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純善純白,一向無罪。”從無漏法的本體來說,純粹爲白,此處也是從超越黑白的角度來說是非黑非白的。
通過何種方式滅盡叁業呢?在講見道十六行相時,緣欲界的有法智忍與法忍,緣上二界的有類智忍和類忍。欲界煩惱可分爲九品,前八品煩惱通過無間道斷除。在獲得見道時,以苦、集、滅、道四法智忍加上斷除前八品煩惱的無間道,共十二種無漏智慧即可斷除黑業。那這裏爲什麼只講到四個法智忍,其他智慧難道不能斷除黑業嗎?叁界的不善業以無間道即可斷除,而其他智慧均是解脫道中安立的,不能與無間道配合,故于此處均未宣說。
雜業以何者來滅呢?以斷除欲界第九品煩惱的無間道智慧斷除。爲什麼以第九個無間道的無漏智慧能斷除雜業呢?由于欲界的善業均爲雜業,于第九無間道時,執著最細微善業的對境已經斷除,所以此時雜業的相續自然而然全部斷除,如同眼根對境斷除,則眼識自然而然斷除一樣。所以,雜業以緣對境的方式來斷,並不是依緣有境的方式來斷除的,這是有部宗不共的說法。
色界白業于四禅中各自第九無間道的末尾斷除。色界每一禅中均有九個無間道,當第九無間道的最後一刹那升起時,其善法所緣境的貪執已經斷除,對境無有,則能緣的有境——白法善業即可完全斷除。
有說地獄受黑業,余欲受業有二種,
余說見斷即黑業,欲界所生黑白業。
對于黑、白二業,其他論師有不同認識。有論師說:只有地獄受業是黑業,除地獄以外,包括餓鬼、旁生在內的欲界所有衆生,感受快樂的業爲白業,感受痛苦的業屬于黑業。還有些部的論師認爲,獲得預流果時,見斷所需斷除的業爲黑業,欲界所生的其他修斷之業爲黑白二業。
丙五、以所依方式分類:
無學身語業意叁,依次乃爲叁能仁。
無學道者之身業、語業以及意,依次爲身能仁、語能仁和意能仁。
能仁有佛陀之義,因爲自己有能力對付煩惱,故也有堪能之義。小乘認爲無學道有叁種,即緣覺、阿羅漢、佛陀,此叁者均稱爲能仁。無學聖者所攝之身業與語業分別爲身能仁與語能仁,意能仁則唯是指無學意,《自釋》中說:“非意業,所以者何?勝義牟尼唯心爲體。”
丙六、以作用方式分類:
所謂叁種諸妙行,實則即是叁清淨。
所謂的身、語、意叁妙行,即是經中所說的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爲什麼清淨呢?因爲通過身語意的善行可以使叁業得以清淨。叁清淨包括有漏與無漏兩種,有漏妙行從暫時遠離煩惱的角度得名爲清淨;無漏妙行則從永斷煩惱的角度說爲清淨。
大家對《俱舍論》要有信心,學任何一個法沒有信心是不行的。紅原有一位根登洛若堪布,特別喜歡看書,現在已經快八十歲了,仍然想找一些以前沒有看過的《俱舍論》注疏作爲參考。我們這裏有些人還沒到四十歲,就開始說:“現在遇到《俱舍論》有點太老了,若是早一點學還是有希望的。”其實並不是年齡的問題,只是沒有勇氣和動力罷了。薩迦班智達曾經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學問是依靠學習才能獲得的,只要能精進地學習,即使今生沒有成爲智者,但來世也會如同取用自己儲存的東西一樣,輕而易舉地掌握。
丙七(宣說妙行惡行)分叁:一、業道之安立;二、單說邪命之原因;叁、何業具何果。
丁一(業道之安立)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身之業等不善業,承許名爲叁惡行,
貪心等雖非爲業,亦是意之叁惡行,
與之相反爲妙行,彼等籠統而歸納,
如應善與不善業,佛說各有十業道。
一切不善的身語意叁業即爲叁惡行,貪心、害心、邪見雖然不是業,但亦屬于意的叁種惡行,與上述相反均爲妙行。若將惡行與妙行籠統歸納,則對應善和不善,佛陀說各有十種業道。
經中說的“叁惡行與叁妙行”是指什麼呢?身、語、意的不善業即爲叁種惡行,而且,貪心、害心以及邪見雖然不是意不善業,但也是叁種意惡行。此處所說的貪心、害心與邪見是從因的角度進行宣說的,比如取對境的貪,它屬于意惡行,但不屬于意不善業,而後來相續中生起的貪則屬于意不善業。
那爲什麼貪心、害心與邪見叁者不屬于業呢?因爲此叁者的自性爲煩惱,而意業以思爲體,它與煩惱互爲異體。也就是說,有部宗認爲業和煩惱分開,通過生起煩惱造惡業。經部宗不承認這種觀點,因爲佛經中說“貪、嗔、邪見即是意業”,所以貪心等既是業也是煩惱。有部說,如果這樣承許,那業與煩惱就成爲一體了,這種觀點不合理。但是,經部宗認爲,業與煩惱不相違,雖然也有是業而不是煩惱的情況,但此處的貪心、害心、邪見叁者應該既是業也是煩惱。
相反,一切身、語、意的善業即是妙行,而非意善業的無貪、無害以及正見則屬于意妙行。
