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2

  ..續本文上一頁好像世間上的騙子很少,佛法中的騙子非常多,一想起這些心裏都不是很舒服。

  綽普譯師也感慨萬千:“永久之意未了知,豈受衆托爲首領,實爲無薪之仆從,平庸空名哎呀呀!”

  綽普譯師深有感慨地說:調伏自相續中的煩惱是一種永久的事宜,這一點還沒了知,就想成爲衆生的首領,就像有些人,自相續中的煩惱一點都不觀察,想依靠學院獲得一些名利地位,永久自利的出離心在自相續中還從未産生過,卻百般欲求名聲和地位有何用處?即便是變成衆生的領袖,實際上如同沒有薪資的仆人一般平平庸庸,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如世間人一樣了無實義。因此,最重要的是要觀察自己的相續,想要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出離心和利他菩提心應該具足。

  至尊熱達瓦雲:“以八法緣何時不能撼,乃至自心尚未堅定時,除非獨調自相續以外,以行他利損自利莫爲。”

  至尊熱達瓦忠告我們說:依靠世間八法的因緣,除了調伏自相續以外,最好不要形象似的利他事業。乃至自己的心還沒有堅定之前,任何時候也不能動搖,否則會毀壞自己的相續,最好不要作假象的行爲。

  一定要明確怎樣才能調伏自相續,凡夫人首先應該調伏自相續中的煩惱,但是我們一直等到煩惱全部滅盡以後才利他,這是不現實的事情。自己觀察自己的相續,雖然相續中存在煩惱,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做爲僧衆發心等利他行爲還是非常重要的。在即生中具足了這份利他菩提心是非常難得的,即生中種下的這顆菩提心的種子在來世也一定會成熟的。學佛不僅僅是一兩個月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生中的事情,而是要考慮到生生世世,許多高僧大德的教言書中也是這樣講的。

  有些人認爲學佛是一個很短暫的事情,應該六個月中必須成就,這一點我也能夠理解,但是學佛的事情不只是一世兩世的事情,而應該是多生累劫的打算。當然,如果你即生中信心和精進都具足,像以前的高僧一樣在很短暫的時間內獲得解脫也未嘗不可,但這是具有一定困難的。

  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遠一點,做一個生生世世的打算,即生中一定要發菩提心,發利益衆生的願,這顆種子也一定會種在自己的阿賴耶上面,這樣一來,種子一旦成熟,成佛大願也就很快會實現了。

  有些孤陋寡聞、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人,希望在喝一碗茶的工夫就能成佛作祖,如果沒有成佛他就會離開此地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這樣一來,你的教言、儀軌、上師都換了,在那裏再試一試,幾天、幾個月、幾年當中,覺得此地與前一個地方沒什麼區別,就又去尋找新的目的地,再將所有的上師、儀軌、教言換一遍,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徒勞無功。

  以我們讀書爲例,你在日本小學已經畢業了,再到中國可能又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中國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已經學圓滿了,你又到韓國去,他們的教育方式、傳統都是不同的,又要重新開始了。有些道友可能會換很多上師,但最終自己會失敗的。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成就的也許會有,但是會很罕見吧!自己應該觀察。

  對于我個人來講,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在這裏聞思修行,修持上師如意寶的法門已經足夠了,只要我的精進足夠,所有傳承上師的教言已經歸集于他老人家的教言之中了,以我現在的年齡,短暫的人生中也沒有很多的時間,以後的時間中,我想法門是不會換了,雖然法門都是清淨的,但是自己又要重新做人了。雖然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佛法全部是相同的,但是傳承並不相同,對我們愚癡的衆生來講,就有截然不同的感覺,因此,不要換很多方式,這樣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希望大家還是心無旁骛地安住在一個地方,專心致志地依止一個法門,如果僅是浏覽其他法門的書籍,了解其他上師的教言是可以的,但是無論即生中能否成就,專修一個法門是至關重要的。

  還有一些對佛教一知半解的人,認爲在某地學佛很麻煩,聽說有不下工夫就可以馬上成就的另外一個地方,然後就風塵仆仆地前往。其實佛教的傳統都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你自身的習氣很重,到那裏也只是說法不同、宣講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終也可能一無所獲,然後又去觀望其他的目標。如果在開始的兩叁年中你便精進地下工夫學習功課,你會獲取許多知識,看許多的書。結果你全部都舍棄了,本來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這樣輾轉幾次,可能你的生命都會用盡的。對懶惰、懈怠者來講,到哪裏都沒有一個所謂的佛果會無緣無故地從天上掉下來,世上沒有這般輕而易舉的事情。

  第四屏棄相似利他品釋終

  下面還要講一點。

  五 割棄利養

  看破今生並抛棄恭敬利養十分關鍵。

  這裏的“利”是指得到財物,“養”有得到別人恭敬的意思。所以,我們看破今世後還應該生起看破利養之心,這一點十分關鍵。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雲:“佛言彌勒,諸菩薩摩诃薩當觀利養,生養貪欲;當觀利養,壞失正念;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如是說:佛陀告訴彌勒大菩薩,你應該仔細觀察分析利養,利養是引生貪欲之因。很多希求利養之人相續中的貪欲心是與日俱增的,一旦生起利養之心,相續中有關佛法的正知正念也全部會失毀的。

  當觀利養,以其得失能生傲慢卑恭,如是滋長愚癡;于成自利之親友家悭吝、耽著,生諸诳惑;

  細致入微地去觀察利養就會知道,得到利養之時會生起傲慢心,失去利養的時候,就生起卑恭心,從以前具足利養到現在一無所獲,內心會非常悲傷,有些人到其他的地方去得到一些利養,就認爲自己很了不得,相續中一點智慧都沒有,認爲:我現在很不錯,你看我有大哥大,很了不起啊,人們都沒有,我功德很大,肯定是個活佛吧。失去利養的時候,就開始說:“本來我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你們不接待我,我一定要讓非人接待我。”嚇唬他們。其實人都不接待你,非人怎麼會接待你?

