法,同样,对于道的五力和四神足等以及果位真如寂静菩提也不予分别,对色等一切蕴界也不加分别。实际上这说明了远离四种分别相的道理,按照《佛说入无分别陀罗尼经》中所说,依次说明了远离对蕴等轮回的一切法分别为有自性、把道般若分别是对治法、将真如分别成法性、将佛陀的诸法分别成所得的一切分别。虽然远离了以上所有的分别,但凭借无分别任运自成之等持的威力、愿力或加持,降伏魔众,无勤之中行持一切他利之事,安住在这一无分别的等持中,依靠法尔获得诸佛也以无二之方式加持的威德力,因此他的事业丝毫不虚。这种方式,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无分别智。

  壬三(对加行制造违缘之过患)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须菩提问说月佛,何为喜功德者障?

  佛言成为障碍多,从中稍略普宣说。

  相好圆满的尊容中放射出妙语的光芒,从而遣除所化众生的无明黑暗和烦恼酷热,为此共称为“说月”。出有坏释迦牟尼佛前,须菩提请问道:“喜爱大乘功德的诸位菩萨之加行的障碍是什么?”佛告须菩提言:“成为障碍的多之又多,其中在这里稍稍普及宣说。”

  癸二(广说)分三:一、真实违缘之过患;二、出现魔业之原因;三、宣说违缘损害与否之因。

  子一(真实违缘之过患)分四:一、退失因——加行;二、退失大乘道;三、不具足讲闻因缘;四、宣说以此为例之其余过患。

  丑一(退失因——加行)分二: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二、由对般若生疑而退失。

  寅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

  缮写佛此般若时,不同辩才纷涌现,

  未利众生似闪电,疾速退失是魔业。

  当缮写、受持、读诵、讽诵、传讲、听闻佛陀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等时,分别三时的对境色等的不同辩才以及掉举、昏聩、睡眠、后悔、贪嗔、怀疑等纷纷涌现,依靠这种加行并没有利益自他众生,好似闪电一般迅速中断精进,从加行中完全退失,要知道这纯属是魔业。

  寅二、由对般若生疑而退失:

  讲此之际有生疑,导师于此未言及,

  我名种族地姓氏,不闻弃此是魔业。

  在宣讲此法之际,有些人对此生起怀疑,心想:导师佛陀于此既没有提及我的名字,对于种族、所住地方、姓氏也全然未说,因为没有对我作明确授记,所以并未发现依此我必定成就菩提的因缘。将诸如此类的问题当作是背离般若的理由,于是依靠这种怀疑,不再听闻而断然舍弃此深法,这实是魔业。

  丑二(退失大乘道)分三: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

  寅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寻枝叶。

  由于不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法之唯一基础的道理,由这些愚痴导致,舍弃了真实佛陀诸法根本般的这一般若,因愚昧不解而去寻求枝叶般的其余法,这也属于魔业。

  寅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

  如得象复寻象迹,听闻般若寻经同。

  就如同寻求大象者已经得到了真正的大象而把它放置一旁又再度寻觅大象的足迹一样,明明听闻了直接宣说最殊胜深法的般若波罗蜜多,而不踏踏实实策励追求,反而去寻觅除此之外间接趋入般若的其余经义,要知道这与比喻所说的一样,也属于魔业。

  寅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

  如人获具百味食,得妙食寻菲薄食,

  菩萨得此波罗蜜,罗汉果寻菩提同。

  例如,有人获得了具有百味的食品,不品尝它的味道,反而在得到最上等的食品以后又再度寻找菲薄之食。同样,某位初学菩萨明明获得了这一最殊胜的波罗蜜多法门,而不如理行持它的意义,反而依靠指示阿罗汉果之道的经论去寻觅究竟菩提,与上述的比喻一样,这也属于魔业。

  丑三(不具足讲闻因缘)分二:一、依于自己之因缘;二、依于他者之因缘。

  寅一、依于自己之因缘:

  贪求恭敬图利养,以有见心熟俗家,

  舍法而行非法事,弃道入歧是魔业。

  贪求自己美名传扬,受到别人恭敬,再者力图品尝到财食等利养的味道,带着爱见外境的心态,交往熟识城区的在家人,以诸如此类的各种散乱琐事舍弃缮写、听闻、思维此深法,而行持任意一种投生恶趣之根源的非法事,抛弃正道误入歧途,这纯粹是魔业。

  寅二、依于他者之因缘:

  尔时希求起信已,去听闻此微妙法,

  知说法师依琐事,不喜不悦而离去。

  任何闻法者,在讲法者散乱于利养恭敬的当时对般若有希求心并生起信心之后去往其前听闻了这一微妙法,当那些听法者知晓说法师喜爱利养恭敬,沉迷于此等恶劣琐事的情况以后,不再喜爱在这位法师前闻法,心里想现在不该求法了,心情不悦、扬长而去,这也是障碍听闻般若的魔业。

  丑四、宣说以此为例之其余过患:

  是时出现此魔业,彼时扰乱众比丘,

  不令受持此般若,余多违缘亦屡现。

  在听闻此深法等的当时,会出现令不具足讲闻因缘等对真实的加行制造障碍的这种魔业,那是什么呢?在听受深法等(等字还包括缮写、讽诵、供养等)的那个时候,心里憎恨正法的魔王波旬如箭入心,扰乱受持经藏的众多比丘的相续,千方百计百般阻挠,不让如理受持、思维此般若波罗蜜多等障碍方法多之又多,在此没有提到的其他违缘也屡屡出现。总…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闲谈问答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