若對上述所有惡行與妙行作歸納,即是十善業道與十不善業道,但這是佛陀根據衆生根基不同而作的大概歸納,所有惡行並未全部包括在十不善業中,所有的妙行也並未全部包括在十善業之中。有哪些沒有包括呢?十不善業中的殺生是指殺生的正行,其前行與後行並未包括;嗔心、無慚無愧以及一些隨眠煩惱等也未包括在十不善業之中。布施、印經書等善業也未包括在十善業中。
戊二(廣說)分七:一、是否具有表色無表色;二、業道各分叁類;叁、別說不善業道;四、斷善根與恢複方式;五、思與幾業道俱生;六、何界何趣中有幾業道;七、業道之果。
己一、是否具有表色無表色:
六種不善無表色,淫二彼自做亦然,
七種善業具二種,等持所生無表色,
所有加行具有表,無表不定後行反。
除邪淫以外的六種不善業具無表色,若自己做則也具有表色,邪淫具有表、無表二者。七種善業具二種,等持所生之戒具足無表色。善不善業的所有加行一定具足有表色,不一定具足無表色,後行與加行正好相反。
身不善業的殺生、不予取,以及語不善業的粗語、妄語、離間語、绮語必定具有無表色,而有表色不一定具足。比如殺生,正殺之時具足有表色,但已經完成或者只是心裏想時,不具足有表色;讓別人去殺,也不具有表色,若自己親自做則有表色與無表色全部具足。邪淫既具有表色又具無表色,因爲邪淫必須自己親自去做的緣故。若在上師面前受別解脫戒,承諾斷除身語七種不善業,則有表色與無表色全部具足。等持所生禅定戒與無漏戒屬于隨心戒,唯具無表色。
善不善業的加行與後行是否具足有表色與無表色呢?加行時,有表色必定具足,無表色則不一定;後行恰恰相反,無表色必定具足,有表色不一定具足。《自釋》中以殺生爲例,自己說“我要殺這頭牛”,並且開始拿刀前往牛所在之處,直到用刀子刺在牛的身體上而牛還未斷氣之前一直屬于加行,這期間有表色一直具足,而無表色具足與否則以是否具足強烈殺心來判定;牛死以後,相續中已經染上惡業無表色,此無表色相續不斷,若繼續用刀子割牛皮、作清洗等後行則具足有表色,否則不具足有表色。再以受戒爲例,首先在親教師前頂禮、重複偈頌等都屬于身體和語言的有表色,此時若具足強烈的受戒之心,則具足無表色,若無有則不具足無表色;作完白四羯摩之後,戒律的無表色一直存在,若于親教師前頂禮、回向等則屬于後行有表色。
戒律中說:如果殺者比被殺者先死,則殺者不犯根本罪。這樣一來,《自釋》提出一個疑問:牛未死時屬于正行,還是死亡之後屬于正行?若牛未死時屬于正行,那殺者雖然已經死亡,但仍然犯殺戒,有這個過失;若牛死亡之後作爲正行也不合理,爲什麼?佛經中說“未攝之正行”,有部宗認爲,佛經的意思是死後包括于後行中,死前則屬于加行。那何時屬于真正的正行呢?真正斷氣的一刹那即爲正行,斷氣的前一刹那爲加行,後一刹那即屬于後行當中了。得戒也是如此,親教師以手彈指並說“你已得戒”,自己産生得戒之心的一刹那,得戒之正行圓滿。所以,正行是一種刹那性的,前行與後行的時間則比較長。
己二、業道各分叁類:
加行叁根本所生,貪等彼後即生故。
善業加行及後行,均由無貪嗔癡生。
不善業道的加行均由叁根本産生,因爲貪心等出現後會立即出現惡業的加行。善業的加行、正行與後行,均由無貪、無嗔、無癡中産生。
所有惡業的業道是否均由叁根本來究竟呢?不是。不善業道之加行由叁根本所生,但正行與後行並非全部以叁根本圓滿。
不善業的加行如何從叁根本中産生呢?首先以殺生爲例,由貪心所生之加行,比如爲獲得錢財或以貪求嬉樂而殺生;嗔心所生,如爲除去怨敵而殺人;癡心所生,如有些外道爲報父母恩德而將父母殺死,就像喜鵲一樣,在藏地,說某某人不孝順時,就說他像外道和喜鵲一樣。再以不予取爲例,貪心所生的加行,比如欲將自己喜歡之物占爲己有,或者爲了獲得財物而偷盜;以嗔心所生,對自己怨恨之人的財物進行偷盜;以癡心所生,婆羅門認爲,天下所有財産均屬梵天,而婆羅門是梵天的兒子,所以婆羅門偷東西是在享用自己父親的財物,屬于正法。
意的叁不善業也由叁根本所生,但無有加行、正行以及後行,因爲意業在生起時就已經成爲根本業道。那意業中所講到的叁根本與此處所說的叁根本是否相同呢?不相同。此處所說的叁根本是貪心、嗔心與愚癡,以此叁者爲因會産生意業的貪心、害心與邪見,它們之間屬于一種因果關系。
善業與不善業不同,十善業的加行、正行、後行,全部由無貪、無嗔、無癡中産生。
己叁(別說不善業道)分叁:一、不善業道之作用;二、各自之法相;叁、業道之詞義。
庚一、不善業道之作用:
殺生害心與粗語,皆由嗔心而究竟,
邪淫貪心不予取,均由貪心而圓滿,
邪見由癡而究竟,余者以叁而圓滿,
基爲衆生與受用,名色以及名稱也。
殺生、害心、粗語叁者以嗔心究竟;邪淫、貪心、不予取叁者以貪心圓滿;邪見以癡心圓滿;其余的妄語、離間語…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