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受持此深法等(等字還包括繕寫、聽聞、諷誦等)的過程中,凡是有害于它的方面,不管是什麼,通通屬于魔業,因爲原本就是把對(行善)製造障礙取名爲魔業的。《虛空藏請問經》中雲:“善男子,令行不善法,舍棄善法,皆是魔業。”
子二、出現魔業之原因:
有人已得無價寶,稀有恒時害亦多,
如是如來勝般若,法寶難得害亦多。
比如,有人已經得到了無價之寶,因爲並不是隨時可以獲得,所以稀有罕見,在得到持有的時時刻刻裏,遭受有貪婪之心的怨敵等危害的情況也是許許多多。同樣,如來的這些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法寶,也極度難得難遇,福德不圓滿者難以享有的緣故,恒常遭受的損害也頗多。
子叁(宣說違緣損害與否之因)分二:一、宣說出現違緣之對境;二、由違緣中受到佛陀護佑。
醜一、宣說出現違緣之對境:
新入乘之淺慧者,未得稀有此珍寶,
爲造違緣惡魔喜。
新入乘的智慧淺薄衆生,以往從未得到過極其稀有、甚深、能超越魔境的這種法寶,不曾心領神會,爲了給他製造違緣,惡魔也是興高采烈,伺機得逞。
醜二(由違緣中受到佛陀護佑)分二:一、真實宣說;二、以比喻說明。
寅一、真實宣說:
十方佛陀行攝持。
如果有人認爲:那麼,所有一開始行持般若的行人都屬于初學者,倘若遭遇魔的違緣,那菩薩修行般若就難以圓滿了。
就像有些獲得珍寶的軟弱者會受到當地國王的保護一樣,安住十方世界智慧所見無有遮障的所有佛陀出有壞精進或進行攝受起初行持此法、還沒有獲得超越魔境之覺受境界的那些人,使其脫離違緣的險地。然而,我們要知道,觀待修行者往昔的福德之因和現在的信心等之緣,導致沒有成爲佛陀加持對境和成爲佛陀加持對境,也會出現不被違緣所害、被違緣, 所害等各種情況。
寅二、以比喻說明:
如患病母有多子,悉皆傷心服侍彼,
如是十方世界佛,亦念佛母微妙智。
佛陀保護的原因是:例如,一位患病母親有的許多兒子,都心情不悅傷心難過服侍母親。同樣的道理,十方世界的一切佛陀,也護念生育自己的這位佛母——微妙智慧。
壬四(加行之作用)分二:一、生自子之作用;二、令自子行功德之作用。
癸一、生自子之作用:
過去十方及未來,世間怙主由此生。
如果有人問:正如剛剛所講的一樣,如果把般若稱爲“佛母”,那到底是怎樣成爲佛母的呢?
如同世間中,母親是從生子、生育之後令他行事兩個角度而安立爲“母”的,在此也是同樣,過去、現在十方一切刹土中安住以及未來時將要出世的所有世間怙主佛陀出有壞,他們都是由這一般若波羅蜜多中出生的,因此她堪爲叁世諸佛之母。
癸二(令自子行功德之作用)分叁:一、令知輪涅基之理;二、令行遍智果之事業;叁、令行滅二邊道之理。
子一(令知輪涅基之理)分二:一、依靠般若而知世間二谛;二、由證悟真如而得名。
醜一、依靠般若而知世間二谛:
示世諸佛能生母,示余有情之心行。
世間羅漢之真如,緣覺佛子之真如,
離實非他一真如,如來徹知智慧度。
般若波羅蜜多爲自子諸佛指示,世間也就是共稱的蘊界處的所有法,它們名言的因、果、體的自性是怎樣,因爲佛陀依靠一切如來的能生之母此般若才如同手中放濕庵摩羅果一樣照見那些法。此外,般若還爲自子指示:盡管界性無量的所有其余有情的心行內攝、外散、有貪、離貪等有無量無邊的情況,但通過修習般若的威力也能利益所有衆生,這以上是講世俗。
世間五蘊的真如、阿羅漢的真如、緣覺的真如、佛子菩薩的真如,並不成立他體的緣故,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切也遠離有實的緣故,並不是另行存在,爲此稱爲真如。如此染汙、清淨的一切法的實相真如智慧度,就是如來所徹知並如實領悟的。
這一個半偈頌,說明了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佛陀照見略攝二谛的一切法理。
醜二、由證悟真如而得名:
遍知住世或涅槃,無過法性法空住,
菩薩隨證此真如,故于佛賜如來名。
洞曉真如的智者——諸佛,不論安住于此世間界,還是趨入涅槃,宣說無過法性諸法空性這一點永無改變,誰也無法擾亂,如同虛空般存在著。諸位菩薩以智慧隨行證悟原本如終安住的這一真如無誤實相,一旦證悟達到究竟之時,如實而來或如實證悟真如的緣故,才對佛陀賜予“如來”的名稱。
子二(令行遍智果之事業)分二:一、依于般若成辦二利;二、尤其爲利他說法之理。
醜一、依于般若成辦二利:
依于般若歡喜園,十力導師此行境,
盡除衆苦叁惡趣,彼等永無衆生想。
依于般若能帶來無邊無際無漏歡喜的緣故,猶如天人樂園一樣而安住、具足十力的諸位導師佛陀的行境即是如此,是什麼呢?盡管能完全拔除無量衆生的種種痛苦和叁惡趣,但那些佛陀永遠也無有衆生想,因爲他們是以無緣大悲憑借恒常、周遍、任運的事業進行講經說法等。
醜二(尤其爲利他說法之理)分二:一、折服非道之理;二、指示正道之理。
寅一、折服非道之理:
如獅棲山無畏懼,震懾群獸發吼聲,
人中獅子依般若,懾衆外道發吼聲。