  依靠利養會增長愚癡心,有些人本來不具功德,別人對你稍微恭敬和供養少許,他就會認爲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如果有施主供養他人,他就會滋生嫉妒心,同時也産生耽著和诳惑之心。

  舍四聖種無慚愧故,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驕逸生高慢故;于師輕慢爲魔黨羽;乃爲放逸散亂之根源;

  依靠利養,自相續中的四聖種、沙門四法也會舍棄,無有慚愧,一切佛都極其呵責利養,不會開許。

  依靠利養,自相續中數數串習驕傲之心。得到利養以後,對上師也不恭敬,比如說從外地回來後得到很多利養,在以前有過法緣的上師面前驕傲得不可一世,與從前大不相同了,上師和道友都不理,自以爲了不起,實際上已經變成了魔的黨羽。

  利養也是散亂的源泉,有些修行人以前很出色,後來就變成了追求利養的修行人,這是很有可能的。譬如我,剛來的時候一無所有,發心也比較清淨。現在回憶起來,從前沒有較好的生活條件,但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現在真的成了魔的黨羽了。爲什麼這樣講呢?自己有利養時,在誰面前都認爲自己高人一等。

  掠奪善根,貪著財物衍生愚癡;搶奪叁善;如電、如輪、宛如霹雳;爲衆多煩惱所染汙;于親友施主家瞻候顔色而生憂惱;

  利養越來越多的人,就越來越愚笨,因爲他不願意聞思修行,這是顯而易見的,有些財力不錯的道友,總喜歡離開這裏出去散亂,如此一來,他的愚癡心和不如法行爲越來越增長,真正的善法不能行持,掠奪身口意所有的善根。

  利養就像閃電、旋火輪、霹雳一樣虛幻無實。它還會令自相續爲衆多煩惱所染汙,因此過知足少欲的生活極爲重要。

  利養還會讓你經常顧及親友、施主的面子,除非你不執著利養,親友、施主不高興也無所謂,但是你要耽著利養就會經常與他們電話聯絡感情,他們的快樂與否也成了自己憂喜之因。

  擾亂自心;

  愛物損害心生憂患;

  于四念處多所忘失;衰損白法;于四正斷多有退失;神變神通多有削損;先得利養日後棄失;與怨相處,親友相棄;引誘他方猶如淫女;

  以前聽《智慧品》時,四念處記得很清楚,耽著利養的人從外地回來以後,四念處也遺忘無余。

  從前四正斷的功德和神通神變呈增長之勢,耽著利養之後就會有損害。從前得到的利養慢慢會退失。

  從前與怨敵關系緊張,但是爲了利養也要與怨敵和睦相處。

  倘若親友在利養方面製造違緣,馬上就會舍棄他們。

  經常引誘他人,與妓女無別。

  失毀禅定及四無量;

  衆生因是深墮地獄、旁生道及閻羅世界;當觀(貪著)利養,與提婆達多之行徑等同。

  貪著利養也與提婆達多的行爲別無二致,是墮入旁生、餓鬼、閻羅世界的因。

  彌勒,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于少欲,不生熱惱。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于此過患悉不生故,彼修佛法不生違緣;

  我們發了菩提心之人一定要觀察利養的過失,應歡喜于知足少欲。這樣才少生煩惱,許多過患都不會産生,而且修持佛法也不會有任何違緣。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不喜歡希求名聞利養的修行人,修行是很成功的。有些人認爲居士們都糊裏糊塗,通過各種手段來欺騙他們,但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就如同根登群佩所說的:“他們對世間法是很精通的。”總有一天你怎樣裝模作樣他們也會知曉你的卑劣行爲,對于知足少欲過清淨生活的修行人之功德,他們也會心知肚明,所以大家都應該做平凡的修行人。

  譬如一些堪布、堪姆稍微獲得了一些名聲和財産,這時就考驗你能否知足少欲,如果你再去發展名聲和財力,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最後自己成了財富的奴仆。因此,自己只要吃穿具足就應該知足當下,末法時代在這種境界中安住下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爲當今時代是金錢社會,很難在金錢面前抗拒誘惑,如果做到像古代修行人一樣的人,可能會困難重重,但是知足少欲是能做到的。如果無勤中得到了利養就應該布施,但不要刻意去尋求它。有些人不知滿足,在這裏住兩叁個月就又找借口出去化緣,聞思修行的智慧少許也不具足,還有一些道友一直安住在寂地修行,我認爲一生如果能這樣結束是很有意義的。

  在家出家諸衆…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