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受持此深法等(等字还包括缮写、听闻、讽诵等)的过程中,凡是有害于它的方面,不管是什么,通通属于魔业,因为原本就是把对(行善)制造障碍取名为魔业的。《虚空藏请问经》中云:“善男子,令行不善法,舍弃善法,皆是魔业。”
子二、出现魔业之原因:
有人已得无价宝,稀有恒时害亦多,
如是如来胜般若,法宝难得害亦多。
比如,有人已经得到了无价之宝,因为并不是随时可以获得,所以稀有罕见,在得到持有的时时刻刻里,遭受有贪婪之心的怨敌等危害的情况也是许许多多。同样,如来的这些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法宝,也极度难得难遇,福德不圆满者难以享有的缘故,恒常遭受的损害也颇多。
子三(宣说违缘损害与否之因)分二:一、宣说出现违缘之对境;二、由违缘中受到佛陀护佑。
丑一、宣说出现违缘之对境:
新入乘之浅慧者,未得稀有此珍宝,
为造违缘恶魔喜。
新入乘的智慧浅薄众生,以往从未得到过极其稀有、甚深、能超越魔境的这种法宝,不曾心领神会,为了给他制造违缘,恶魔也是兴高采烈,伺机得逞。
丑二(由违缘中受到佛陀护佑)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
寅一、真实宣说:
十方佛陀行摄持。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所有一开始行持般若的行人都属于初学者,倘若遭遇魔的违缘,那菩萨修行般若就难以圆满了。
就像有些获得珍宝的软弱者会受到当地国王的保护一样,安住十方世界智慧所见无有遮障的所有佛陀出有坏精进或进行摄受起初行持此法、还没有获得超越魔境之觉受境界的那些人,使其脱离违缘的险地。然而,我们要知道,观待修行者往昔的福德之因和现在的信心等之缘,导致没有成为佛陀加持对境和成为佛陀加持对境,也会出现不被违缘所害、被违缘, 所害等各种情况。
寅二、以比喻说明:
如患病母有多子,悉皆伤心服侍彼,
如是十方世界佛,亦念佛母微妙智。
佛陀保护的原因是:例如,一位患病母亲有的许多儿子,都心情不悦伤心难过服侍母亲。同样的道理,十方世界的一切佛陀,也护念生育自己的这位佛母——微妙智慧。
壬四(加行之作用)分二:一、生自子之作用;二、令自子行功德之作用。
癸一、生自子之作用:
过去十方及未来,世间怙主由此生。
如果有人问:正如刚刚所讲的一样,如果把般若称为“佛母”,那到底是怎样成为佛母的呢?
如同世间中,母亲是从生子、生育之后令他行事两个角度而安立为“母”的,在此也是同样,过去、现在十方一切刹土中安住以及未来时将要出世的所有世间怙主佛陀出有坏,他们都是由这一般若波罗蜜多中出生的,因此她堪为三世诸佛之母。
癸二(令自子行功德之作用)分三:一、令知轮涅基之理;二、令行遍智果之事业;三、令行灭二边道之理。
子一(令知轮涅基之理)分二:一、依靠般若而知世间二谛;二、由证悟真如而得名。
丑一、依靠般若而知世间二谛:
示世诸佛能生母,示余有情之心行。
世间罗汉之真如,缘觉佛子之真如,
离实非他一真如,如来彻知智慧度。
般若波罗蜜多为自子诸佛指示,世间也就是共称的蕴界处的所有法,它们名言的因、果、体的自性是怎样,因为佛陀依靠一切如来的能生之母此般若才如同手中放湿庵摩罗果一样照见那些法。此外,般若还为自子指示:尽管界性无量的所有其余有情的心行内摄、外散、有贪、离贪等有无量无边的情况,但通过修习般若的威力也能利益所有众生,这以上是讲世俗。
世间五蕴的真如、阿罗汉的真如、缘觉的真如、佛子菩萨的真如,并不成立他体的缘故,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切也远离有实的缘故,并不是另行存在,为此称为真如。如此染污、清净的一切法的实相真如智慧度,就是如来所彻知并如实领悟的。
这一个半偈颂,说明了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佛陀照见略摄二谛的一切法理。
丑二、由证悟真如而得名:
遍知住世或涅槃,无过法性法空住,
菩萨随证此真如,故于佛赐如来名。
洞晓真如的智者——诸佛,不论安住于此世间界,还是趋入涅槃,宣说无过法性诸法空性这一点永无改变,谁也无法扰乱,如同虚空般存在着。诸位菩萨以智慧随行证悟原本如终安住的这一真如无误实相,一旦证悟达到究竟之时,如实而来或如实证悟真如的缘故,才对佛陀赐予“如来”的名称。
子二(令行遍智果之事业)分二:一、依于般若成办二利;二、尤其为利他说法之理。
丑一、依于般若成办二利:
依于般若欢喜园,十力导师此行境,
尽除众苦三恶趣,彼等永无众生想。
依于般若能带来无边无际无漏欢喜的缘故,犹如天人乐园一样而安住、具足十力的诸位导师佛陀的行境即是如此,是什么呢?尽管能完全拔除无量众生的种种痛苦和三恶趣,但那些佛陀永远也无有众生想,因为他们是以无缘大悲凭借恒常、周遍、任运的事业进行讲经说法等。
丑二(尤其为利他说法之理)分二:一、折服非道之理;二、指示正道之理。
寅一、折服非道之理:
如狮栖山无畏惧,震慑群兽发吼声,
人中狮子依般若,慑众外道发吼声。
如同兽中之王的狮子栖身于雪山间对谁也无所畏惧而安住,能震慑群兽并发出狮吼声一样,人中狮子——佛陀也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空性之义,而震慑持有我见的众多外道,在世间中也发出妙法的巨吼声。
