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核心。若想趨入小乘資糧道,出離心極其重要!滿增論師說:一定要具足遠離輪回和向往涅槃之心,在此基礎上做布施、持戒等善事時,全部會成爲解脫之因。甲智論師說:表面所做善事很大,但未以出離心攝持則不能成爲解脫之因,若僅做微小善事,而以出離心攝持,也已經成爲解脫之因。所以作爲真正的修行人,若是小乘必須具足出離心,大乘則必須有菩提心,除大乘、小乘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佛法。
隨解脫分善根由何者引生呢?最初只有叁洲人類才能引生,《大圓滿前行》中說:天人身體無有別解脫之所依,無有聞法的殊勝因緣,只有人中才可以生起隨解脫分善根,因此人身比天身殊勝。
戊叁、現證真谛之道:
世勝法生無漏忍,緣欲苦生法智同,
緣余苦生類忍智,其余叁谛亦複然。
世間勝法位生起無漏法忍,它緣欲界苦谛,之後生起法智。與此相同,緣上界苦谛生起類忍與類智,緣其余叁谛亦是如此。
小乘見道與大乘見道的方式基本相同,但小乘見道是預流果,而大乘見道是從一地菩薩開始,在這些方面有很大差別。現證真谛是指現量見到一切萬法之本體,也就是說現量見到苦集滅道所攝的十六行相。那瑜伽師獲得見谛時,是不是所有欲界中的色受想行識所攝的法全部現量見到呢?實際上,若真正將身體所觸、眼睛所見的對境全部見爲空性、無我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爲從有法角度來說,有法是無量無邊的,此處的意思是說,首先對任何一法從其總相了知,通過一段時間的修持,對四谛中的無常、無我等道理,生起極其穩固、明顯、清淨的定解,這樣的智慧即爲見道智慧,也稱爲是現量見到,從此以後不會對柱子生起常有的邪見、我所的邪見、清淨的邪見,這就是現量證悟。總的來說,現證真谛就是指一種入定智慧,在這種智慧面前,已經完全通達十六行相之本體,這種智慧的本體就是現證真谛。
現證真谛的方式如何呢?世間勝法位時無間獲得見谛,此時首先于自相續中升起無漏忍智。因爲已經真正通達無常、苦、空、無我的本體,對此能夠忍受,因此稱爲無漏忍智。其以欲界苦谛爲所緣,從而生起法智之智慧。雖然此處對法忍和法智進行了次第性說明,但由于見道爲刹那性,十五個行相全部是在一刹那間見到的,這裏是從反體不同的角度來說的。
有些人認爲:見到苦谛本體即已生起法忍,那法智是不是沒有所知了呢?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爲法智時的見道仍未圓滿,而且它對于法忍所執之本體並不舍棄,雖然二者並非次第性産生,但從行相不舍棄的角度來說,可以稱爲法智,是從所緣對境的角度作的分析。
與緣欲界苦谛而生起的法忍與法智相同,緣上二界苦谛生起類忍與類智。緣集谛等其余叁谛各自生起四刹那的法忍與法智也是如此,即緣欲界集谛生起集法忍和集法智,緣上界生起集類忍和集類智,之後繼續緣滅谛和道谛。
現證真谛十六心,叁種即稱見緣事。
彼與勝法同一地,忍無間智解脫道,
彼前十五刹那間,見未見故稱見道。
現證真谛有十六刹那,可分爲叁種,即見現證、緣現證、事現證。彼與勝法位是同一地,忍是無間道,智屬于解脫道,其前十五刹那見到前所未見之真谛,因此稱爲見道。
根據四谛十六行相的不同,現證聖谛共有十六刹那。若歸納可分爲叁種,即見現證、緣現證及事現證。見現證是從以無漏智慧現見的角度來講的,因爲現量見到四谛十六行相;緣現證則是以無漏相應智慧緣聖谛,也就是說,在現見十六行相的過程中,有智慧、信心、禅定等心和心所來緣真谛,這就是緣現證;事現證是指當知苦谛、斷除集谛、現前滅谛及修持道谛,有注釋中說:智慧現見的過程中,心和心所以外的無漏戒、得繩,以及除心心所以外的不相應行同時存在,它們雖然並非親自現見真谛,也沒有緣聖谛,但在了知苦谛、斷除集谛時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是事現證。
對于現證真谛的十六刹那,有部宗內部的觀點也是不一致的。滿增論師的講義中說,見道有一刹那、四刹那、八刹那,大衆部還承許爲十二刹那。四刹那是指苦集滅道四谛由四刹那證悟,八刹那則是欲界有四刹那,上二界也有四刹那。世親論師認爲,一刹那的觀點並不合理,應該承許爲十六刹那,《自釋》中引用教證說:“諸聖弟子以苦行相思維于苦,以集行相思維于集,以滅行相思維于滅,以道行相思維于道,無漏作意相應于法。”從經中所說之義可以了知,一刹那並不合理,因爲佛經中已經明顯宣說四谛各有不同行相,比如以無常、苦、空、無我現見苦谛,若僅以某一行相總見四谛則不合理。那經中爲什麼說一刹那見真谛呢?世親論師認爲,從兩個角度可以說爲一刹那,一是從事現證的角度,因爲斷除障礙乃一刹那,二是從獲得自在的角度,因現見一谛時,對于其他叁谛便已獲得自在,從這兩個角度來說比較合理。法護部的個別論師也認爲一刹那的說法不合理,因爲獅子賢論師在《般若八千頌注釋》中說:若承認一刹那現見真谛,則四向四果不合理。總的來說,自宗承認以十六刹那現證真谛,如此一來,既符合佛經也符合聖者所證之境界。
