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言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身體低劣境界高”,雖然身體低劣,但是境界很高,這樣的境界是壞男人沒辦法比的!

  去年有個大學生問我:“爲什麼你們佛教中歧視女性,佛陀要重男輕女呢?”我說:“不僅僅是佛教,整個世間都面臨著這種尴尬局面。女性的能力確實有限,不能處于主導地位,這不是佛教所獨有的,放眼當今世界180多個國家,又有多少位女總統呢?……”當然,能力有限也不一定就是壞,在佛教的曆史上,女身成就者是非常多的,利生的事業也相當廣大。佛陀之所以嚴厲地譴責女人,主要是從某些生理、心理上的過失而言的。

  “持梵淨行轉貴族”,生生世世轉生于貴族,持守清淨的戒律。若要守護清淨的戒律,祈禱阿彌陀佛十分重要。所有菩薩在未得聖地之前,由于害怕在家的過患而唯一發願出家。如果現在祈禱阿彌陀佛,將來不會生于特別富裕的家庭,也不轉生于特別貧窮的家中,這兩種家庭都是出家的違緣。

  從前,一位不行正法的國王生了一個信仰佛教、行持正法的太子,那位太子目睹父王非法治國後,暗想:父王死後,我也將以非法執掌國政,這樣,來世必將墮入地獄。于是向父王請求出家,卻未獲許可。一次,他看到一位拄著手杖、拿著破碗乞討的窮人,太子對他說:“我因爲生于國王這樣富足的家族中不得出家,你爲什麼不出家呢?”乞丐說:“我沒有缽盂、袈裟等資具。”太子爲那個乞丐提供了出家所需的一切資具,(現在有些老板也是這樣,自己不能出家修行,就讓一個人替自己出家,每個月給他兩百元錢,讓他多給自己回向。)讓他出家,並說:“你若獲得了少許殊勝功德,一定要講給我聽。”乞丐出家後精進修持,最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他飛到太子面前顯示神變,並告訴太子:“我如今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這與你當初的供養是分不開的,因此特來致謝相告。”太子心想:此人從前未得出家是因爲淪爲乞丐,我未能出家則是由于生爲富貴的太子。此次,我以令此人出家並供養資具、恭敬承侍的善根回向發願:“不生過富家,不轉貧窮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我們平時在誦戒或安居時,發願的念誦文也是這個偈頌。)當時的那位太子即是舍利子尊者。所以,如果在阿彌陀佛面前祈禱,乃至沒有往生之前,生生世世都發願出家,這樣的願力很容易成就。〖歡喜受持菩薩行,值遇勝喜善根等,將得無量之功德。”〗

  〖總之,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往生到這裏的衆生都現見住于菩提樹王下的善逝如來以後現前聖者的斷證功德,均獲得不退轉果位,〗極樂世界的功德不可思議,往生到那裏以後,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講,當下就照見叁世如來,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現前人無我和法無我的聖者智慧,獲得了不退轉的菩薩果位。〖遠遠超勝其他聖者的廣大功德,〗極樂世界菩薩們所具足的功德極爲殊勝,遠遠勝于其他勝解行地菩薩的功德。這也是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通過此種方式,在一生中就能圓滿經行諸道等難以思測的功德。〗由于阿彌陀佛的眷屬都是一生補處菩薩,所以一生中就能圓滿諸多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當然,這種說法也有不同,漢傳佛教的藕益大師認爲,往生品位的高低取決于念佛的好壞,這樣一來,極樂世界就有帶業往生的現象;藏傳佛教的竹欽仁波切也承認極樂世界存在凡夫衆。但按照麥彭仁波切在這裏的觀點,真正往生極樂世界後,應該是獲得菩薩位以上的聖者,《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經典也是這樣講的,爲什麼呢?因爲到了那裏,馬上就圓滿了六種神通,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這些功德是我們凡夫人根本不可能有的,以此現象推知極樂世界沒有凡夫。有些大師認爲,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根據自己發心力的不同,品位也有高低之別。

  當然,你自己認爲哪種觀點合理,願意接受哪種觀點,我覺得都是可以的。盡管高僧大德們的講法不相同,但不管怎麼樣,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就算有凡夫,也不會退轉到輪回中來了(有些法師說永遠不會墮入惡趣,其實不墮六道都可以)。縱然來到六道投生,方式也與我們大不相同,他們是專門爲度化衆生“畢業”而來的,絕不是退失信心“開除”而來的,這從某些淨土經典中也可以看出。所以說,在品位方面有太多的辯論沒有多大的必要。