寅二、指示正道之理:
譬如空中之阳光,晒干大地显色相,
如是法王依般若,有海干涸说诸法。
比如,虚空中的太阳光芒能晒干这个大地所有的潮气,并且也完全展现一切色相。同样,正法的日轮——法王佛陀出有坏依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虚空界,能使三有的爱河无余干涸,并且真实宣说一切所知万法。
子三(令行灭二边道之理)分二:一、道之本体;二、道之作用。
丑一(道之本体)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寅一、意义:
诸色及受不可见,想无所见行不见,
识心及意无所见,此名见法如来言。
因为一切色法自本体不存在的缘故,无所得或者不可见,同样,受也不可见,想也无所见,行也不可见,入定于真如的行境中,识、心、意之基一无所见。对此,其他注释中解说:取过去的对境为心、取未来的对境是识、取现在是意的角度而如此宣说,或以不同的名称表达。智慧论师说:按照共称,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染污意;识是六转识。如此以五蕴为例一切法一无所得,任何本体也一无所见,这就名为现见诸法的本来自性,是如来所宣说的,如同无损害之眼根未见飘浮的毛发,就是见到毛发的自性。
寅二、比喻:
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
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
如果有人问:无见之见的比喻是怎样的呢?
比如,所有世间有情心里这样想、口里也这般说“我见到了虚空”,可是,虚空怎么能见呢?所看到虚空成为眼根对境的形色、显色全然无有,所以,我们值得观察心想并言说此话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结果会领悟到仅仅是把有色的法一无所见这一点当作是见虚空的名言。与此比喻相同,佛陀宣说过:所谓“见诸法之真如”也是同样,依靠慧眼而认识到诸法皆不成立,任何本体也不可得或不曾见,就称为见法者。世间中,用某某有境见到某某对境,就称为“见”,那么不得任何边、不见任何戏论相的这一见到,只是片面性用见虚空的比喻来说明而已,实际上在真实性中超离一切有无是非等诸边的法界是以各别自证现见,以其他比喻并不能全面诠表,因为不可思议,真实超越了比喻和推理等衡量、推算的范畴。
丑二(道之作用)分二:一、摄集道果一切功德;二、远离歧途之理。
寅一(摄集道果一切功德)分二:一、以大臣比喻说明行诸事业;二、以国王比喻说明摄诸功德。
卯一、以大臣比喻说明行诸事业:
谁如是见见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
佛行声闻所有法,悉皆依于般若行。
任何菩萨,不见任何所缘相,如是依靠慧眼而见,就是现见一切万法,从中获得广大所为,犹如国王无有勤作舍置而住,最得力最出色的大臣普遍行持国王的一切事。同样,佛陀的所行事业以及诸位声闻的所有功德法,都是依于无分别的般若波罗蜜多而行持的,原因是:如果具备证悟无我的智慧,那么就能顺利成就一切解脱之道,否则无法成就。
卯二、以国王比喻说明摄诸功德:
如王不往城国邑,居自宫摄诸财物,
菩萨法性无所去,摄集佛地诸功德。
比如,大国王不去城市,也不去往国家的其余诸大城邑,深居于自己的皇宫,向内收摄一切赋税等财物。同样,菩萨于相续证悟的甚深法性中如如不动安住,不去往其余任何处,证悟的心相续依靠法尔的威力而摄集佛地的一切功德,这实在是稀有的所为。
寅二(远离歧途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于佛菩萨有坚信,意乐行持胜般若,
尽越声闻独觉地,速得无遮佛菩提。
任何行人,对诸位善逝及佛子菩萨,有清净信和不退转的坚定信心,以意乐追求,以加行勤奋行持成为菩萨和佛陀的道——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方便智慧兼而有之,完全超越声闻、独觉二地的歧途,进而将迅速获得不被有寂障碍所遮蔽的微妙佛菩提。对胜乘有信心,是最初的入门,以智慧信奉的同时,不退失获得果位,因此主要讲了方便、智慧这两者。作为初学者,虽然具备信心,但如果不具有智慧波罗蜜多,那么就有可能退失正道,而只要深刻领会了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密意,就获得了不可夺取的信心,不可能由正道中退失。
卯二(广说)分四:一、以沉水之比喻说明;二、以新罐之比喻说明;三、以造船之比喻说明;四、以老者之比喻说明。
辰一(以沉水之比喻说明)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巳一、比喻:
犹入海者船破毁,何人未持尸草木,
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比如,入于大海的人船只破损毁坏,其中任何人没有抓住尸体或…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