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菩提。
成熟衆生行利益,若身語意精勤行,
存有我想成懈怠,遠一切智如天地。
時無身心衆生想,滅想行持不二法,
佛說是求寂不失,大菩提者精進度。
若聞他說粗惡語,我樂善巧菩薩喜,
孰說孰聞以何說,具勝忍度是智者。
菩薩若具忍善法,叁千世界滿寶供,
羅漢緣覺世間解,施蘊不及彼福德。
住安忍者身潔淨,叁十二相力無窮,
于諸有情宣空法,衆喜具忍成智者。
有衆生取檀香包,恭敬塗敷菩薩身,
或有火燼撒其頭,于二者起平等心。
智者菩薩安忍已,發心回向大菩提,
勇士爲世安忍勝,羅漢獨覺衆有情。
能忍者當生此心:獄畜閻羅界多苦,
欲因受害不自主,我爲菩提何不忍?
鞭棍兵刃打殺縛,砍頭斷耳鼻手足,
世間諸苦我能忍,菩薩安住忍辱度。
戒令求寂者超勝,十力行境戒無失,
戒行隨行于一切,回向菩提爲利生。
欲得獨覺羅漢果,破戒無知失行爲,
回向寂滅勝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法解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義,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謂破戒導師語。
菩薩縱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聖僧,
思維成佛念遍知,當知智者住戒度。
俱胝劫行十善業,然求獨覺羅漢果,
時戒有過是失戒,彼發心罪重他勝。
守戒回向大菩提,無驕慢心不贊自,
盡除我想衆生想,菩薩住戒波羅蜜。
若行佛道菩薩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種種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淨戒。
誰無我想衆生想,離想貪豈有惡戒?
誰無執戒非戒心,導師說此是戒律。
清淨有情具戒律,不見可愛不可愛,
施頭手足無怯心,布施所有恒無執。
知法無性我不實,縱舍自體無怯心,
爾時況施身外物?無有悭吝之是處。
我想執物爲我所,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轉生餓鬼處,投生爲人亦貧窮。
菩薩知衆貧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
四洲莊嚴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明智菩薩如此思,但願依此而布施,
叁有衆生發放施。利生回向大菩提。,
施已于事無能住,彼永不求異熟果。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無有量。
叁有無余諸衆生,假設彼等無量劫,
供世間解佛羅漢,獨覺而求聲聞果。
善巧方便智菩薩,隨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勝過諸群生。
如碔砆寶縱成堆,一琉璃寶能勝彼,
衆生廣大諸布施,隨喜菩薩勝過彼。
若菩薩于衆生施,不執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猶如無雲上弦月。
第六品
菩薩布施離餓鬼,中止貧窮諸煩惱,
行時廣得無量財,布施成熟苦有情。
依戒能斷旁生體,離八無暇恒得閑,
忍得廣大微妙相,宛如金色衆樂見。
精進白法不減失,得無邊智佛寶庫,
禅定舍棄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
依慧遍知法自性,真超無余諸叁界,
人中之尊轉寶輪,爲盡苦于衆說法。
第七品
此法圓滿彼菩薩。
第八品
受持淨土攝淨情,受持佛種及法種,
聖僧之種一切法。療衆生疾大明醫,
示慧說此菩提道,攝功德寶菩提道,
爲衆生得說此道。
聖般若攝頌圓滿!
印度堪布布雅嘎熱桑哈與主校譯師萬德拜則由梵譯藏並校勘抉擇。
攝功德寶經釋
——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說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嗡索德!
佛陀日親及佛子,彌勒文殊龍樹等,
秉持如來傳承示,深中觀道師前禮。
于等虛空佛佛子,弟子叁世聖者衆,
源泉殊勝之般若,敬心善入說彼理。
叁世諸佛宣說的所有無盡佛法寶藏之中,猶如心髒般堪爲究竟的,就是聖般若波羅蜜多。保存著《十七母子般若》等爲數衆多的經典,其中的全部內容都完全涵蓋在這部《攝功德寶經》中。此經偈頌格律鮮明,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佛經。傳講、聽聞以諸如此類衆多功德而超勝的這部經,就相當于傳講、聽聞了所有的般若。爲此,我以純淨之心,依靠諸位大德的竅訣,來解說趨入此經密意的道理,包括依照直接宣說空性之理而解釋、依照間接宣說道現觀而解釋兩個部分。
甲一(依照直敘空性之理而解釋)分四:一、經名句義;二、譯禮;叁、論義;四、末義。
乙一、經名句義:
梵語:阿雅占嘉巴繞莫達薩匝雅嘎塔
藏語:帕巴西繞戒啪如辛德巴都巴策色嘉巴
漢語:聖般若攝頌
阿雅是“聖”的意思;得占嘉爲“智慧”;巴繞莫達是“到彼岸”之義,薩匝雅爲“攝”,嘎塔義爲“頌”。
有關經名句義的詳細內容,當從他論的附注中了解。略而言之,由于是出世間的甚深法,因此稱爲“聖”;證悟萬法實相真如的智慧,是一切智慧之最,超群絕倫,所以叫“智慧到彼岸(即般若)”,正因爲把這樣的無分別智慧作爲所诠加以闡釋的緣故,此經也就得名“般若”;人們依靠這部經,能攝集、擁有世間出世間猶如珍寶般的一切道果功德,爲此稱作“攝”;這部經是絕妙之韻律的偈頌形式(藏文每句有十一個字),由此叫“頌”。
乙二、譯禮:
頂禮聖者文殊師利!
先前的諸大譯師在將此宣說勝義的甚深法翻譯成藏語之初,頂禮本尊至尊聖者文殊師利菩薩,目的是爲了不起障礙、增上福德。
乙叁(論義)分二:一、承接緣起句;二、真正論義。
丙一、承接緣起句:
爾後世尊爲彼等四衆眷屬皆大歡喜,複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說此等偈曰……
處圓滿爲靈鹫山;本師圓滿是釋迦獅子——釋迦牟尼佛;眷屬圓滿,即聲聞菩薩等眷屬衆會之中;時間圓滿,繼剛剛宣說《般若十萬頌》等完畢之後,本師世尊爲了令比丘等那些四衆眷屬,以不費艱辛輕而易舉證悟大義的大乘道果功德,皆大歡喜,又再度宣說法圓滿的所诠內容——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時,世尊說此等能诠偈頌……
丙二(真正論義)分叁:一、勸勉聽法;二、所說法之自性;叁、以如是宣說之必要結尾。
丁一(勸勉聽法)分二:一、真實勸聽;二、附注說明說法者佛陀之事業。
戊一、真實勸聽:
心懷喜敬最勝信,除蓋煩惱而離垢,
行衆生利寂靜者,請聽般若勇士行。
心懷對妙法純淨渴求的歡喜之情、帶著對講法者尊重的恭敬之意以及對聽聞大乘的功德利益等堅信不移最殊勝的誠摯信心,遣除成爲如理作意或受持正法之障礙的貪愛結 等五蓋的一切煩惱,進而脫離成爲行持或實修正法之違緣也就是—六度的違品——悭吝等垢染,以大悲心身體力行成辦一切衆生暫時究竟利益、寂靜調柔的賢善行者,請聽聞依靠證悟空性悲心圓融雙運使相續柔和的諸大尊者之道——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它完全超越聲聞等的行境,堪爲一切勇士菩薩入定、後得的行境。
通常而言,聲聞…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