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20

  ..續本文上一頁也即于加行、正行直到究竟業道時,此思維一直未舍棄,此時即成重業。六、意樂,《俱舍論大疏》中說,如做善事時以自私自利之心做,則發心不廣大,若爲解脫輪回而做,則此種發心意樂十分廣大。上述六條若全部具足,則所做不論是善是惡均成重業,其中每一條也分上中下叁品,因此說,對于業果的分析是非常細致的,一般凡夫人根本無法衡量,只有斷證功德圓滿的佛陀能夠抉擇。

  那什麼叫作已積集業、作已不積業呢?這也需要六個條件。一、故意做;二、業的支分圓滿完成,如有時僅一個業即可墮入惡趣,有時卻需要具足很多業才會墮入惡趣,真正能導致墮入惡趣的支分均應圓滿;叁、已做不悔,若生起悔心則果報不一定成熟;四、無有對治,如做惡事後一直不作忏悔;五、具足隨喜等從屬,如殺生時具足一種歡喜心;六、異熟果報必定成熟。若具足上述六種條件即稱爲作已積集業。其余的均稱爲作已不積業,如夢中做事、出現對治法、有後悔心等,這些雖然已經做了,但依靠對治等已經將其習氣種子遣除。所以,從作、積的角度,也可以將業分爲四種:作已積集業、作已不積業、積而未作業、未積也未作之業。

  供佛塔因所生福,雖無接受如慈等,

  因中生果無謬故,惡田亦有悅意果。

  供養無接受能力的佛塔等所産生的福德,就如同修慈無量心一樣,由于從因中必定會生果而毫無錯謬的緣故,即使對惡田作利益也會出現悅意之果。

  有人說,供養的對境如果有接受、享用的能力,則所作供養等會出生大福德,但供養佛塔等無心物不會獲得福德。這種說法不合理。福德有兩種,一是自己的供養之心與對方接受之心結合所産生之福德,如布施乞丐、供養僧衆等;另一種是僅以供養殊勝對境之心所得之功德。因佛塔屬于殊勝對境之故,若對其作供養同樣會具足福德。比如修慈無量心時,雖然在緣一切衆生的過程中,並不能減輕衆生之苦,但因爲觀修的力量十分強大也會獲得無量無邊之功德。修空性正見時,即使修持過程中不能達到萬法皆空的境界,但以自心的力量以及空性見的威力,自相續中的功德會自然而然增長。《入行論》中說:在如幻的佛前作如幻之供養,可以獲得如幻之功德。

  若供養、布施善妙之田當然會出現悅意之果,對惡田作布施怎麼會有悅意之果報出現呢?雖然從對境來說,所生功德很微弱,但自心所生善根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一定會産生悅意的異熟果報,這就是因果規律,始終不會錯亂。

  放生時,有一些會殺害其它衆生的動物,那這樣的衆生遭殺時應不應該救它呢?應該救,因爲每一個有情的生命都十分保貴。但是之後這個動物殺生的果報會不會在放生者身上成熟呢?不會。因爲是以慈悲之心解救它的生命,而不是爲了讓它殺生而放它的,所以從自心的角度來說仍然有功德。

  以上已經介紹了布施所生之福德事,下面宣說戒律所生福德之事。

  斷破戒惡佛製罪,二色戒具四淨德,

  破戒因過未出現,依彼對治與寂滅。

  所斷破戒以及能斷除破戒的對治均屬于有表色與無表色。佛製戒具有四種功德,即未被破戒所染,未出現破戒之因,依靠破戒之對治,依止回向解脫之寂滅。

  爲什麼稱爲叁種福德事呢?因爲布施、持戒和修所生慧叁者的本體即爲善業,故稱爲福德叁事。戒律所生的福德之事是指什麼呢?所斷破戒也即惡戒,指不善有表色與無表色。戒律則是指能斷除破戒的對治法,此爲有表色與無表色的善業。戒律具有四種功德,即自相續未被破根本戒所染汙;因未出現根本與隨眠煩惱而清淨自相續;依止能對治破戒的念住等,或者常修不淨觀等;依止出離心,相續中具有能滅除一切煩惱之寂滅法。若具此四因,則清淨戒律之功德自然而然圓滿。

  入定之善即爲修,能熏染心之緣故。

  爲得善趣戒重要,爲離煩惱修重要。

  以心不散亂、入定而修之法即爲修所生福德,因其能夠熏染自相續之故。若想獲得善趣,戒律非常重要;若欲斷除煩惱、獲得聖者果位,修行非常重要。

  何爲修行?即善法于相續中串習熏染,如菩提心、無我空性或者大圓滿的境界在相續中數數觀修、串習,如同被花熏染一般,于相續中漸漸獲得利益。所有功德中,修行的功德最大,經中說:一彈指間觀修無常勝過百劫中用七寶供養諸如來。那什麼是修行所生福業之事呢?心專注于所緣或安住于等持之中。

  戒律與修行何者更爲重要呢?如果想獲得人天善趣,別解脫戒很重要,若不具足別解脫戒則很難獲得善趣。但也並不是說所有善趣之因均是別解脫戒,這裏是從主要角度而言,雖有諸多經典說破戒者也有功德,但破戒的過患也是十分嚴重,《沙彌五十頌》中雲:“破戒則痛苦,亦障獲佛果。”因此作爲修行人來說,圓滿清淨戒律非常重要,因爲所有聞思修的功德均是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增長的。

