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座的人平時可能也認爲:我每天都念阿彌陀佛,但這樣能不能往生啊?也許有點困難吧,可能沒有意義吧……諸如此類的念頭都屬于一種懷疑。
〖滿腹懷疑並且口中也這樣說。〗他們不僅心裏懷疑,口中也隨隨便便對別人說:“念佛是不能往生的,這個法門並不是很高,我們密宗才如何如此,禅宗的法才如何如何。”我原來曾看過一篇文章,裏面說念佛法門怎樣不如法,它沒有真正的聞思和研究等等,講了很多很多的過失。要知道,念佛法門是佛經中親自記載的,這個人從來沒有真正修過,只憑自己的分別念,隨便引用一些教證,如成佛需要叁大阿僧祇劫,得菩薩需要一大阿僧祇劫,就認爲自己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開始信口雌黃,駁斥別人的念佛法門,這種現象是特別可怕的!
所以大家平時說話一定要注意,如果自己有一些影響力,說話又有一定的份量,下面有一千個修淨土宗的人,你說一句淨土宗不好,他們由于對你的信任,從此以後對淨土宗産生邪見,那這一千個人的善根都被你無余斷送了。因此,大家以後在大衆場合說話,務必要特別謹慎,不要隨隨便便口不擇言,對衆生的慧命一點都不負責任!
〖要知道此類人已經失毀了重大意義。〗麥彭仁波切說,如果有人認爲只有菩薩可以往生,凡夫光念佛號不能往生,那他已經徹底毀壞了重大意義,一切的一切都完蛋了。什麼是重大意義呢?本來他是可以往生的,別人也可以往生,但由于他的這種宣傳,徹底摧毀了自他的善根,所以這種人特別可憐。
我們在座的人,有些以前沒有聽過藏傳佛教的淨土法門,可能也曾以密宗爲借口隨意評價過淨土宗如何如何。那天有位法師說:“現在很多密宗的修行人,說我們淨土宗如何如何不好,淨土法門只是老年人的暫時安慰而已,實際上是不能成就的……”如果你們真這樣講過,則已經失壞了重大的意義。要知道,我們丟了幾千萬塊錢沒什麼可惜的,以後可以再掙,掙不回來對後世也沒有影響,但是若對佛法這樣誹謗的話,那就相當可怕了!
爲什麼呢?〖我們借助聖教能夠推知:凡夫人也有憑借信心與渴求心的力量往生極樂世界等情況。〗這一點麥彭仁波切講得非常清楚。以前法王如意寶在講《淨土教言》時也說過:“大家不要認爲自己的煩惱業力那麼重,身體也不好,每天都是胡思亂想,分別念又這麼多,一心不亂的境界根本達不到,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和希望肯定沒有,只有另外選擇一條路。如果這樣想,你就搞錯了。我們雖然業力深重、具有一切束縛,但是依靠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發願力,以及佛號的加持力,一定是能夠往生的!”
所以,我們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沒有信心的話,任何事情都是做不成的。比如你發心做一件事,如果一點信心都沒有,整天覺得自己很壞、沒有什麼能力,這件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凡夫人有煩惱是正常現象,大家也不要特別痛苦。
〖如頌雲:“往生第叁處 ,依論即有理。”〗這是《釋量論》的一個教證,意思是說,如果我們遇到了比較隱蔽的對境,依靠眼耳鼻舌身等現量、比量無法抉擇的時候,依靠論典等聖教量是最好的辦法。爲什麼呢?因爲對于最隱蔽的對境,我們現量看不見,比量也無法推測,只有依靠聖教證才能使我們生起信心。譬如極樂世界的存在,並不是我們現量能見到的,也不是以分別念的推理就能了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引用佛陀所說的聖教量。
所以我們信任佛教的教理很重要,如果不信任的話,就像現在的有些學術界一樣,僅憑凡夫的思維和智慧來觀察,不要說佛陀最甚深的一些不可思議境界,就連我們眼前的柱子不成立,他們也是不承認的。
〖對于極隱蔽之所量,只有通過無欺的聖教來深入領會它的廣大實義,這是一切智士仁人的傳統。〗這一點務必要記住,這對我們的終生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意思是說,遇到一些隱蔽的所量、眼耳鼻舌身無法衡量的深奧問題時,一定要依靠“無欺”的聖教來了解其意義。當然,外道有外道的聖教,婆羅門有婆羅門的聖教,教有各種各樣,我們最好是選擇釋迦牟尼佛的無欺聖教,此乃自古以來成千上萬的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們的唯一傳統。
我們凡夫人的境界畢竟有限,遇到名言中的業因果、前世後世、極樂世界存在等問題,以及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光明如來藏等等,眼睛看不出來,思維意識也無法緣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信任最了義的佛經教典,佛經是怎麼說的,我們就應該怎麼去做。這就好比一個司機在陌生的城市裏,依靠現量的眼睛找不到路,依靠比量的推測也不知道往哪邊開,只有借助地圖(相當于聖教量),才能明白自己的位置,照著這個去做才會到達目的地。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衡量一些隱蔽的對境時,現量沒辦法的時候就依靠比量,比量沒辦法的時候就要依靠聖教量,這是智者們的傳統,包括龍猛菩薩、月稱論師、法稱論師也是這樣抉擇的。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最隱蔽的問題必須要依靠聖教量,如果忽略了這一點,以後自相續中也許會生起邪見,或對佛法的很多問題根本無法解釋。今天有個人打電話問我:“你們出家後,是不是就沒有煩惱了?”