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化,無疑學複行加行,

  知彼久遠入大乘,事佛俱胝那由他。

  任何行者,聽聞到此《般若經》中解說所有這些法雖然無有本體,但行相不滅猶如幻術、幻化的道理,對它的意義誠信不疑進而修學,繼續策勵修行加行,由此可知那位有情,先前長遠以來就步入大乘,並且可以推知,他在以往通過供養、禮贊等方式精心承事過俱胝那由他數的佛陀。原因是,不依靠這樣的因作爲前提,不會聽聞到甚深般若的意義並産生勝解。

  癸二(加行所生果之功德)分二:一、不被違緣所害之功德;二、獲得叁身之功德。

  子一、不被違緣所害之功德:

  入多由旬荒道人,見牧牛人交界林,

  思乃臨近村城兆,得安慰無盜匪懼。

  如是尋覓菩提時,得聞諸佛此般若,

  彼得慰藉無畏懼,非羅漢果緣覺地。

  步入于荒無人煙的路途已達數由旬的人,當徘徊在道路中時,一旦看見城區牧牛人荒郊和村落交界的森林異常舒心惬意,已經走過遙遙路程的他們心裏思量:這些該是臨近村落和城邑的相兆,從猛虎等荒郊野外所具有的畏懼中得以安慰(義爲不再有這種畏懼),從此以後心中再沒有盜賊、土匪威脅的恐懼感。

  同樣,要想獲得微妙的菩提,在尋覓菩提的方便之時,得以聽聞諸佛之母堪爲正道之最的這一般若波羅蜜多,這位有緣者,從輪回的痛苦中獲得慰藉(義爲脫離輪回的痛苦),而且無有墮入叁有、寂滅之邊的畏懼,因爲並非墮入聲聞阿羅漢的果位,也不是墮入緣覺地。

  子二(獲得叁身之功德)分叁:一、獲得法身之功德;二、獲得報身之功德;叁、獲得化身之功德。

  醜一、獲得法身之功德:

  如人爲觀海水往,見樹林山仍遙遠,

  不見彼等遙遠相,思近大海無懷疑。

  當知已入妙菩提,聽聞如來此般若,

  縱未得佛親授記,不久自證佛菩提。

  比如,一個人爲了觀海水而前往,假設他看見前方有樹木森林高山,就會知道離大海仍然還遙遠,當不再見到山巒等那些遙遠的相征,所有地帶漸漸下傾、趨向平坦,一眼望不到邊,就會想到:現在我已經靠近大海。對此無有懷疑,而且從遠處就知道這一點,因爲大海一望無際、廣闊平坦的緣故,它的範圍內不可能有高山等,由此而知(離海)尚遠。

  我們應當知曉:如同此喻一樣,已經趨入勝妙菩提者,通過擁有聽聞如來此般若波羅蜜多的緣分,已經靠近離一切邊的法身智慧大海。由此,如同山林般的所有分別念相逐漸斷除,一切妄念運行接近寂滅,進而無欺獲得無緣智慧。所以,不離此般若的行者,縱然沒有得到導師佛陀親口授記說“你將成佛”,但是可以知道自己不久將證得佛陀的菩提,因爲從無欺的因果道理中足能推知。

  醜二、獲得報身之功德:

  春季好時樹葉落,枝不久生葉花果,

  誰手中得此般若,不久獲證佛菩提。

  在春季的大好時節,當某種樹木凋萎的陳葉更換而落到地上時,(人們就會知道)樹枝不久將新生出綠葉、花果。同樣,作爲行者,誰的手中得到了此般若波羅蜜多,他過不了多久就會獲證諸佛的菩提,因爲:自從得到真實的教授時起爲勝乘發心的果,也就是具有大悲茂密綠葉之涼蔭、競相綻放的相好之花、饒益他衆之碩果好似如意樹般的色身——受用圓滿身終將獲得。

  醜叁、獲得化身之功德:

