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体低劣境界高”,虽然身体低劣,但是境界很高,这样的境界是坏男人没办法比的!
去年有个大学生问我:“为什么你们佛教中歧视女性,佛陀要重男轻女呢?”我说:“不仅仅是佛教,整个世间都面临着这种尴尬局面。女性的能力确实有限,不能处于主导地位,这不是佛教所独有的,放眼当今世界180多个国家,又有多少位女总统呢?……”当然,能力有限也不一定就是坏,在佛教的历史上,女身成就者是非常多的,利生的事业也相当广大。佛陀之所以严厉地谴责女人,主要是从某些生理、心理上的过失而言的。
“持梵净行转贵族”,生生世世转生于贵族,持守清净的戒律。若要守护清净的戒律,祈祷阿弥陀佛十分重要。所有菩萨在未得圣地之前,由于害怕在家的过患而唯一发愿出家。如果现在祈祷阿弥陀佛,将来不会生于特别富裕的家庭,也不转生于特别贫穷的家中,这两种家庭都是出家的违缘。
从前,一位不行正法的国王生了一个信仰佛教、行持正法的太子,那位太子目睹父王非法治国后,暗想:父王死后,我也将以非法执掌国政,这样,来世必将堕入地狱。于是向父王请求出家,却未获许可。一次,他看到一位拄着手杖、拿着破碗乞讨的穷人,太子对他说:“我因为生于国王这样富足的家族中不得出家,你为什么不出家呢?”乞丐说:“我没有钵盂、袈裟等资具。”太子为那个乞丐提供了出家所需的一切资具,(现在有些老板也是这样,自己不能出家修行,就让一个人替自己出家,每个月给他两百元钱,让他多给自己回向。)让他出家,并说:“你若获得了少许殊胜功德,一定要讲给我听。”乞丐出家后精进修持,最后获得了阿罗汉果,他飞到太子面前显示神变,并告诉太子:“我如今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这与你当初的供养是分不开的,因此特来致谢相告。”太子心想:此人从前未得出家是因为沦为乞丐,我未能出家则是由于生为富贵的太子。此次,我以令此人出家并供养资具、恭敬承侍的善根回向发愿:“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我们平时在诵戒或安居时,发愿的念诵文也是这个偈颂。)当时的那位太子即是舍利子尊者。所以,如果在阿弥陀佛面前祈祷,乃至没有往生之前,生生世世都发愿出家,这样的愿力很容易成就。〖欢喜受持菩萨行,值遇胜喜善根等,将得无量之功德。”〗
〖总之,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往生到这里的众生都现见住于菩提树王下的善逝如来以后现前圣者的断证功德,均获得不退转果位,〗极乐世界的功德不可思议,往生到那里以后,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讲,当下就照见三世如来,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圣者智慧,获得了不退转的菩萨果位。〖远远超胜其他圣者的广大功德,〗极乐世界菩萨们所具足的功德极为殊胜,远远胜于其他胜解行地菩萨的功德。这也是阿弥陀佛的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通过此种方式,在一生中就能圆满经行诸道等难以思测的功德。〗由于阿弥陀佛的眷属都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以一生中就能圆满诸多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当然,这种说法也有不同,汉传佛教的藕益大师认为,往生品位的高低取决于念佛的好坏,这样一来,极乐世界就有带业往生的现象;藏传佛教的竹钦仁波切也承认极乐世界存在凡夫众。但按照麦彭仁波切在这里的观点,真正往生极乐世界后,应该是获得菩萨位以上的圣者,《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也是这样讲的,为什么呢?因为到了那里,马上就圆满了六种神通,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些功德是我们凡夫人根本不可能有的,以此现象推知极乐世界没有凡夫。有些大师认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根据自己发心力的不同,品位也有高低之别。
当然,你自己认为哪种观点合理,愿意接受哪种观点,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尽管高僧大德们的讲法不相同,但不管怎么样,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就算有凡夫,也不会退转到轮回中来了(有些法师说永远不会堕入恶趣,其实不堕六道都可以)。纵然来到六道投生,方式也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是专门为度化众生“毕业”而来的,绝不是退失信心“开除”而来的,这从某些净土经典中也可以看出。所以说,在品位方面有太多的辩论没有多大的必要。
〖所以说,如果以自力修持获得与极乐世界菩萨同等的功德,则需要经过无数大劫,〗如果凭借自己的力量,要获得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同等功德,那要经过无数劫才可以办得到,短暂的一生根本没办法实现。但借助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和发愿力,通过持念佛号,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人也能往生,轻而易举获得这些功德。〖但对于(修净土法)具有信心和希求心的有缘者来说,依靠善逝阿弥陀佛的宿愿与不可思议的智慧力,以及大慈大悲力,如被人牵拽头发般被接引到极乐世界,并自在富有广大功德,〗如果对极乐世界有信心、希求心等具足殊胜的因缘,那么依靠阿弥陀佛的宿愿力、不可思议的智慧力及大慈大悲力,我们在临死的刹那,就像被人拽着头发拉走一样,能强迫性地被接引到极乐世界。这可以说是他力往生,也可以说是自力往生。为什么是自力往生呢?倘若没有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希求心和信心,自己这方面的因缘就断了,纵然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他确实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净土(释迦牟尼佛在各大经典中,经常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庄严),但我们没有发愿、自己的因缘不成熟,阿弥陀佛也没有办法。要知道,佛陀有三种不能:不能度无缘的众生、众生无边不能度尽、定业不能转。所以,如果自己没有信心的话,往生极乐世界也很困难。