  若想遠離煩惱獲證聖者果位,就一定要修行,《叁主要道論》中說:“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亦不能斷叁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唯一能斷除輪回根本的就是無我空性,若未修持無我智慧,僅僅依靠戒律和發菩提心根本無法脫離輪回痛苦。因此應當精進修持無我空性以及無上大圓滿之修法。

  感數劫住善趣故,四種梵天之福德。

  法施非爲染汙性,如實開示契經等。

  能夠感得數劫中于善趣享受快樂,即稱爲四種梵天之福德。法布施時應意樂清淨,不雜有染汙性,如理如實地開示契經所說之義。

  四種梵天福德,即以前未造之處造如來靈塔,于僧衆嬉戲之花園建造經堂,調解聲聞(指僧衆)分裂,修持四無量心。修持以上四者會獲得梵天福德,也即與梵輔天的壽量相應,于四十中劫享受與梵輔天同等之福德。有些論師認爲,此處的梵天即梵輔天;有些則認爲,與梵天福德相同即可,如前所說的住定菩薩;格熱堪布說,梵天福德主要從壽命方面講。有部認爲,一業只能引一世,不會引多世,因此梵天福德首先成爲妙相之因,並非引出四十中劫之業。此處主要是以經部觀點而言,四種梵天福德是壽命方面的比喻,若想四十個中劫于梵天界享受快樂,一定要具足大福德。還有其他經中說:若修持四法有無量功德,即慈無量心,說大乘佛法,發菩提心,修空性。

  下面附帶講述法布施。傳法或爲人念經時,首先觀察自己的發心是否清淨,是不是爲了名聲、利養、恭敬而做,如果懷有此心則應舍棄,《自釋》中說:“故有顛倒或染汙心求利名譽恭敬辯者,是人便損自他大福。”真正斷除所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只有在七地菩薩以後才可以做到,但作爲凡夫,在傳法時不夾雜染汙之心很重要。而且,在講解時也應如理如實、毫無錯謬的講解,若不懂裝懂,以妄語欺騙他人則十分不如法。不理解之處即如實說明,或者自認爲已經明白法義,但實際並未完全了知而對他人宣講,也不會有過失。《幻師妙賢請問經》中說:傳法者需要具足四個條件,即知足、少欲、性格賢善、利他之心。宗喀巴大師的《善解密意疏》中說,傳法者應不爲名聞利養、如理如法傳講;聽法者在聽聞時也應無有名聞利養之染汙心,法義無顛倒而受持。按《時輪金剛》的說法,即使破戒者也可以傳法,以此既可以清淨自相續的罪障也會對衆生有利。但小乘認爲破戒者不能傳法。

  所有布施中,法施與無畏施最爲殊勝,因爲財施僅能利益一世,而法施卻可以熏染人的相續,使自心于生生世世中與解脫相合,而且,若想報答佛陀與上師的恩德,作法布施最殊勝。既然法施有如此大的功德,那聞法是否有功德呢?佛經中說:聽法也有大功德,即使聽到海螺聲、爲前往經堂而邁步,甚至聽法過程中的呼吸也具極大功德。在傳法與聞法時還要發清淨願,發願時也應具足四種條件,一是爲利益衆生而聽聞的意樂;二是發善妙願,講聞佛法以及自己的所作所爲皆爲利益無邊有情,並非自己獲得一點利益而做;叁是誠心祈禱,願諸佛菩薩以及十方高僧大德、上師們加持,希望所發之願圓滿實現;四是具有堅定的誓言,對所發之誓言乃至遇生命險難也不退失。

  丙十四、宣說叁隨分:

  隨福德分隨解脫,隨抉擇分叁種善。

  善業分隨福德分、隨解脫分以及隨抉擇分叁種。

  經中所說的隨福德分、隨解脫分、隨抉擇分叁種善業分別是指什麼呢?隨福德分善,即以此善可獲得善趣人天之快樂、福報,隨解脫分善是指向往解脫之善法。小乘從生起出離心開始即爲隨解脫分善,大乘則從菩提心開始,密宗于獲得灌頂後對密法等性無二之見解生起定解後才稱爲隨解脫分善,生起此種善根後即已成爲解脫之因。怎樣才算是生起隨解脫分善呢?《入中論》中說:“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隨抉擇分善是指暖、頂、忍、勝法位四加行道。以上即叁隨分善。

  丙十五、宣說如理而入之業:

  如理叁業具等起,次第乃爲書字印,

  計算詩歌與數目。有覆下劣與具罪,

  此等染汙法異名,無漏善業爲善妙,

  有爲善法當敬依,解脫乃爲最無上。

  如理善業是指身語意的叁種善業,依照次第分別是書寫、刻印,算數、詩歌,數目等。有覆、下劣、具罪等均是染汙之異名;善妙則爲無漏善業之異名。對一切有爲善法皆應恭敬依止,解脫涅槃之抉擇滅則是所有善法中最無上者。

  書寫、刻印、計算、詩歌、數量等均以何者爲其自性呢?《自釋》中說:“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蘊爲體;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蘊爲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蘊爲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小乘觀點認爲,書寫、刻印等均爲身口意所引,乃五蘊之本性。其中,書寫“嘎”、“卡”等,刻印、繪畫佛像等均屬身業。《寶積經》中說:出家人不得繪畫佛像。有人曾請問佛:世尊對波斯匿王宣講、贊歎畫佛像之功德,卻爲何又說畫佛像有諸多過患呢?佛陀回答說:在家人通過繪畫佛像可種下福德,出家人依靠繪畫佛像以做買賣,依此會損害道心。但一般說來,若以善心繪畫佛像還是有很大功德…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