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3

  ..續本文上一頁不生厭煩;諸天及人恒時清淨行持故;安住且堪守護;離諸惡道,不畏墮落;遠離呵責,無能勝伏;而得解脫衆魔境界;無需感蒙一切痛苦;諸天及人亦當愛羨;

  如果是一個知足少欲之人,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不會生起厭煩心。這樣的人,諸天和人都會對他的清淨行爲贊歎。他也會安住、守護清淨的戒律。不用害怕墮入惡道,因爲一生之中生活是很清淨的。也不會受到各種誹謗,喜歡利養的人四處奔波才會招致誹謗,可以勝伏不如法之行爲,能解脫衆魔的境界。

  諸天和人都極其豔羨,也有些居士來到這裏看有些出家人的生活非常羨慕,認爲這樣過生活非常了不起,這樣的苦行非常難得。

  禅定娴熟,安住清明;

  無有谄曲诳詐;

  視五妙欲爲過而不放逸。如說修行,能住聖種,智者及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認爲妙欲是過失,因此不會放逸。智者和同梵行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提起某個人的名字,對不如法的行爲,很多人都議論紛紛,喜歡知足少欲的人也不喜歡接觸許多人,講、辯、著、聞、思、修等各方面都很有能力。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于此(十二)功德能如是知之,爲舍一切利養故,當以殊勝意樂依于少欲。”

  第五割棄利養品釋終

  

  

  

  

  

  2004年2月1日 第27節課

  六 放棄儲蓄資具

  作爲真正知足少欲、清心寡欲的好修行人,除修行必備品以外,不應該攢集、積累不必要的資具。

  加哲仁波切針對諸多過患而懇切囑咐:“(此乃)修行歧途當力舍此生;

  加哲仁波切叮囑我們說:我們要避免修行中最大的歧途、迷處,就是一定要舍棄今世。意思是如果舍棄今世的念頭沒有生起,那麼修行的歧途就沒有消除,總有一天,仍然會耽著今世。作爲一個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總有一天會還俗,或者致力于追逐世間的名聞利養,這就是修行中最大的違緣。

  利養乃縛當斬欲牽連;

  獲得財物和恭敬等利養,實際上是一種束縛,我們應當盡力斷除施主、親友的牽連。以前噶當派的大修行人與現在的許多修行人不同,現在的修行人依靠佛法口口聲聲說令衆生積累善根、修持善法,但實際上他們是表裏不一的,變成了自他束縛輪回、不得解脫之因。也許他人作布施、供養會有善根,但過後他們也持有邪見,供養完畢又對出家僧人滿腹怨言,所以我們對利養應該仔細加以分析。

  名聲無義當棄此耽執。

  名聲也無有毫許實義,今天你名揚天下了,但是在人生短短的幾十年中能否用得上?無論你今生是一個怎樣如雷貫耳的大修行人,但對自己的來世卻沒有絲毫的利益。更何況,當今世界一個修行人無論是活佛、大上師、大法師,名聲再大也遠遠比不上影視明星和演員的一分,他們每到一個城市中,鋪天蓋地的人就開始盲目地崇拜。但是不管是一個怎樣有名望的大德來到同樣的城市,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崇拜,所以所謂的名聲也只是假名安立的。對名聲、利養等的貪著,作爲修行人來講是最難以割舍的煩惱。

  若無隨遇而安知足心,積累資財增長罪苦因。

  要做到隨遇而安就是無論你的衣食是怎樣的境況都會心滿意足,除了希求真正的智慧以外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滿足感,這樣就會非常快樂,除此之外,積累資財就會增長痛苦和增長罪業。

  若欲增上安樂及善根,依憑知足意樂乃竅訣。

  如果你真正要獲得善根和快樂就要知足少欲,這就是傳承上師們最甚深的竅訣。有些人經常這樣請求:“上師您老人家可不可以給我傳一個甚深的竅訣?”但是如果我們對他說要知足少欲,不要貪得無厭,他一定會不以爲然,但實際上這就是甚深的竅訣。

  是故操持利養名聲等,此生圓滿心行當屏棄。

  因此,我們作爲修行人應當舍棄所有的名聞利養、所有追求今生圓滿的行爲和發心。

  臨終注定具利之勝法,應當無散恒時精進修。”

  對臨終最有利的善法,有些人認爲是頗瓦法或者是寶瓶氣,但我覺得這些不是很重要的。爲什麼呢?只有對生生世世有利的法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我們曾經講過的,如果你在發菩提心和殊勝願之中死去,會使你在生生世世中變成具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人。所以,如果你真正具有大圓滿的殊勝境界最好不過。如果沒有,就應該發利益衆生和舍棄今世之願。因此,我們活著的時候應當修持對臨終最有利的法門,尤其是我們現在就受此類教育,在幾十年中修持看破今生、舍棄今世的法門,到了臨終之時在自相續中一定會生起堅固的定解!