  〖所以說,如果以自力修持獲得與極樂世界菩薩同等的功德,則需要經過無數大劫,〗如果憑借自己的力量,要獲得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同等功德,那要經過無數劫才可以辦得到,短暫的一生根本沒辦法實現。但借助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和發願力,通過持念佛號,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人也能往生,輕而易舉獲得這些功德。〖但對于(修淨土法)具有信心和希求心的有緣者來說,依靠善逝阿彌陀佛的宿願與不可思議的智慧力,以及大慈大悲力,如被人牽拽頭發般被接引到極樂世界,並自在富有廣大功德,〗如果對極樂世界有信心、希求心等具足殊勝的因緣,那麼依靠阿彌陀佛的宿願力、不可思議的智慧力及大慈大悲力,我們在臨死的刹那,就像被人拽著頭發拉走一樣,能強迫性地被接引到極樂世界。這可以說是他力往生,也可以說是自力往生。爲什麼是自力往生呢?倘若沒有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希求心和信心,自己這方面的因緣就斷了,縱然阿彌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議,他確實創造了這麼好的一個淨土(釋迦牟尼佛在各大經典中,經常贊歎阿彌陀佛的淨土莊嚴),但我們沒有發願、自己的因緣不成熟,阿彌陀佛也沒有辦法。要知道,佛陀有叁種不能:不能度無緣的衆生、衆生無邊不能度盡、定業不能轉。所以,如果自己沒有信心的話,往生極樂世界也很困難。

  我們跟極樂世界是很有因緣的。以前上師如意寶去五臺山的時候,主要發願念誦《普賢行願品》,令凡與他結緣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到那裏的第一天,他老人家想觀察緣起,當時所有的僧衆都在念《普賢行願品》,上師就想:我坐法座時要觀察僧衆在念什麼。他老人家剛坐下去時,仔細聽了一下,大家正在念“我今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上師覺得這個緣起非常殊勝,這次來到漢地,凡與自己結緣的衆生都能度到極樂世界。鑒于這種甚深的因緣,大家一定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自身的事情!

  發願時必須要有信心和希求心,同時也應該具足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到極樂世界去就是因爲輪回很苦,聽說那裏很莊嚴、很美妙,就像有些人到美國一樣,想去看看風景、享受享受,這種心態不太好。我們往生是爲了什麼?不是爲了自己的享受,一定要利益衆生!以前上師也再叁講過:“我們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度化衆生,但如果自己是凡夫人,不要說是度別人,就連自己也度不了。現在我們可以依靠一個方便方法——跟阿彌陀佛結上很好的因緣,往生極樂世界獲得無量的功德、神通神變,這樣一來,度衆生就任運自成了,怎麼樣度都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是自己快樂,而是要度衆生。

  平時在修行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串習這種菩提心。先要堅定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然後知道並不是無緣無故到那裏去,不是爲了自己享受或者逃避現實,有些人認爲娑婆世界很苦,聽說極樂世界特別快樂,那裏很自由,不用天天做飯、提水,要什麼就有什麼,所以一定要往生。不應該這麼想!我們要度衆生,度衆生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應該這樣想。當然,假如平時不串習的話,臨終時有沒有這種心也很難說,那時候可能就來不及了,所以一定要事先將目標搞清楚。

  對于“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這一問題,各位法師的講法也不太相同,比如說淨空法師也強調發菩提心,但他老人家認爲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清淨心,一心專注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菩提心;臺灣的法藏法師說我們現在不可能發菩提心,主要就是好好念佛、誠心誠意地念佛,念佛往生以後,有菩提心的人品位最高,是上品上生,但如果沒有的話,到了極樂世界可以發菩提心,然後逐漸逐漸地上去。這些說法在佛經裏有沒有教證我不太清楚,可能是有的,也可能是前輩高僧大德的傳承言教。但不管怎麼樣,我是這樣想的:現在大家在娑婆世界的時候,首先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在念佛、修淨土法門時,應該想“我一定要度化衆生,這是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下的誓言”。也許這些話與剛才講的有點重複,但我覺得這個很重要,我們發願度化衆生的話,要依靠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神變力而獲得無量功德。

  這一點,以前上師如意寶也經常強調,當時我們總覺得這是他老人家自己在發願,這是他老人家自己的事情,但現在看來,這些全變成了我們的事情。上師當時說:“我現在每天都啰啰唆唆的,有些人覺得我說的太多了,但我離開人間以後,那時候你們可能認爲我現在說得太少了,可能會有這種感覺!”的確,現在一回想起來,上師當時所說的話很多我們都沒有記住,應該多說一點啊,經常有這種感覺。他老人家顯現上也是說:“我只有先到極樂世界,功德圓滿以後才可以度化衆生。”我想上師應該沒有這種擔憂,這是給後學者的一種示現。我們也應該這樣發願,不管自己修禅宗也好、大圓滿也好、聞思中觀也好,這些, 修行都不能放棄,但最後必須要有個目標——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然後乘願來度化衆生。假如臨終時有這樣的心態,依靠阿彌陀佛的加持力,我們一定會被“強迫”接引到極樂淨土的。

  〖猶如窮人長久百般辛苦所尋覓的財富,也無法與突然獲得如意寶者的財富相比。〗比如說有個貧窮的人,他在幾十年中辛辛苦苦地積累了一些財物,而另一個人突然獲得了如意寶,這兩個人的財富能不能相比呢?不能比。前者雖然曆經千辛萬苦,但他的財富畢竟有限,而得到如意寶的那個人,由于自己的福報很大,不用受一點苦,就可以獲得用之不盡的財富…

《淨土教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