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草堆或者木頭,那麼就會葬身于水中,而不會抵達海岸。何人握住木頭等物體,依靠它,就能達到大海彼岸。
巳二、意義:
如是具信得淨心,不隨般若非證覺,
生老死憂波濤洶,輪回海中恒流轉。
若以殊勝慧攝持,通法自性說勝義,
方便功德以慧攝,速證最妙佛菩提。
與上述比喻相同,具備追求圓滿菩提的信心並得到希求的歡喜清淨心的某位行者,不依信心而隨行成爲正等菩提之道的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就不會證得善逝的菩提果。如此一來,將在生老死亡和種種憂惱的波濤洶湧的輪回大海中恒常流轉。如果任何行者以證悟無自性的殊勝智慧波羅蜜多攝持,那麼就將毫不顛倒通達萬法的自性並且能夠宣說勝義。倘若他們追求圓滿菩提的信心等方便的那些功德,以無緣的智慧攝持,將迅速證得最殊勝絕妙的善逝菩提,如同某人抓住木頭等物而得以達到海岸一樣。
辰二、以新罐之比喻說明:
如人新罐盛裝水,知不牢固故速毀,
窯燒瓶中盛裝水,途無壞懼安返家。
如是菩薩信雖足,然失智慧疾退墮,
若信心以慧攝持,越二地獲大菩提。
比如,有人如果在沒有入窯焙燒的新瓦罐裏裝水,那麼可想而知,那個瓦瓶由于不夠堅硬的緣故很快就會毀壞,如果往入窯焙燒過的瓶子裏裝水,那麼在行途當中不會有瓶子毀壞的顧慮恐懼,安然返回自己的家園。同樣,任何菩薩,如果不具備希求圓滿菩提的信心,或者,雖然信心十足,但如果退失了能修的道——智慧波羅蜜多,顯然很快就會從大乘道中退失,墮入劣道等中。如果信心加上智慧,也就是說,以有信心的智慧度攝持那位行者的相續,那麼就會完全超越聲聞緣覺二地,而獲得大菩提。
辰叁、以造船之比喻說明:
如未精造船入海,財寶商人俱毀壞,
彼船精心而細造,無損載寶達岸邊。
如是菩薩縱熏信,若無智速退菩提,
若具殊勝智慧度,不染失證佛菩提。
例如,材料、結構、標准、補漏等方面沒有精工細造的船只入于海中,連財寶帶商人,一起都會毀掉;如果那艘船只,經過精心審察而精工細作,那麼它就會完好無損地載著財寶抵達大海岸邊。同樣,任何菩薩縱然具備熏染信心之因,可是如果沒有依于智慧度,很快就會退失最上菩提的正法;倘若既具足信心,又擁有殊勝的智慧波羅蜜多,那麼就不會染上劣道的過患,不會從勝乘道中退失,而證得佛菩提。
辰四、以老者之比喻說明:
一百廿歲老苦人,雖立獨自不能行,
若左右人作依附,無跌倒怖順利行。
如是菩薩智力微,彼已趨入複退失,
以勝方便慧攝持,不退證得佛菩提。
比如,壽量已達一百二十歲高齡,衰老、痛苦的人,雖然能從坐墊上站立起來,可是憑著自己的能力,無法行走到其余地方,因爲他已老態龍鍾。假設左右兩側有身強力壯的人作爲依附,那麼就不會有途中跌倒的恐怖,而能順利去往想去的地方。同樣,任何證悟真如的智慧力量薄弱的菩薩,盡管他已經趨入了殊勝菩提道,然而在沒有獲得果位之前還會再度退失,那位行者相續如果以殊勝的信心等方便和證悟無我的智慧攝持,就不會從正道中退失,將證得如來的菩提。
壬五(宣說加行之緣善知識)分二:一、宣說所依上師;二、宣說依者(聽聞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一(宣說所依上師)分二:一、需依具相善知識之理;二、善知識宣講教授之理。
子一(需依具相善知識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醜一、真實宣說:
住初學位之菩薩,勝意樂入大菩提,
賢善弟子敬上師,恒依諸位智者師。
處于初學位的菩薩也就是初學者,懷著特別緣于利他和正等菩提的殊勝意樂,追求而趨入佛陀大菩提道果的賢善弟子,帶著對上師的恭敬,恒常依止具有善妙見行並能宣說大乘密意的諸位智者上師。
醜二、需要如此依止之理由:
因智功德源于彼,隨說般若波羅蜜,
佛諸法依善知識,具勝功德如來語。
如果有人問:爲什麼要教誡步入大乘的初學者認真依止殊妙的善知識呢?
