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住在家裏精進修持。外面出現怎麼樣的熱鬧,對你的心不起任何作用,仍一如既往地聞思修行,如果不是這樣,外面稍有風吹草動,自己的心也跟著它此起彼伏,聞思修行的機會每天都不會有的。
總而言之,格西對他臨死的教言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應該不加理睬,不管是親戚朋友死了,還是家裏的人死了,你給他念一個“嗡瑪呢叭美吽”,一邊吃餅幹一邊背書,不要管他,這就是真正修行人的作爲。
這樣到了臨死的時候會由衷地想到:“沒有遇到佛法之前當然是我的緣分不具足,遇到佛法以後有生之年都用到了佛法方面,盡心盡力,並沒有荒廢我的時日和精力。”這樣我覺得有意義。
我們來到這裏並不容易,肯定不能享受生活,如果要享受,大城市裏面特別舒服。我那天在成都,蔬菜也一個比一個香,身體也可以沐浴,城市裏面過生活也很簡單,吃蔬菜什麼都很方便的,不會像這裏這樣寒冷。但我們不是爲享受,所以來到這裏還是要把心思放在聞思修行上面。聞思和修行哪一個都不浪費你的時間,有人認爲聞思好像很浪費時間,要修行;有些人說實修不行,要聞思。但不管怎麼樣,將你的精力全部放在聞思修上面一點也不會浪費的。
博朵瓦尊者雲:“他人于我生悲心,吾則恒時歡喜住,此人具法他人無。”
博朵瓦尊者也說:別人認爲我這個人真的很可憐,家庭也沒有,工作也沒有,頭發也沒有,別人對我生悲心,我反而心裏很高興,因爲這個人具足真正的佛法,其他人沒有。當然有些人自己做一些非法的事情,別人生悲心,不是這種情況。
原來米拉日巴傳記中也講:他的親戚告訴他,你真是很可憐的修行人,你看綽迫羅紮瓦他們那麼富裕,財産那麼多,你應該要想辦法發財,你不要整天在山洞裏面,不然親人沒有臉見人了,後來米拉日巴說:你們對我生悲心是個好事,我不會學他們的。當時綽迫羅紮瓦他們是很出名的,但是他沒有學這些人。所以表面上看來,世間人可能對你心生悲憫,認爲你應該想辦法發財,否則可憐兮兮地過生活,很多人都可能毀謗你,但你自己心裏應該很高興,這種人應該是具有佛法的。
又雲:“佛陀教法隱沒之時,喜黑法方實力強大,喜白法方勢單力薄。是故趨入非法之徒,長壽無病利惠衆多,趨入正法適得其反,此本規律修士莫懼。敦巴格西如此教我,故當思維此對治法。”
在末法時代,喜歡黑法造惡業之人的勢力非常強大,喜歡善法之人的力量非常薄弱。趨入黑法的人可能會長壽無病,我們這裏有些人特別精進地背書,身體都不好,漢地也是這樣的,經常給寺院布施、給出家人結緣的人,他的生意也搞不好,經常出現違緣。經常殺生造惡業的人,工作順利,身體也很好,這是爲什麼呢?這一方面是黑法方面的護法神幫助他,一方面他前世造的業力如今現前。所以,世間人可能不理解,自己造的善業越來越多,爲什麼身體越來越差,爲什麼不順利,可能會怨天尤人,但實際上他們都不懂因果的規律。
趨入黑法的人也許是長壽無病的,趨入正法的人與其相反,身體不好、壽命短暫、沒有財産等等,但是希望修行人不要害怕,爲什麼不要害怕呢?我們要明白這是前世的業力,並不是我們現在造善業,當下就馬上現前。
博朵瓦格西說:這是我的上師仲敦巴教我的教言,所以你們應該好好地思維。我們修行人也應該如此,遇到一點點修行的違緣時,“是不是佛法沒有加持,上師沒有加持?幹脆我還俗了吧,佛法好像是假的,我修行越來越精進,身體越來越不好,修行越來越精進,什麼都越來越不順利。”世間沒有佛法基礎的人經常怨天尤人,實際這就是在顯露愚癡的本性。
顯而易見,于此五濁興盛之時,想沒有痛苦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我們應當坦然地面對各種厄難,而毫無怯懦之心。
修行人沒有痛苦簡直是天方夜譚的事情。很多高僧大德在修行中很順利地度過的,哪裏有?從他們的傳記中可以看得出來。所以修行中沒有痛苦簡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與天方夜譚的故事沒有差別。
在中學的課本中老師講過,是阿拉伯發生的一個故事:一個國王特別霸道,每天殺人,晚上娶一個王妃,天亮的時候就要殺掉她,他殺了很多很多的王妃,還有一個國王有一個非常聰明的王妃,她去了以後,她附近的人都忐忑不安,但她晚上一直給國王講精彩的故事,天亮准備要殺她的時候,那個故事沒有講完,就延緩行刑。最後她講了一千零一個故事,因爲故事的情節很多都是勸人行善、不能殺人的一些動聽的故事,後來國王已經感動了,沒有殺她。但是《天方夜譚》裏的故事全部是王妃的虛擬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就像說不完的故事一樣。
所以這裏說修行人沒有痛苦等就像天方夜譚的故事一樣。一定要有無怯懦的心,這對修行人很重要啊!有些人稍微有一點違緣和痛苦的時候就認爲很痛苦、認爲不應該,痛苦轉爲道用的方法一點都不懂。
薩迦班智達雲:“诤時福報圓滿者,百裏難得挑其一,朽塘若將水注滿,必有一方會毀塌。
