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因,我們要依靠諸如此類的教證生起定解。〗應該通達這些教證的意義,真正生起往生極樂世界的心。當然,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心,可以包括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當中。如果沒有出離心的話,覺得這個世界非常美好,那也不一定願意往生。因此要意識到叁界輪回猶如火宅,不管轉生何處都不會有任何快樂,從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不想繼續轉生輪回,渴望往生極樂世界。往生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利益衆生。可見,往生極樂世界不能離開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出離心,一邊念佛一邊貪著這個世界,能不能往生也很難說;沒有菩提心的話,到極樂世界只是爲了自己的享受,將度化衆生抛之一旁,這樣的淨土不知能不能找得到?
對于前面所講的往生四因,我們一定要依靠教證生起定解。以前沒有這種觀念的,希望這次通過聽聞麥彭仁波切的教言,自相續中能夠有所改變,這樣的聞法才是最有意義的。如果相續中沒有任何改變,一方面可能是你前世沒有積累資糧,另一方面也許是以前造過謗法罪。有關謗法罪,《彌勒請問經》、《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宣講了很多它的過失,大家務必要引起注意。漢傳佛教中對于謗法罪,很多論典中沒有具體闡明,平時提的也不是很多,除了有些高僧大德講得特別好以外,很多人對它的重視還不足夠。如果你們精進地念佛,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但被謗法罪遮障了前途的話,這是相當可惜的!
上師如意寶在自己一生中,經常提醒大家不要造謗法罪,尤其于晚年的時候,他老人家顯現上也是害怕年輕時在辯論中可能無意中造過的謗法罪,所以不斷地忏悔,以求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我們有很多忏悔的方便,比如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或者觀修空性等等,只要依靠這些方便方法經常忏悔,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第四節課
這部《淨土教言》是藏傳佛教中比較簡略的一部法門。前面已經講了往生極樂世界的四種因,其中主要提到了意樂和信心的重要性,同時也講述了必須要遣除往生極樂世界的叁大障礙,也就是不了知極樂世界的功德,雖已了解但顛倒起邪見,以及産生一些懷疑,這叁種障礙一定要注意。今天繼續講:
〖若有人認爲:此極樂世界勝過其他淨土,而且所有往生者全部具足總持、等持、神通等無量功德,因此不是聖者不可能往生極樂。〗很多人可能這樣想:極樂世界的功德超勝很多刹土,如東方琉璃世界、兜率天、邬金刹土等等,且往生那裏的人全部具足總持 、等持 、神通 等無量功德,因此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肯定像以前的蓮池大師、藕益大師、喬美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一樣,具有超凡入聖的功德,像我這樣業力深重的凡夫怎麼可能往生呢?我現在什麼功德都沒有,臨死時怎麼會馬上現前那麼多功德呢?
其實現代人的分別念很重,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疑問,只不過有些人不敢提,有些人不方便提,有些人提出來也沒人回答,所以麥彭仁波切在這裏通過辯論的方式,幫助他們破除相續中的疑惑,抉擇凡夫往生極樂世界的合理性。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也造過一部《淨土十疑論》,裏面的很多疑問與此基本相同,只不過在方式上,麥彭仁波切是先提出一種邪見,然後對此進一步駁斥;而智者大師是先提出十大疑問,然後以回答的方式來宣講的。
〖駁斥:既然你承認聖教中所說的“已往生者都具有如是功德等”,那麼爲何不承認聖教中所宣說的往生之因呢?〗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推理方法:你們承認往生極樂世界後具有如是的等持、神通等功德,這些是怎麼知道的?全部來源于淨土宗的經典。然而,這些經典裏面也講了往生極樂世界的因就是我們的信心、菩提心、回向善根、積累資糧等,爲什麼你們不承認呢?你們對這些經典只承認一半,不承認另一半,有這個道理嗎?