我们跟极乐世界是很有因缘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五台山的时候,主要发愿念诵《普贤行愿品》,令凡与他结缘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到那里的第一天,他老人家想观察缘起,当时所有的僧众都在念《普贤行愿品》,上师就想:我坐法座时要观察僧众在念什么。他老人家刚坐下去时,仔细听了一下,大家正在念“我今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上师觉得这个缘起非常殊胜,这次来到汉地,凡与自己结缘的众生都能度到极乐世界。鉴于这种甚深的因缘,大家一定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自身的事情!
发愿时必须要有信心和希求心,同时也应该具足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到极乐世界去就是因为轮回很苦,听说那里很庄严、很美妙,就像有些人到美国一样,想去看看风景、享受享受,这种心态不太好。我们往生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一定要利益众生!以前上师也再三讲过:“我们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度化众生,但如果自己是凡夫人,不要说是度别人,就连自己也度不了。现在我们可以依靠一个方便方法——跟阿弥陀佛结上很好的因缘,往生极乐世界获得无量的功德、神通神变,这样一来,度众生就任运自成了,怎么样度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自己快乐,而是要度众生。
平时在修行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串习这种菩提心。先要坚定想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然后知道并不是无缘无故到那里去,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或者逃避现实,有些人认为娑婆世界很苦,听说极乐世界特别快乐,那里很自由,不用天天做饭、提水,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一定要往生。不应该这么想!我们要度众生,度众生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应该这样想。当然,假如平时不串习的话,临终时有没有这种心也很难说,那时候可能就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事先将目标搞清楚。
对于“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这一问题,各位法师的讲法也不太相同,比如说净空法师也强调发菩提心,但他老人家认为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清净心,一心专注念阿弥陀佛,这就是菩提心;台湾的法藏法师说我们现在不可能发菩提心,主要就是好好念佛、诚心诚意地念佛,念佛往生以后,有菩提心的人品位最高,是上品上生,但如果没有的话,到了极乐世界可以发菩提心,然后逐渐逐渐地上去。这些说法在佛经里有没有教证我不太清楚,可能是有的,也可能是前辈高僧大德的传承言教。但不管怎么样,我是这样想的:现在大家在娑婆世界的时候,首先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在念佛、修净土法门时,应该想“我一定要度化众生,这是我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下的誓言”。也许这些话与刚才讲的有点重复,但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们发愿度化众生的话,要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神变力而获得无量功德。
这一点,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强调,当时我们总觉得这是他老人家自己在发愿,这是他老人家自己的事情,但现在看来,这些全变成了我们的事情。上师当时说:“我现在每天都啰啰唆唆的,有些人觉得我说的太多了,但我离开人间以后,那时候你们可能认为我现在说得太少了,可能会有这种感觉!”的确,现在一回想起来,上师当时所说的话很多我们都没有记住,应该多说一点啊,经常有这种感觉。他老人家显现上也是说:“我只有先到极乐世界,功德圆满以后才可以度化众生。”我想上师应该没有这种担忧,这是给后学者的一种示现。我们也应该这样发愿,不管自己修禅宗也好、大圆满也好、闻思中观也好,这些, 修行都不能放弃,但最后必须要有个目标——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乘愿来度化众生。假如临终时有这样的心态,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我们一定会被“强迫”接引到极乐净土的。
〖犹如穷人长久百般辛苦所寻觅的财富,也无法与突然获得如意宝者的财富相比。〗比如说有个贫穷的人,他在几十年中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些财物,而另一个人突然获得了如意宝,这两个人的财富能不能相比呢?不能比。前者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他的财富毕竟有限,而得到如意宝的那个人,由于自己的福报很大,不用受一点苦,就可以获得用之不尽的财富…
《净土教言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