薩迦班智達:在濁世末法時代的時候,圓滿所有福報的人,一百個當中難以挑出一個人,比如說他的名聲也具足、修行也具足、人才也具足、身材也具足、智慧也具足,樣樣福報圓滿的人在一百個人中可能一個也沒有,有些修行好一點,人格不好,有些人格好一點,但是沒有名聲,一者好另一者不一定好。我們觀察別人時也是這樣,有些人稱許爲美好端正的人,真正仔細觀察,也許是他的鼻子太大了,也許耳朵太長了,有各種各樣的缺點,真正圓滿齊全之人的面孔也是找不到的,所以說福報圓滿的人在末法時代百分之一也難以尋覓。
將腐朽的池塘裏灌滿水,必定在一個地方會倒塌。人也是這樣,在末法時代,修行稍微好一點的時候肯定身體不好,譬如心髒不好,或者心情不好,全部圓滿很困難。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現在生長的世間太濁了,這樣的濁世中樣樣齊全圓滿具足是很難得的,所有修行人都在思忖自己爲何遇到如此多的磨難,其實每一個修行人都會有不同的違緣。
何人如若具財富,彼則難有貴種姓。子孫滿堂富者鮮,彼者若具怨敵至。爾等俱皆圓滿者,多數即將趨死城。”
有些具足財富的人,難以有珍貴的種姓。如果子孫滿堂可能財富就消失殆盡,財富俱全的人沒有子嗣,整天都求上師加持自己有個孩子,否則財産沒有繼承人。
如果財産和子孫都具足,那麼可能就有怨敵來損害他們的財産。
如果名聲、福報、智慧、勢力、財富、子孫全部都已經圓滿了,那麼這個人可能馬上要死了,會趨入死城。如同夏天在牛糞堆裏面小小的蟲,小小翅膀剛生出來的時候就馬上會死,秋蠅一樣的。
現在很多當官的就是這樣。有個姓馬的官員,他貪汙了很多錢去賭博,後來判了死刑,前兩天一個副市長也判死刑,所以這些人真的有福報、有錢財,結果卻一死了之。修行人也是如此,各方面比較不錯時,這個人就即將死去,很可惜。
喀 瓦格西也殷切地說道:“違緣乃爲善知識,障礙本是勸善者,苦難實爲惡掃帚,莫視不喜爲禍矣!”
喀 瓦格西告誡我們:違緣實際上是善知識,有了違緣我們有修法的機會。障礙本來是勸你行持善法的。苦難是真正要掃除你的惡業的掃帚。遇到一些禍害的時候你不要認爲是:“哎呀,我遇到了痛苦,又不行了,我身體不好了,我名聲受到了損害,我財産沒有了。”修行不好的人每當遇到痛苦的時候就開始悶悶不樂,不應該這樣,遇到痛苦的時候就像前輩高僧大德那樣,一定要生起歡喜心。
《入行論》也雲:“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
《入行論》中說:吃了不快樂的食物會毀壞自己和他人,生起嗔恨心。有時候別人說了什麼話,好像吃了不樂的食物一樣,肚子裏面不舒服,之後開始生起嗔恨心,摧毀自己和他人。
“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
我也曾經引用過《入菩薩行論》的這句話,按理說真正的修行人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的事,都應坦然地面對,不要影響自己的歡喜心,不破壞他人的歡喜心,但是這很難做到,心裏這樣想,道理上很多人都知道,但真正遇到一些不歡喜的事情時,不破壞自他的歡喜心難能可貴。爲什麼是這樣呢?
“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如果這個事情可以更改,可以重新來過,你有什麼不歡喜的呢?如果這件事情已經來不及重整旗鼓,已經毀于一旦,你煩惱又有什麼用呢?《入菩薩行論》中所講的這個道理是很深奧的。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衆,羞惡樂行善。”
其實苦害有很多功德——生起出離心、斷除自己的傲慢心、對衆生生悲憫心、喜歡善法和對罪惡有醜惡心等等,所以我們遇到違緣和遇到痛苦,修行人應該樂意接受。
比如說我們生病的時候,依靠病會在自相續中生起很多功德,但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利用它。如果說我今天生病了,如果能利用就是非常珍貴的,生病的時候可以觀想爲衆生代受痛苦,但有些人修自他交換是爲了身體康複,這個目的不是很好,爲了“我”的身體,以“我”爲中心,我想 “我”的病馬上應該好,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聽說自他交換是最好的,然後觀想我爲衆生代受,我求叁寶加持,馬上令我的病好轉,這種發心肯定是不對的。而應該發心:病也好、痛也好,不管怎麼樣,我願解除所有衆生的苦難。如果生起了這樣的念頭,那麼你的病就有意義。
一般噶當派的修行人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會利用當下的心。當遇到快樂的時候,願所有衆生獲得像我這樣的快樂,這種心力的功德力量是非常大的。當你痛苦的時候,所有衆生的痛苦願我來代受,願我繼續再病下去,繼續再痛下去。如果心裏面能發出這樣的願,這個時候的苦已經有價值了。但是你心裏面想,我千萬不要有痛苦,我很痛苦,這樣就沒有什麼價值,是一般的分別念。
所以,關鍵是我們能不能把它利用起來,就像金子,本來是金子,但是你沒有把它做成耳環,光是…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