我說不一定。他又問:“那和我們世間人一樣,你們也有很多很多煩惱,是不是?”“對,出家人也可能有很多煩惱。”他聽後感到十分不解。其實“出家”只不過是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在沒有證悟聖者境界之前,相續中肯定存在一些煩惱。但那些對佛教不了知的人經常認爲,出家後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馬上獲得阿羅漢的果位,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學顯宗還是學密宗,了解佛教中最根本的問題都非常重要,如果能了解這些的話,對任何現象都能解釋,對任何修法也能夠圓融。比如你是學密宗的,但所在的城市除了顯宗寺院以外,根本沒有密宗道場。沒事!每天你到那邊去念佛,功德也是非常大的。當然,一邊懷疑一邊念阿彌陀佛,這樣可能不太好,自己應該通過因明或藏傳佛教的淨土法門,對往生極樂世界真正生起不可摧毀的信心,在此基礎上念佛才會有所成就的。
麥彭仁波切的這些話,希望大家牢記于心,能記在心裏的,就記在心裏;心裏實在記不住的,可以寫在本子上,有時間就拿出來看一看。我們不管學什麼法,都要認真地學習,盡量將其意義完全通達,以前霍西的秋恰堪布說過:“有智慧的人若能通達一部論,所有的論都可以通達;一部論都無法通達的話,所有的論肯定也不能通達。”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雖然《淨土教言》只有幾篇文字,表面上看來內容很少,但實際上其中的教言非常甚深,若能通達的話,很多人一生的學佛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不僅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還能影響周圍的很多人。
因此,無論是顯宗也好、密宗也好,所有的智者在弘揚佛法或自己修持的過程中,遇到最甚深的地方,完全都是依靠聖教量來抉擇的。在弘揚淨土宗的時候,如果我們對某些問題不太明確,就應該按照永明延壽大師、印光大師等的教言去做;如果不信任他們的話,那就按照釋迦牟尼佛所講淨土經典來做,這樣肯定是不會錯的。在給他人傳講的時候,雖然我們無法將極樂世界展示給大家看,但是可以告訴他們“這是佛陀親口所說的”,從而使其生起信心。現在很多淨土宗的法師也是這樣做的。
〖極樂世界的器情功德極爲廣大,而且凡是聽到善逝阿彌陀佛名號並渴求往生的人都必定能夠往生(,這也是由阿彌陀佛的發願力決定的)。〗極樂世界的功德非常廣大,凡是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想要往生的人,都是能夠往生的。
原因是什麼呢?〖往昔,在善逝世自在王如來前,名爲法藏的比丘發願受持比功德圓滿的八百一十萬俱胝那由他 莊嚴佛刹更殊勝的刹土,〗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是法藏比丘,當時他將成千上萬的淨土功德聚在一起,發願要受持超過這些功德的一個淨土。可見,我們平時的發願還是很重要的。〖爲了圓滿所發的這些宏願而修學無量菩薩行,達到究竟,如今圓滿實現了往昔的一切誓願,于名爲極樂世界的刹土中成佛、住世,宣說正法。〗爲了圓滿這一大願,法藏比丘于無量劫中行持菩薩行,如今此願達到究竟,法藏比丘現已成佛,號阿彌陀佛,以前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全部一一實現。
〖因此,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發願力,很容易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得以往生,那當然有重大的意義。〗我們一生中應該有個自己的目標。就像做生意的人在搞一個項目之前,心裏會盤算最後要達到什麼目標,同樣的道理,我們作爲佛教徒,一生的目標應該是往生極樂世界,這種發願力相當重要,往生的意義也是非常大的。
〖經中說:“出有壞,吾證菩提之時,于無量無邊佛刹中,任何衆生聞吾名號,彼等爲往生我刹,發心並回向諸善根。除被五無間罪及舍法罪障所覆外之一切衆生,彼等甚至十發心,願生我刹,若彼等不能往生,爾時願吾不現前成就無上正等覺菩提果位……”〗這個教證與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基本相同,此願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大願在漢傳佛教中經常被引用。在我們藏傳佛教中,大家應該清楚,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四種因,斷除兩種違緣——五無間罪和謗法罪。“五逆”是指造五無間罪,另一個就是“誹謗正法”,除此以外,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漢傳佛教中,有些大德在解釋“五逆”的時候說:有些人盡管造了五無間罪,但如果即生中勵力忏悔,命終也可以往生極樂淨土。如同阿阇世王一樣,他雖然造了殺父等五無間罪,但通過猛厲的忏悔,最後也獲得了上品中生的果位。
所以這裏講得非常清楚:“凡是聽到我的名號且願意往生,除了造五無間罪和謗法罪的人以外,所有的衆生都能往生,若不能的話,願我不要成就正覺。”這就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
〖這裏以及前面所說的往生極樂世界之…
《淨土教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