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P14

  ..續本文上一頁說第一修學此,能宣諸法此空性,

  聞彼聲聞速解脫,證得獨覺佛菩提。

  如果有人問:如此福德超勝的原因何在呢?

  因爲堪爲說法第一的那些菩薩,修學此正道,進而能宣講諸法爲空性的這一大乘,當聽聞空性的道理之後,智慧淺薄者,也理解了“色如泡如沫……”由此聲聞種姓者也迅速從輪回中得解脫;中等根基者現見緣起義而證得獨覺菩提;利根者將證悟到萬法平等性而獲得佛陀菩提。

  醜二(以比喻說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說;二、以太陽與龍王之比喻廣說。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說:

  無芽世上不生樹,枝葉花果豈能出?

  無菩提心世無佛,焉生帝梵聲聞果?

  比如,沒有苗芽,世上本來就不會生長樹木,既然樹不存在,那它的枝葉花果又豈能生出?不會生出的。同樣,如果沒有佛母(般若)中所宣說猶如苗芽般的勝義與世俗菩提心,那麼世間原本就不會有樹木般的佛陀出現。假設沒有佛陀,那又怎麼會産生如同枝葉般的帝釋梵天與聲聞這些佛陀說法的果呢?因爲因不存在的緣故。

  寅二(以太陽與龍王之比喻廣說)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陽诠表;二、以異品喻龍王诠表。

  卯一、以同品喻太陽诠表:

  何時日輪光芒照,爾時衆生勤行事,

  智爲慧生菩提心,依智衆具功德法。

  什麼時候太陽高挂,光芒普照或放射十方,當時所有衆生都勤勤懇懇做各種各樣的事,同樣,如果智者們爲了獲得如來般若波羅蜜多遍知智慧于世間發起、生起願行菩提心,那麼從中就會出生如來無上智慧的果。依靠這一智慧無誤照見一切所知,從而向一切所化有情放射出能打開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衆生擁有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功德法。

  卯二、以異品喻龍王诠表:

  如無熱海無龍王,此贍洲河豈能流?

  無河不生花及果,亦無大海衆寶色。

  無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間豈能生?

  無智無德無菩提,如海佛法亦成無。

  比如,無熱惱海中若沒有龍王,那麼這個贍部洲依靠龍王威力所生的百川怎麼能流淌?不會流淌。倘若沒有江河,就沒有濕度,由此不會生出所有花、果。此外,水源頭與支流相遇而形成的大海奇珍異寶各不相同的衆多形色,也都不複存在。與此比喻相同,這個世界上,假設沒有猶如龍王般的兩種菩提心雙運的空性大悲藏,那麼能使菩提種子得以增長等、猶如河流般的一切善逝的智慧在所有世間中又豈能産生?不該産生。如果無有河流般的智慧,那麼也就不存在依其講經說法,一切所化衆生通過聽聞等而行持、增長成爲增上生、決定勝之因好似美花般善妙功德的情況,倘若不具備這一點,也就不會有叁菩提的果。如同充滿珍寶的大海般十力等不可估量的佛陀之法都將化爲烏有。可見,如果具備空性大悲藏二谛無別的菩提心寶,那麼道果的一切功德也隨之具足,假設菩提心寶不存在,則其余一切也就不複存在。所以,唯一的它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辛四(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後得所爲;二、入定修法。

  壬一(後得所爲)分叁:一、增福之因——隨喜;二、不損福之因——回向;叁、日益增上之因——勝解。

  癸一(增福之因——隨喜)分二:一、宣說菩薩隨喜之功德;二、宣說隨喜與回向共同之基。

  子一(宣說菩薩隨喜之功德)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醜一、比喻:

  此世能明諸含識,爲照亮故放光芒,

  日輪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在這個世界上,能明的發光體流星、燈盞等,及螢火蟲、持燈者等所有含生,爲了照亮諸方的緣故,片面性放出各自身體和物體的所有光芒,而太陽的唯一光芒一經放射,是超群絕倫,而能明群體的其余所有光,通通比不上太陽照亮和普及的情形。

  醜二、意義:

  所有聲聞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資,

  菩薩一念隨喜心,聲聞衆福不可比。

  正如剛剛講的比喻一樣,所有聲聞衆雖然盡其所有布施、持戒及修行産生福德叁事的資糧,可是與菩薩的一念隨喜心相比,聲聞衆的福德不及它的一分,因爲聲聞的善根不管有多麼巨大,也是所緣行相狹隘、分別念垢不淨,沒有以善巧方便的回向攝持,以至于果微乎其微。

  子二、宣說隨喜與回向共同之基: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無邊刹,

  離憂世間諸怙主,爲滅痛苦示寶法。

  初發殊勝菩提心,至諸導師妙法盡,

  期間如來諸福德,具波羅蜜佛陀法,

  佛子聲聞學無學,有漏無漏之善法,

  菩薩集已作隨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過去時,先前的佛陀俱胝那由他數,安住于無量衆多千俱胝的刹土中,以此爲例,過去的無數佛陀,超離輪回的憂苦(即涅槃)而堪爲世間的一切怙主,現今住世,爲了滅盡痛苦,而開示珍寶正法。對于所有佛陀都是最初發殊勝菩提心,自相續中生起以來,直至諸位導師的妙法隱沒、窮盡,這期間的那些如來所有意樂發心的福德,行爲上具足六波羅蜜多,獲得十力等佛陀之法的果,此外一切佛子菩薩以及聲聞緣覺一切有學無學、有漏無漏的善法,某位菩薩,用自己的心觀想合集爲一,隨後發自內心作隨喜,並發無上菩提心,也就是爲了成辦利益無邊衆生之因、獲證無上大菩提,而把自他的這一切善根歸集一處作回向。世俗中,緣于真實回向的對境,懷著希求心,如同射箭般能夠轉變善根,就是回向的本體。