現證聖谛之道依于靜慮六地,與勝法位是同一地之故。真正的見道之對治是何者呢?是以八種忍來對治的。因爲在無間道時已經完全斷除所斷,如同將盜賊趕出去一樣。八種智不是對治,因爲從所斷中解脫而獲得離得,猶如關上門。
智與忍二者是見道還是修道呢?前十五刹那見到以前從未見到真谛之正道,因此屬于見道。第十六刹那時見道已經圓滿,故而安立在修道中。大乘觀點是十六刹那全部攝爲見道。
甲叁(現證真谛之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分攝;二、結尾。
乙一(宣說分攝)分二:一、離貪者;二、漸次者。
丙一(離貪者)分二:一、向;二、果。
丁一、向:
鈍根者爲隨信行,利根者則隨法行。
若未以修斷所斷,及毀一至五所斷,
即爲第一預流向,滅九斷前第二向,
欲界或上離貪者,則是第叁不來向。
鈍根者稱爲隨信行,利根者則爲隨法行,若未斷除修所斷以及摧毀欲界一品至五品修斷,即稱爲第一預流向;斷滅欲界九品修斷前的六、七、八品者爲第二一來向;若已無余斷除欲界或上界貪欲,即是第叁不來向。
八種聖果,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無來向、無來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此八種聖果按小乘說法均屬聖者,按《大乘阿毗達磨》說法,第一個預流向在加行道勝法位也有,其他七個才是聖者。四種聖果中只有一來果和不來果才有離貪者,因離貪者是指以世間修道——息粗相而斷除有頂以外其他八地的煩惱。此處從固定次第的角度首先宣說預流向。
見道第十五刹那時,分別將鈍根者與利根者稱爲隨信行和隨法行。隨信行是指跟隨他人詞句而現證真谛;隨法行則隨從佛經之義現證真谛。此二者于第十五刹那時,依靠世間道一品修斷也未斷除,或者,依靠世間道已經摧毀欲界修斷的一至五品煩惱,即是第一預流向。若已斷除欲界第六、七、八品修惑即是第二一來向。如果已經斷除欲界九品修惑或者遠離上界貪欲則是第叁不來向。
表二:
見道 修道
前十五刹那 第十六刹那解脫道 勝果道
欲惑一品未斷及斷一至五品 預流向 預流果 一來向
欲惑斷六至八品 一來向 一來果 不來向
欲惑斷盡至斷無所有處惑 不來向 不來果 阿羅漢向
注:見道位不住阿羅漢向,修道位第一刹那不住阿羅漢果。
丁二、果:
向十六刹住彼果,爾時鈍根利根者,
分得信解見至名。得果未得勝果道,
未精勤修勝道故,名爲住果非爲向。
叁種向于第十六刹那住于彼果時,鈍根者和利根者分別得名爲信解和見至。因得果者尚未獲得勝果道,而且未精勤修持勝果之道的緣故,只名爲住果而非後果之向。
預流向、一來向、不來向的隨信行與隨法行兩種補特伽羅住第十六刹那時,分別獲得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它們所證無有不同,均爲十六刹那,但所斷除煩惱方面並不相同,因此獲得了一來果、不來果等不同名稱。此時,鈍根者依靠其更爲廣大的信心獲得果位,故稱爲信解者。而利根者依靠自己增上的智慧獲得果位,因此叫做見至者。
斷除欲界一至五品修斷者住地第十六刹那時,有些既是預流果也是一來向,有些則只是預流果而不是一來向,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般來說,向與果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比如一來果,它分爲一來果和一來勝果,而預流果也有果和勝果。若獲得預流果之後,仍想斷除此果以外的煩惱,並且精進修持,這時既是預流果也是一來向,或者也可以稱爲預流勝果;若無有斷除煩惱之心,那僅稱爲預流果而不叫做一來向,因此勝果與後面的向實際是一體的。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比如一位一來果聖者,若精勤斷除下一品煩惱,則也可以稱爲不來向或者一來勝果;若不願精勤斷除下一品煩惱,就是一來果而不是不來向。也就是說,四果中前叁果均有果與勝果之分,比如預流果、預流勝果,預流勝果實際就是一來向;一來果和一來勝果,一來勝果也即不來向;最後的不來勝果即是阿羅漢向,但沒有阿羅漢勝果的說法。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分大乘僧衆與小乘僧衆,小乘僧衆也分爲凡夫僧衆和聖者僧衆,聖者僧衆即四果四向,凡夫僧衆是指四個比丘以上,或者包括居士在內也叫做凡夫僧衆,無垢光尊者說他們是功德之田故;大乘的聖者僧衆就是文殊、普賢等具有斷證功德的菩薩。從小乘的聖者僧衆來講,可分爲離貪者和漸次者兩種。雖然大乘也有離貪者的說法,但也只是隨順小乘說法而安立的,大乘自宗並不承認離貪者。大乘究竟觀點只承認漸次者,不承認離貪者,因爲煩惱真正要斷除,必須要升起出世間對治的違品,依靠世間道只能將煩惱壓製。經部以上並不承認依靠世間道能夠斷除煩惱,只有出世間道——見道之後才能真正斷除。但有部認爲依靠世間道斷除煩惱的聖者,也即離貪阿羅漢不會退失,他的境界特別穩固,因此離貪者一定…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