因爲通曉大乘道果的一切智慧功德,都是來源于善知識,他們隨從宣說大乘道的這一般若波羅蜜多。爲此,要獲得佛陀的一切法者當依善知識,這是擁有一切最殊勝功德的如來圓滿佛陀所說。原因是,對于如此善巧方便之道修行、思維、聽聞,前前依于後後(即修行依于思維、思維依于聽聞),而且,聽聞也依賴于善知識。
子二(善知識宣講教授之理)分二:一、如何宣說教授;二、如是宣說之贊歎。
醜一、如何宣說教授:
布施持戒忍精進,定慧回向大菩提,
菩提莫執蘊見取,初學者前示此理。
如果要對這種新入乘者傳授教言,那麼就要應機而宣說方便智慧不相脫離的正道,教誡他們說:“你對于成爲如來之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要具全加行、正行、結行而行持,並將一切善根以希求一切種智的作意而回向究竟大菩提。”這是對方便方面教授。欲求究竟所得的菩提,也切切不可依耽著而把色等蘊的有實法執爲最勝或殊勝——見取見。爲什麼呢?菩提爲例的一切法均無有自性,因此教授通達這一點,是對智慧方面的教誡。要在希求菩提的初學者面前開示這種道理。
醜二、如是宣說之贊歎:
此行善海說法月,衆生皈處友軍所,
依慧洲導欲利者,日燈說勝法不亂。
如此行持、善妙宣講教授的大乘善知識,您堪爲善妙功德難以測度的大海,您作爲具足真實妙法光芒的說法皎月,通過宣講利樂之因的正法而成爲遣除衆生痛苦的皈依處,作爲帶來涅槃安樂的友軍,作爲消除苦因的處所,同樣成爲趨往菩提的所依,成爲具有了知利害的智慧者,成爲沈溺叁有愛河者的洲島。洲島,位于水中央的所依處,所謂的“島嶼”,也是位居兩河之間依處的名稱。
通過宣講無生法性能從輪回淤泥中引導出來隨心所欲利益或者行持利益的商主等。宣講人無我而成爲日輪,宣說法無我而成爲正法明燈,通過無礙解而講說最殊勝的空性法,一心不亂,或者無所畏懼,自己對甚深之法堅信不移進而傳講它的道果,克勝諸方的辯才圓滿。或者也可以解釋成:“導”,是指就像商主等一樣引領衆生步入正道;“欲利”,是指以悲心任運自成行持他利;“說勝法不亂”,講說真如之第一法,不被邪魔外道等敵方的反駁所害或擾亂。
癸二(宣說依者(聽聞甚深智慧之)弟子)分二:一、宣說于深法具勝解信之弟子;二、宣說甚深難證之理。
子一(宣說于深法具勝解信之弟子)分二:一、智慧甚深之理;二、宣說甚深之功德。
醜一、智慧甚深之理:
具大名披難行铠,非蘊界處之盔甲,
離叁乘想無執取,不退不動不亂法。
邁入最爲深廣之大乘道的某位行者,在無邊佛刹中擁有菩薩大名者,披上難行铠甲,如此在名言中發心:“我爲了將等同虛空的無邊一切有情解救到不住之涅槃的法界,我要證得涅槃。”那也是遠離染汙、清淨的所緣,不是披上緣于蘊界處有實法的盔甲,遠離耽著叁乘之想,安住于不緣或不執取任何法的般若中,爲此誠信甚深義而具備叁大所爲,在獲得圓滿菩提果中不退轉,在大乘道之理中不動搖于他處,惡緣、邪魔和敵方的任何辯難也無法使他的相續染汙,因此是一心不亂的有法。如《廣般若經》中雲:““世尊,菩薩爲使一切有情證得涅槃而披上盔甲,然有情不可得,彼等實難行持。”世尊言:“須菩提,彼盔甲非與色相系……””
醜二、宣說甚深之功德:
彼具此法無戲論,遠離疑慮具實義,
聽聞般若不退卻,不依他轉不退還。
那些菩薩由于具足深不可測的如此之法,因此無有一切所緣的戲論,對于甚深義遠離懷疑、猶豫和顧慮,具有誠信的實義。這裏“慮”只是懷疑的別名,也就是說明現行等粗細的懷疑全然無有。或者,對于道果,現在無有懷疑、過去沒有猶豫、未來沒有顧慮,應該把它們看成是反體的差別。以無有懷疑的誠信來聽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對它的意義,心不退卻而憑借自己的智慧領悟深法,結果不仰仗別人,也就是絕對不會有被他牽引而盲從之類的情況,由此可知,就不會從勝乘道果中退轉。
子二(宣說甚深難證之理)分二:一、宣說所行之深法;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醜一、宣說所行之深法:
諸佛此法深難見,誰亦無悟無獲得,
行利慈者證菩提,思衆誰知不欲言。
一切導師圓滿佛陀的這一大般若法,最爲深奧,基位的一切法無生,僅僅真如也不可得,本來超越所取能取心的行境,而難以現見。爲此,在道位,誰也無所證悟,果位時獲得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證悟、獲得的本體存在,那麼就不能充當是真如的真悟和真得。其他經中也說:“菩提,佛陀也不曾獲得,更何況說他衆?因爲菩提的本體本來就是空性之故。”再叁宣說了此理。正因爲無有現見、證悟、獲得的這一甚深法性,深不可測,所以具有利益一切有情的大慈大悲的圓滿佛陀,證得無上大菩提以後,不禁思量:我心領神會的這樣的深法,衆生群體中有誰能了知?于是不想言講正法。《方廣莊嚴經》中雲:“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猶如甘露此法我已得,縱爲誰說亦不能了知,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間。”又如《中觀根本慧論》中也說:“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
醜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衆生喜處求諸境,住執不通愚如暗,
所得之法無住執,故與世間起爭議。
如果有人問:爲什麼普通人難以證悟這種甚深法呢?
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由內心久經串習實執所牽引,喜愛把叁有之處執爲我等情形,並且欲求一切所取境,住于執著它的心態中,就這樣墮入所取能取戲論行境當中,爲此,對于無有所取能取分別的真如義一竅不通,對其理愚昧不知,猶如處于黑暗之中一般。
所說和所得的般若法義,既不存在以緣所住的對境,對任何法也無有執著,出世間的這些法與一切世間不同,更爲超勝,由此與世間發生爭議,因爲世間人執著實有,另一者說它不存在。比如,所有世…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