  癸二(不損福之因——回向)分二:一、真實回向;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子一(真實回向)分二:一、以勝義無緣方式回向;二、世俗中隨學佛陀之回向。

  醜一(以勝義無緣方式回向)分二:一、分說所遮、所行之回向;二、宣說彼二之攝義及比喻。

  寅一(分說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一、所遮有緣之回向;二、所行無緣之回向。

  卯一、所遮有緣之回向:

  回向設若心起想,覺想回向衆生想,

  想故住見心著叁,有緣非入普回向。

  對于回向,假設能回向的心中生起實執之想,對所回向之處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對回向對境的衆生也有想,那麼由于被耽著之想束縛的緣故,就是處于有緣的見解中,這種心因爲具有實執貪著回向之叁輪的有緣法,爲此並非入于正確無倒自性的普皆回向,所以不能歸屬于清淨回向之列。

  卯二、所行無緣之回向:

  如是此法即滅盡,回向之處彼亦盡,

  知不以法回向法,徹知此理乃回向。

  假設與有緣的那種回向方式截然相反,如此所回向的善法、能回向的心、誰回向什麼的此法,在世俗中是刹那性而泯滅,自然窮盡。回向之處的菩提,它也不是與前(回向)同時産生而會窮盡或者不複存在。勝義中,所回向、能回向與回向這叁法既不成立是刹那也不成立是微塵法,因此自本體無生或者本來滅盡,因爲不曾存在的緣故。倘若通達了勝義中永遠不能以法回向于法或者無所回向的道理,那麼就不會貪執回向的叁輪,而以完全了知此理的智慧攝持,才稱得上是正確的普皆回向。

  寅二、宣說彼二之攝義及比喻:

  執相彼非真回向,無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雜毒上等食,佛說緣白法亦爾。

  總而言之,盡管以回向于什麼等叁法作爲對境,懷著希求心而回向,但必須要了知它是世俗如幻的道理。設若對于叁法執著相而作回向,那麼它就不是真正的回向,倘若了知那叁法無相的自性而回向,那才是爲菩提而真實回向。如同吃了雜毒的上等食品,那麼美食也被毒所侵害。佛陀說:以實執之想緣于白法也與雜毒之食一樣。

  醜二、世俗中隨學佛陀之回向:

  故當如是學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隨喜如此普回向。

  由于回向有真回向與不是真回向的情況,所以認識到如是功德和過失以後應當修學回向。依照佛陀所通達或洞悉隨喜、回向的無誤善法是“如此這般”的行相,也就是說在世俗中回向的本體是這樣:于名言中從中如此無欺産生果,這些在勝義中是如此無緣的法相。總之,心裏想按照完全領悟二谛無別之自性的佛陀怎麼隨喜和回向,我也與之相同這般欣然隨喜,如此普皆回向,即是依照諸佛如何回向而回向。所以,盡管自己不知到底該怎麼回向,但隨從其他智者而回向,也就成了相應的真實回向。按照《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兩個偈頌:“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分二:一、真實功德;二、以比喻廣說。

  醜一、真實功德:

  福德回向大菩提,無毒成佛依佛說,

  如是回向之勇士,勝世有緣諸菩薩。

  如上所說,倘若將一切福德回向大菩提,那麼作爲因的回向是無毒的,不會舍棄或必將獲得它的果——成佛,這是依照佛陀所說的大乘法不顛倒而宣講的。以如是無緣的方式普皆回向的勇士菩薩,勝過世間中有緣(即有執著)的所有菩薩。

  醜二(以比喻廣說)分二:一、得遍智果之理;二、得清淨道般若之理。

  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分二:一、以導盲者之比喻說明將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二、以未點睛之喻說明雖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卯一、以導盲者之比喻說明將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

  無導天盲千萬億,不曉道豈入城市?

  無慧無目此五度,無導不能證菩提。

  比如,沒有引路向導、雙目失明的天盲,縱然是俱胝那由他(即千萬千億)數聚集一起,也看不見、不知曉自己前方所在的道路,又怎麼可能上路而進入其余城市呢?絕不可能。同樣,如果不具備明目般的這個智慧波羅蜜多,那麼從本身而言,如同無目般的布施等此五度,就會因爲沒有以引路向導般的智慧助伴所攝持,而不知曉聖道,爲此不能夠抵達(證得)圓滿菩提的城市。

  卯二、以未點睛之喻說明雖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何時以慧盡攝持,爾時得目獲此名,

  如畫竣工無眼目,未點睛前不得資。

  什麼時候布施等其余善法以叁輪無分別智慧完全攝持,那麼在當時,它們就已經得到了明目,獲得此波羅蜜多的名稱,而能得以順利到達遍知的城市。比如說,人物肖像畫中即使其余的事項都已圓滿畫完,但如…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閑談問答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