〖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就這般極其廣大的功德,這完全是憑借佛陀的願力與智慧力,〗有關往生極樂是依靠自力還是依靠他力,漢傳淨土宗有很多這方面的辯論。其實站在凡夫的角度上,在不離阿彌陀佛加持和願力的前提下,如果自己有非常大的信心力,憑借這種自力也可以往生。但如果從阿彌陀佛的角度來講,完全是依靠他的發願力和智慧力才可以往生的,爲什麼呢?如果阿彌陀佛當年沒有這樣發願、沒有這樣受持極樂世界,我們再怎麼有信心、有願力也是不可能往生的,從這一點來說,應該是依靠他力。
在《十住毗婆沙論》 中也宣說了易行和難行。易行是指依靠他力,如阿彌陀佛的威力、加持力,很容易獲得成就;依靠自力而修行,稱之爲難行。難行大概有五種,比如說遇到惡友、環境惡劣、耽著財物、修學小乘(不能發菩提心)等,本來自己的善根很容易成熟,但因爲這些因緣而耽誤了修行,推遲了成就的時間。
所以在這裏,從某個角度而言,往生極樂世界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智慧及發願力所致,〖而不是由衆生各自之力成熟才形成的。〗不然的話,即使阿彌陀佛當時沒有發願,也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往生。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具足阿彌陀佛的加持和願力的前提下,我們才有機會往生。
前一段時間有個道友問:如果亡人死時往生極樂世界的意樂不強,但一位具德上師通過超度使其強迫往生,這種情況是依靠自力還是他力?我是這樣認爲的:如果自己的力量一點也不具足,完全是依靠上師的能力,這可能有點困難。盡管亡人生前對往生極樂的信心不是特別大,但在超度的過程中,一旦時機成熟,上師在修頗瓦、憶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這個中陰身很有可能對阿彌陀佛馬上生起信心,依靠阿彌陀佛的加持力,一刹那間發菩提心,具足往生極樂的四種因,當下便能獲得往生。
其實我們相續中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對衆生的菩提心、發願往生等善念,不是平白無故就能産生的,這離不開諸佛菩薩和上師的加持。沒有這些加持的話,我們就會對淨土法門興趣索然,不一定有很大的信心。因此,中陰身時能夠迅速圓滿往生四因,這與佛陀的加持是離不開的。在佛陀的加持下,縱然我們平時對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很大的興趣,但在臨終的一刹那,也許特別想要往生,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特別強烈,瞬間就具足了往生極樂世界的四種因,有可能往生這是不可否認的。
這些問題,希望大家還是應該好好分析。漢傳佛教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你們平時應該跟自己辯論,如果生起了“我不會往生”的念頭,就用智慧來跟它搏鬥。在這個過程中,利根者自己可以解決自己的疑問;中根者要依靠上師和道友來解決;下根者對這些根本不感興趣,反正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除此以外也沒什麼多想的。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對未來以及一些重大的事情作考慮。在座的人大多數已經不是小孩了,應該說是成年或老年人了,從世間上來講,你們沒有出家的話,應該對自己的家庭、工作等許多方面有所考慮了,但是我們身爲出家人,這些事情根本不用勞神,唯一考慮的就是自己未來要怎樣修行,怎樣利益衆生,臨死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在考慮的過程中,往生極樂世界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你認爲自己不能往生,産生了這樣的分別念,那應該觀察爲什麼不能?自己跟自己辯論,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有人說:“經典中所說的念誦佛號便可往生淨土等義,是別時意趣 ,其密意是指一旦獲得聖者果位(一地以上)後方可往生。”〗有些人這樣認爲:經典中雖然說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可以往生,但這種說法不了義,屬于別時意趣,即是說僅僅持誦佛號不能立即往生,但依靠往昔所積累的諸多資糧,終有一日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這種說法是佛陀爲了印證某些衆生的根基而言的,實際上凡夫人必須先念佛號,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獲得了一地菩薩的果位後,擁有了神變神通等自由自在的能力,才可以超越娑婆世界,往生到一億個刹土以外的極樂世界。不然的話,凡夫人怎麼可能往生,死的時候別說是到極樂世界那麼遙遠的地方,就算去美國也很困難,所以佛經中的話是別時意趣,是釋迦牟尼佛爲了鼓勵某些懶惰的衆生而講的不了義的語言。
學過《入中論》和《解深密經》等大乘經論的人,都知道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區分了義和不了義的界限,裏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所謂不了義,是指所承認的道理具有一定的理證妨害,從理論上根本說不過去。但我們死後能立即往生極樂世界,這根本不會有任何理證妨害。下面也有關于這一問題的分析。
以前學院有個老堪布,現在已經圓寂了,他在上師如意寶面前曾說:“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那麼快吧,這肯定是別時異趣。”上師聽後顯現上特別不高興,呵斥道:“你們這些人,雖然學了一點因明,但根本沒有學懂,如果是不了義的話,你說有什麼理證妨害?”那位老堪布想了半天也說不出來。後來上師如意寶好幾次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都在課堂上批評他。這種批評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爲當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認爲往生不可能那麼簡單,經典說的應該不了義,只是佛陀爲了印證個別衆生的根基而講的。對于這些錯誤知見,麥彭仁波切在下面也用了非常尖銳的理證加以破析。
〖駁斥:經中明明說:“僅以念誦佛號便可往生淨土。”〗佛陀在經裏講了,僅僅依靠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雖然有些人念誦佛號死後並不一定立即往生,可是總有一天必定會往生,佛陀所言始終無有欺惑,〗一種情況是,如果自己造了五無間罪、謗法罪,或者信心不足、願力不足、菩提心不足,這些因緣條件沒有具足的情況下,雖然每天都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了很多很多,但死後不一定會立即往生。然而,佛號的加持力不可思議,他未來總有一天肯定會是往生的,佛陀的語言始終無有欺惑。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別時意趣,也就是在條件不具足的情況下,有些人不能立即往生,但終有一日肯定能往生。
還有一種情況,〖而有些具足信心的人死後立即得以往生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因此說,死…
《淨土教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