如同獸中之王的獅子棲身于雪山間對誰也無所畏懼而安住,能震懾群獸並發出獅吼聲一樣,人中獅子——佛陀也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空性之義,而震懾持有我見的衆多外道,在世間中也發出妙法的巨吼聲。
寅二、指示正道之理:
譬如空中之陽光,曬幹大地顯色相,
如是法王依般若,有海幹涸說諸法。
比如,虛空中的太陽光芒能曬幹這個大地所有的潮氣,並且也完全展現一切色相。同樣,正法的日輪——法王佛陀出有壞依于般若波羅蜜多的虛空界,能使叁有的愛河無余幹涸,並且真實宣說一切所知萬法。
子叁(令行滅二邊道之理)分二:一、道之本體;二、道之作用。
醜一(道之本體)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寅一、意義:
諸色及受不可見,想無所見行不見,
識心及意無所見,此名見法如來言。
因爲一切色法自本體不存在的緣故,無所得或者不可見,同樣,受也不可見,想也無所見,行也不可見,入定于真如的行境中,識、心、意之基一無所見。對此,其他注釋中解說:取過去的對境爲心、取未來的對境是識、取現在是意的角度而如此宣說,或以不同的名稱表達。智慧論師說:按照共稱,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染汙意;識是六轉識。如此以五蘊爲例一切法一無所得,任何本體也一無所見,這就名爲現見諸法的本來自性,是如來所宣說的,如同無損害之眼根未見飄浮的毛發,就是見到毛發的自性。
寅二、比喻:
有情聲稱見虛空,虛空豈見觀此義,
佛說見法亦複然,見以他喻不能诠。
如果有人問:無見之見的比喻是怎樣的呢?
比如,所有世間有情心裏這樣想、口裏也這般說“我見到了虛空”,可是,虛空怎麼能見呢?所看到虛空成爲眼根對境的形色、顯色全然無有,所以,我們值得觀察心想並言說此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結果會領悟到僅僅是把有色的法一無所見這一點當作是見虛空的名言。與此比喻相同,佛陀宣說過:所謂“見諸法之真如”也是同樣,依靠慧眼而認識到諸法皆不成立,任何本體也不可得或不曾見,就稱爲見法者。世間中,用某某有境見到某某對境,就稱爲“見”,那麼不得任何邊、不見任何戲論相的這一見到,只是片面性用見虛空的比喻來說明而已,實際上在真實性中超離一切有無是非等諸邊的法界是以各別自證現見,以其他比喻並不能全面诠表,因爲不可思議,真實超越了比喻和推理等衡量、推算的範疇。
醜二(道之作用)分二:一、攝集道果一切功德;二、遠離歧途之理。
寅一(攝集道果一切功德)分二:一、以大臣比喻說明行諸事業;二、以國王比喻說明攝諸功德。
卯一、以大臣比喻說明行諸事業:
誰如是見見諸法,如王舍住臣普行,
佛行聲聞所有法,悉皆依于般若行。
任何菩薩,不見任何所緣相,如是依靠慧眼而見,就是現見一切萬法,從中獲得廣大所爲,猶如國王無有勤作舍置而住,最得力最出色的大臣普遍行持國王的一切事。同樣,佛陀的所行事業以及諸位聲聞的所有功德法,都是依于無分別的般若波羅蜜多而行持的,原因是:如果具備證悟無我的智慧,那麼就能順利成就一切解脫之道,否則無法成就。
卯二、以國王比喻說明攝諸功德:
如王不往城國邑,居自宮攝諸財物,
菩薩法性無所去,攝集佛地諸功德。
比如,大國王不去城市,也不去往國家的其余諸大城邑,深居于自己的皇宮,向內收攝一切賦稅等財物。同樣,菩薩于相續證悟的甚深法性中如如不動安住,不去往其余任何處,證悟的心相續依靠法爾的威力而攝集佛地的一切功德,這實在是稀有的所爲。
寅二(遠離歧途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于佛菩薩有堅信,意樂行持勝般若,
盡越聲聞獨覺地,速得無遮佛菩提。
任何行人,對諸位善逝及佛子菩薩,有清淨信和不退轉的堅定信心,以意樂追求,以加行勤奮行持成爲菩薩和佛陀的道——殊勝般若波羅蜜多,方便智慧兼而有之,完全超越聲聞、獨覺二地的歧途,進而將迅速獲得不被有寂障礙所遮蔽的微妙佛菩提。對勝乘有信心,是最初的入門,以智慧信奉的同時,不退失獲得果位,因此主要講了方便、智慧這兩者。作爲初學者,雖然具備信心,但如果不具有智慧波羅蜜多,那麼就有可能退失正道,而只要深刻領會了般若波羅蜜多的甚深密意,就獲得了不可奪取的信心,不可能由正道中退失。
卯二(廣說)分四:一、以沈水之比喻說明;二、以新罐之比喻說明;叁、以造船之比喻說明;四、以老者之比喻說明。
辰一(以沈水之比喻說明)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巳一、比喻:
猶入海者船破毀,何人未持屍草木,
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比如,入于大海的人船只破損毀壞,其中任何人沒有抓住屍體或…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