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r">由此誰欲持佛德,應取般若此解脫。
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進禅亦爾,
爲善不損故攝持,此示諸法唯一理。
如贍洲樹千俱胝,不同種種多形色,
唯說樹影之一名,影無種種無差別。
佛陀此五波羅蜜,亦得般若之名稱,
爲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歸菩提。
菩薩若本未盡知,宣說色想受行識,
無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壞諸法。
非色非受不緣想,不緣行識盡了知,
萬法無生空性理,此即行持勝般若。
有化恒河沙數刹,衆生皆證羅漢果,
書此般若經函贈,最上有情福更勝。
因說第一修學此,能宣諸法此空性,
聞彼聲聞速解脫,證得獨覺佛菩提。
無芽世上不生樹枝葉花果豈能出?
無菩提心世無佛,焉生帝梵聲聞果?
何時日輪光芒照,爾時衆生勤行事,
智爲慧生菩提心,依智衆具功德法。
如無熱海無龍王,此贍洲河豈能流?
無河不生花及果,亦無大海衆寶色。
無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間豈能生?
無智無德無菩提,如海佛法亦成無。
此世能明諸含識,爲照亮故放光芒,
日輪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所有聲聞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資,
菩薩一念隨喜心,聲聞衆福不可比。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無邊刹,
離憂世間諸怙主,爲滅痛苦示寶法。
初發殊勝菩提心,至諸導師妙法盡,
期間如來諸福德,具波羅蜜佛陀法,
佛子聲聞學無學,有漏無漏之善法,
菩薩集已作隨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回向設若心起想,覺想回向衆生想,
想故住見心著叁,有緣非入普回向。
如是此法即滅盡,回向之處彼亦盡,
知不以法回向法,徹知此理乃回向。
執相彼非真回向,無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雜毒上等食,佛說緣白法亦爾,
故當如是學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隨喜如此普回向。
福德回向大菩提,無毒成佛依佛說,
如是回向之勇士,勝世有緣諸菩薩。
無導天盲千萬億,不曉道豈入城市?
無慧無目此五度,無導不能證菩提。
何時以慧盡攝持,爾時得目獲此名,
如畫竣工無眼目,未點睛前不得資。
有爲無爲黑白法,慧破塵許不得時,
世間入于般若列,猶如虛空毫不住。
設思我行如來智,解衆那由他多苦,
計衆生想之菩薩,此非行持勝般若。
菩薩先前行持時,行此般若無疑知,
聞即彼起本師想,依此速證寂菩提。
昔行時事無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
聞已慧淺彼棄此,舍無救護墮無間。
故欲證佛最勝智,于此佛母當起信,
猶如商人至寶洲,蕩財返回非應理。
當知色淨果清淨,果色清淨遍知淨,
遍知果淨色清淨,如虛空界不分割。
第叁品
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叁界非解脫,
雖除煩惱示投生,無老病死示死殁。
衆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風輪生死中,
知迷衆如獸入網,智者如禽遊虛空。
行清淨者不行色,不行識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斷諸貪,行解脫貪諸佛智。
明智菩薩如是行,斷貪趨向無貪執,
如離羅睺日昭住,失火焚燒草木林。
諸法自性淨普淨,菩薩慧觀般若時,
不緣行者一切法,此即行持勝般若。
第四品
天王帝釋問佛尊,菩薩如何勤行智?
蘊界塵許不勤行,不勤于蘊菩薩勤。
誰聞此法如幻化,無疑學複行加行,
知彼久遠入大乘,事佛俱胝那由他。
入多由旬荒道人,見牧牛人交界林,
思乃臨近村城兆,得安慰無盜匪懼。
如是尋覓菩提時,得聞諸佛此般若,
彼得慰藉無畏懼,非羅漢果緣覺地。
如人爲觀海水往,見樹林山仍遙遠,
不見彼等遙遠相,思近大海無懷疑。
當知已入妙菩提,聽聞如來此般若,
縱未得佛親授記,不久自證佛菩提。
春季好時樹葉落,枝不久生葉花果,
誰手中得此般若,不久獲證佛菩提。
猶如孕婦受苦逼,彼謂已至分娩時,
菩薩聽聞如來智,生喜求疾證菩提。
行勝般若瑜伽者,不見色之增與減,
不見非法法法界,不證涅槃彼住智。
行此不計佛諸法,五力神足寂菩提,
遠離分別依加持,行此即行勝般若。
須菩提問說月佛,何爲喜功德者障?
佛言成爲障礙多,從中稍略普宣說。
繕寫佛此般若時,不同辯才紛湧現,
未利衆生似閃電,疾速退失是魔業。
講此之際有生疑,導師于此未言及,
我名種族地姓氏,不聞棄此是魔業。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尋枝葉。
如得象複尋象迹,聽聞般若尋經同。
如人獲具百味食,得妙食尋菲薄食,
菩薩得此波羅蜜,羅漢果尋菩提同。
貪求恭敬圖利養,以有見心熟俗家,
舍法而行非法事,棄道入歧是魔業。
爾時希求起信已,去聽聞此微妙法,
知說法師依瑣事,不喜不悅而離去。
是時出現此魔業,彼時擾亂衆比丘,
不令受持此般若,余多違緣亦屢現。
有人已得無價寶,稀有恒時害亦多,
如是如來勝般若,法寶難得害亦多。
新入乘之淺慧者,未…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