  猶如孕婦受苦逼,彼謂已至分娩時,

  菩薩聽聞如來智,生喜求疾證菩提。

  比如,懷胎的某位孕婦,當胎月圓滿以後感受臨産的病苦所逼迫,那種症狀就意味著已經到了分娩的時候。同樣的道理,某位菩薩得以聽聞如來的這一智慧波羅蜜多,並生起清淨的歡喜之情和渴望的希求之心,將迅速證得大菩提,因爲,由經這一正道使佛性的種子複蘇,到資糧已經圓滿,就像孕婦生子一樣,化身勢必直接顯現于世間。

  癸叁(暫時加行本體功德)分二:一、雖不分別增減等卻不證一邊涅槃;二、雖無分別亦能利生。

  子一、雖不分別增減等卻不證一邊涅槃:

  行勝般若瑜伽者,不見色之增與減,

  不見非法法法界,不證涅槃彼住智。

  在如理行持最殊勝般若波羅蜜多意義之時,勝乘的瑜伽行者,不見色等染汙清淨的一切法産生及相續累積勝進的增相和滅亡及較前下降的減相,安住于一切法在真實義遠離增減盈虧的平等性中。同樣,也不以耽著的方式而見善的法和不善的非法、諸法的法性或法界,盡管滅盡一切所緣並安住于無戲論中,然而也不以唯一寂滅的法界方式而證得一邊的涅槃,那位菩薩安住于不住有寂之邊的等性智慧中。

  子二、雖無分別亦能利生:

  行此不計佛諸法,五力神足寂菩提,

  遠離分別依加持,行此即行勝般若。

  如理行持此般若波羅蜜多者,不以執著而妄加分別佛陀的(十)力等一切法,同樣,對于道的五力和四神足等以及果位真如寂靜菩提也不予分別,對色等一切蘊界也不加分別。實際上這說明了遠離四種分別相的道理,按照《佛說入無分別陀羅尼經》中所說,依次說明了遠離對蘊等輪回的一切法分別爲有自性、把道般若分別是對治法、將真如分別成法性、將佛陀的諸法分別成所得的一切分別。雖然遠離了以上所有的分別,但憑借無分別任運自成之等持的威力、願力或加持,降伏魔衆,無勤之中行持一切他利之事,安住在這一無分別的等持中,依靠法爾獲得諸佛也以無二之方式加持的威德力,因此他的事業絲毫不虛。這種方式,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無分別智。

  壬叁(對加行製造違緣之過患)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須菩提問說月佛,何爲喜功德者障?

  佛言成爲障礙多,從中稍略普宣說。

  相好圓滿的尊容中放射出妙語的光芒,從而遣除所化衆生的無明黑暗和煩惱酷熱,爲此共稱爲“說月”。出有壞釋迦牟尼佛前,須菩提請問道:“喜愛大乘功德的諸位菩薩之加行的障礙是什麼?”佛告須菩提言:“成爲障礙的多之又多,其中在這裏稍稍普及宣說。”

  癸二(廣說)分叁:一、真實違緣之過患;二、出現魔業之原因;叁、宣說違緣損害與否之因。

  子一(真實違緣之過患)分四:一、退失因——加行;二、退失大乘道;叁、不具足講聞因緣;四、宣說以此爲例之其余過患。

  醜一(退失因——加行)分二: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二、由對般若生疑而退失。

  寅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

  繕寫佛此般若時,不同辯才紛湧現,

  未利衆生似閃電,疾速退失是魔業。

  當繕寫、受持、讀誦、諷誦、傳講、聽聞佛陀的這一般若波羅蜜多等時,分別叁時的對境色等的不同辯才以及掉舉、昏聩、睡眠、後悔、貪嗔、懷疑等紛紛湧現,依靠這種加行並沒有利益自他衆生,好似閃電一般迅速中斷精進,從加行中完全退失,要知道這純屬是魔業。

