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計算以及詩歌等均屬語業。數量合計則爲意業。
另外,對《法蘊論》中所出現之名詞作一簡略宣說。染汙之法也可稱爲具罪,因其與煩惱同住之故;又叫有覆,以其具有遮障作用故;因具染汙而現黑色,聖者見到亦會呵責,故稱爲下劣。無漏善法極爲清淨,因此可將其稱爲善妙。除煩惱與無漏善法外的其他法均屬中等。《自釋》中說:“諸有爲善亦名應習。”一切有爲的有漏無漏善法均是我等所需依止的,而無爲法不應依止,因其不觀待因緣,《自釋》中說:“何故無爲不名應習,不可數習令增長故。”所說的不善業與有覆無記法、有爲無覆無記法、有漏善法、有爲無漏法、無爲無覆無記法的虛空、非抉擇滅以及解脫的抉擇滅,後後之果較前前殊勝,因此前者均較後者低劣。其中解脫涅槃的抉擇滅最爲善妙,爲最無上之法。
阿毗達磨俱舍論,第四分別業品釋終
第五品 分別隨眠
人們活著應如何對待這個世界?執著是如何産生的?所生的煩惱又如何存在?這些問題與自己的修行息息相關,因此對煩惱的研究、剖析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世間的很多心理學家也致力于心理分析,但他們的破析理論與佛教完全不同,吾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其不可思議的智慧對煩惱作了深入細致的宣說,已經完全揭示了煩惱與心性的真正本質。
第五分別隨眠品分四:一、連接文;二、真實隨眠;叁、斷隨眠之方式;四、斷之果遍知。
甲一、連接文:
有之根本即隨眠。
叁有的根本就是隨眠。
第四品已經講到,形形色色的世間界均由衆生之業産生,那是不是僅僅由業即可産生叁有呢?滿增論師認爲,僅以業不能作爲輪回之因,還需要煩惱作爲前提,如同雖有種子但若未灌溉水,則種子不會成熟一樣。因此若無有煩惱,則僅依靠業不會出現器情世界的迷亂顯現,如阿羅漢雖有不定業但無有煩惱,因此不會投生叁有。
本論實際已經間接講到了“萬法唯心造”的觀點,法王如意寶也曾說過:萬法唯心造的理念非常深,因爲不僅中觀、唯識承許這一點,就連小乘也承認萬法唯心造。爲什麼這樣說呢?本品中已經非常清晰地宣講了萬法之因乃隨眠煩惱之道理。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也講到:一切萬法之因應承許爲心,若不是心,則與外道無別。所以,不論大乘還是小乘,凡是佛教徒均應承認叁有之根本爲自心,若能夠從自心的小範圍當中跳出,則叁有的一切顯現全部會土崩瓦解。有人認爲《俱舍論》是小乘法,並沒有宣講出佛陀教法的甚深道理,實際上,其中雖然沒有像大乘那樣以竅訣方式進行宣說萬法唯心的道理,但已經從理論上爲大家明顯宣說了此理,因此若能將大小乘法圓融通達,深入細致地認識到心與煩惱的本面,就一定能夠從叁有當中解脫。
既然說“有之根本即隨眠”,那何爲隨眠呢?依照藏文含義來講,隨眠是指從細微逐漸增長。《光記》雲:“隨逐有情名隨,行相微細名眠。”圓晖法師說:“貪等煩惱,名曰隨眠。隨逐有情,增昏滯故,故名隨眠。”隨眠屬于煩惱之異名,其他經中有很多煩惱的不同名稱,比如隨眠、煩惱、束縛、障礙等,但此處僅以隨眠表示。而根本煩惱與隨眠煩惱當中的“隨眠”與此處所說的“隨眠”有所不同,前者是從支分角度來說的,此處則從總的煩惱來說而稱爲隨眠。
各個宗派對隨眠的認識也有所不同,有部認爲粗大現行的煩惱稱爲隨眠;犢子部說,隨眠是煩惱的一種得繩;經部則認爲隨眠是煩惱的細微種子。有部的觀點並不合理,經中說:斷除煩惱及煩惱之隨眠。若現行煩惱即爲隨眠,則經中不會如此宣說。所以,可以承許說隨眠是從細微開始增長的煩惱。
甲二(真實隨眠)分七:一、隨眠之分類;二、形象之差別;叁、心具隨眠之理;四、生起煩惱之理;五、宣說異名;六、與何法相應;七、宣說五障。
乙一(隨眠之分類)分二:一、真實宣說隨眠之分類;二、旁述。
丙一(真實宣說隨眠之分類)分二:一、根本隨眠之分類;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丁一、根本隨眠之分類:
六種即貪如是嗔,慢無明見以及疑,
彼六貪分說七種。二界所生爲有貪,
內觀之故爲遣彼,解脫之想而宣說。
見五壞取見邪見,邊執見與見取見,
以及戒禁取見十。
根本隨眠有六種,即貪心以及如貪一樣而增上之嗔心,還有傲慢、無明、見以及懷疑;若將貪分開宣說,則有七種。上二界所生之貪稱爲有貪,因其爲執著內觀之故,爲遣除此爲解脫之想法而作單獨宣說。若將見分爲五種,即壞聚見、邪見、邊執見、見取見以及戒禁取見,總共有十種隨眠。
隨眠有多少種分類呢?根本隨眠有六種,即貪、嗔、慢、無明、見、疑。頌詞中說“如是”,以此說明嗔心是在貪心的基礎上蔓延的,也就是說首先由貪心執著諸法爲我所,認爲“此柱子或某人是我的”,之後爲此生起嗔心,比如五蘊本是空性、無我的,但衆生以無明而對此並不了知,先以貪心將五蘊執爲我,之後若五蘊受到傷害即生起嗔心,以此種貪心,壞聚見、邊執見等五種見解也隨之産生。因此本論認爲貪心是一切煩惱之根本,若貪心已經滅除則煩惱不會産生,如同牆已經倒塌則牆上的花紋不可能存在一樣。有些注釋中說,大地若有水來滋潤,種子即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同理,貪心以我與我所的方式得以滋潤,即會産生各種煩惱。