  寅二、由對般若生疑而退失:

  講此之際有生疑,導師于此未言及,

  我名種族地姓氏,不聞棄此是魔業。

  在宣講此法之際,有些人對此生起懷疑,心想:導師佛陀于此既沒有提及我的名字,對于種族、所住地方、姓氏也全然未說,因爲沒有對我作明確授記,所以並未發現依此我必定成就菩提的因緣。將諸如此類的問題當作是背離般若的理由,于是依靠這種懷疑,不再聽聞而斷然舍棄此深法,這實是魔業。

  醜二(退失大乘道)分叁:一、以比喻說明舍棄遍智之因——大乘;二、以比喻說明尋求劣道;叁、以比喻說明從下乘中尋覓大菩提。

  寅一、以比喻說明舍棄遍智之因——大乘: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尋枝葉。

  由于不明白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法之唯一基礎的道理,由這些愚癡導致,舍棄了真實佛陀諸法根本般的這一般若,因愚昧不解而去尋求枝葉般的其余法,這也屬于魔業。

  寅二、以比喻說明尋求劣道:

  如得象複尋象迹,聽聞般若尋經同。

  就如同尋求大象者已經得到了真正的大象而把它放置一旁又再度尋覓大象的足迹一樣,明明聽聞了直接宣說最殊勝深法的般若波羅蜜多,而不踏踏實實策勵追求,反而去尋覓除此之外間接趨入般若的其余經義,要知道這與比喻所說的一樣,也屬于魔業。

  寅叁、以比喻說明從下乘中尋覓大菩提:

  如人獲具百味食,得妙食尋菲薄食,

  菩薩得此波羅蜜,羅漢果尋菩提同。

  例如,有人獲得了具有百味的食品,不品嘗它的味道,反而在得到最上等的食品以後又再度尋找菲薄之食。同樣,某位初學菩薩明明獲得了這一最殊勝的波羅蜜多法門,而不如理行持它的意義,反而依靠指示阿羅漢果之道的經論去尋覓究竟菩提,與上述的比喻一樣,這也屬于魔業。

  醜叁(不具足講聞因緣)分二:一、依于自己之因緣;二、依于他者之因緣。

  寅一、依于自己之因緣:

  貪求恭敬圖利養,以有見心熟俗家,

  舍法而行非法事,棄道入歧是魔業。

  貪求自己美名傳揚,受到別人恭敬,再者力圖品嘗到財食等利養的味道,帶著愛見外境的心態,交往熟識城區的在家人,以諸如此類的各種散亂瑣事舍棄繕寫、聽聞、思維此深法,而行持任意一種投生惡趣之根源的非法事,抛棄正道誤入歧途,這純粹是魔業。

  寅二、依于他者之因緣:

  爾時希求起信已,去聽聞此微妙法,

  知說法師依瑣事,不喜不悅而離去。

  任何聞法者,在講法者散亂于利養恭敬的當時對般若有希求心並生起信心之後去往其前聽聞了這一微妙法,當那些聽法者知曉說法師喜愛利養恭敬,沈迷于此等惡劣瑣事的情況以後,不再喜愛在這位法師前聞法,心裏想現在不該求法了,心情不悅、揚長而去,這也是障礙聽聞般若的魔業。

  醜四、宣說以此爲例之其余過患:

  是時出現此魔業,彼時擾亂衆比丘,

  不令受持此般若,余多違緣亦屢現。

  在聽聞此深法等的當時,會出現令不具足講聞因緣等對真實的加行製造障礙的這種魔業,那是什麼呢?在聽受深法等(等字還包括繕寫、諷誦、供養等)的那個時候,心裏憎恨正法的魔王波旬如箭入心,擾亂受持經藏的衆多比丘的相續,千方百計百般阻撓,不讓如理受持、思維此般若波羅蜜多等障礙方法多之又多,在此沒有提到的其他違緣也屢屢出現。總…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閑談問答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