六種隨眠也可以分爲七種,即貪隨眠分爲欲貪與有貪兩種。欲貪就是指欲界衆生緣執色聲香味之後,所産生的興趣與貪心。上兩界生起的貪心稱爲有貪。那爲何將色界與無色界的貪心合而爲一統稱爲有貪呢?因爲上兩界的有情多數貪執等持而內觀入定,而且,此二者的有覆無記法相同,所以均稱爲有貪。那爲何要對有貪單獨宣說呢?上二界的天人以傲慢之心認爲,自己的這種內觀境界就是一種解脫,正是爲了遣除這一點,而將其稱爲貪,以此說明這種內觀等持屬于一種貪心、增上慢。
若將六種隨眠中的見分爲五種,再加上五種非見,則隨眠也可分爲十種。但是在下文將要講到,傲慢也可以分爲七種,這樣一來不就有十六種了嗎?按大乘觀點,慢是從對境角度進行分類的,見解則是從其本體及形象來分的,所以未將慢的分類安立在十種隨眠中。
表一:
六根本煩惱 七種煩惱 十種煩惱
貪 欲貪 貪
有貪
嗔 嗔 嗔
慢 慢 慢
無明 無明 無明
見 見 壞聚見
邊執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疑 疑 疑
丁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此十各七除叁見,八種除去二種見,
以見欲苦等漸斷,四種隨眠修所斷,
色無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許九十八。
集谛與滅谛當中,除叁種見以外各有七種煩惱;道谛見斷有八個,其中除開兩個見,通過見道可使欲界苦集滅道之煩惱逐漸斷除,欲界的貪、嗔、慢、無明屬于修所斷。上二界的見修所斷均除去嗔心,叁界共有九十八個所斷。
特殊隨眠是對應見斷與修斷而分的。何爲見斷與修斷?于見道位所應斷除的煩惱,即稱爲見斷,于修道過程中需要斷除的煩惱就是修斷。那苦集滅道又是指什麼呢?苦谛即是指五蘊聚合的身體;集谛也即痛苦之因——業與煩惱;滅谛即指煩惱永遠斷除;道谛是指滅除苦集之智慧。
從界的角度應如何對煩惱進行分類呢?見斷八十八,修斷十種,共有九十八種所斷。那是如何計算的呢?欲界苦谛見斷有十種,此十種煩惱均是直接或間接依靠五蘊而産生,比如自身五蘊于後世是否存在,此即懷疑;因對五蘊本性不了知,故而産生無明;依靠無明又産生壞聚見與邊執見、戒禁取見等;依靠五蘊會生起顛倒貪執;依此對他方生起嗔心……在獲得欲界見道位時,生起苦法忍與苦法智,以此即會斷除這十種見斷。欲界集谛與滅谛之見斷各有七種,也即除去十種隨眠當中的壞聚見、邊執見與戒禁取見,爲什麼要除開這叁種見呢?壞聚見不能緣集谛,因集谛屬于因法,而壞聚見是執五蘊爲我的一種果法,所緣形象不同,故壞聚見不能緣集谛;邊執見緣壞聚見而産生,而戒禁取見則是緣上述兩個見的,所以集谛見斷中不包括此叁者。那爲什麼不緣滅谛呢?壞聚見並非滅谛之對境,因滅谛已經不存在煩惱,也就不可能存在我與我所,由此其他二見也就不會有。道谛之見斷有八種,因爲緣道谛時不會有五蘊等形象存在,而且不會依靠道谛生起顛倒執著,因此不包括壞聚見與邊執見。所以,欲界見斷共有叁十二種(10+7+7+8),這些煩惱依靠現見欲界中苦、集、滅、道四谛各自之自相即可依次斷除。頌詞上直接分析了欲界的叁十二個見斷,而色界與無色界之四谛均在欲界基礎上除去嗔心,各有二十八個見斷(9+6+6+7),如此一來,叁界見斷總共有八十八個(32+28+28)。修斷是如何計算的呢?欲界有四個修斷,即貪、嗔、慢、無明四種隨眠,此四者的遍計部分 僅依靠現見真谛即可斷除,而其俱生部分 則屬于修斷。色界、無色界除嗔心外各有叁種,因此修斷總共有十個(4+3+3)。這樣一來,見斷八十八個,修斷十個,共有九十八個所斷。
上述所講到的即是五類所斷,即見道的苦集滅道四個所斷、修道的一個所斷。因此,欲界中的五類所斷全部加起來是叁十六個(32+4),而色界和無色界的五類所斷則是欲界叁十六個所斷中除去緣苦集滅道的四個嗔以及修斷的一個嗔,故此色界、無色界中見斷修斷的隨眠各有叁十一種(28+3)。如此可見,叁界所斷可承許爲九十八種(36+31+31)。
表二:以界而分
修斷十 界 四谛 見 斷 八 十 八
貪、嗔慢、無明 欲界 苦谛十 貪、嗔、癡、慢、疑、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集谛七 貪、嗔、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滅谛七 貪、嗔、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道谛八 貪、嗔、癡、慢、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貪、慢無明 色界 苦谛九 貪、癡、慢、疑、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