  基 巴雲:“若于幻財不知足,精勤積攢終遺留,獨自積累他人享,此乃心語當牢記。

  基 巴尊者這樣說:人們對所擁有的幻化財産貪得無厭、不知滿足,精勤于攢積、守護,所積的財産全部留于後世。其實人死之後對他的財産仍然會很貪著,自己含辛茹苦地攢積,最終自己卻不一定有享用它的機會。

  《毗奈耶經》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個叫尼嘎的比丘,從外表來看他有知足少欲的功德,但他死去以後竟留下了叁千兩黃金,未生怨王對這筆財産生起了貪欲心,准備據爲己有,後來佛陀專門派人對他捎口信說:“以何道理在尼嘎比丘生前未曾與他有任何來往,在他死後卻欲將他的財産據爲己有?”最終未生怨王也沒能得到那筆財産。

  現在影視圈中剛死不久的張國榮、梅豔芳,他們的財産全部被基金會等其他人享用了。因此說,辛苦積存的財産,他本人並不一定能享用,全部留給別人。這樣的道理大家應該銘刻于心。

  不願希求究竟義,暫時所需未舍棄,斷除貪著何等難!願棄耽執祈加持。

  我們很多人不希求利益衆生、獲得佛果等最究竟的利益,卻特別喜歡一些暫時所需,暫時分發的一些財物,大家都會非常注意,究竟有利的一些法本大家不一定如此重視,我們斷除今世暫時受用的貪執都是何等的困難!但願斷除這些執著,祈禱上師叁寶加持自己,這個意思。

  雖未以名攝徒眷,終究無力棄信衆,抛棄世事何等難!無伴獨居祈加持。”

  雖然並非以希求名利的發心,但卻攝受了衆多的眷屬,對于這些具信的信徒,舍棄他們、抛棄世事也是困難重重。

  大概基 巴也如同現在的我一樣,雖然不願意希求名利,但不知是什麼業力所牽,已經聚集了衆多眷屬,現在全部抛棄他們,未免太不合乎情理。每一個人都非常可憐,如果沒有給他們傳法,可能過了五六年以後,有些人會還俗變成一個在家人,所以,基 巴尊者也是此意。我們剛剛講了舍棄今世,抛棄眷仆,不要爲尋求名聲而宣講佛法,但有時大概是衆生的業力所感,抛棄世事是何等困難啊!但願我沒有任何伴侶,孑然一身獨居清淨的深山。他這樣求上師叁寶的加持。

  至尊仁達瓦也雲:“除叁法衣以及缽盂等,自己生存必須資具外,黃金珠寶等等其他物,芝麻毫許自己亦莫持。”

  至尊仁達瓦是這樣宣說的:除了法衣、法本、缽盂等真正生活必需品以外,其他金銀等財物連芝麻許也不要帶在身邊。

  巴 瓦也千叮萬囑:“未知積蓄終被何人攜,尚且不生布施之心念。一旦斬除貪戀欲妙心,四洲財物爲其所掌管。”

  同時,巴 瓦也囑咐我們說:不知道我們辛勤積累的財産最終會被誰帶走,不生起布施的念頭真是非常愚癡。一旦誰斷除了自相續中的貪戀之心,那麼四大部洲所有的財産都將被此人掌管。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他沒有貪心,這與擁有四大部洲所有財産沒有什麼差別。貪得無厭的人去城市中化緣,很想得到別人手中的財産,看到比較富裕的居士,就會像具足神通一樣的,很快就能認識對方,他的電話號碼也落到了此人的手中。現代社會所造就的現代人就是如此。知足少欲的人相反不會去管別人的財産,對自己所具的財産了然于心,不需要再向他處攀緣。外表上看來,修行人都是一樣的,尤其是出家人都沒有頭發,兩只耳朵都比較明顯,看不出他是否具有貪心,但是從行爲中,是否貪財還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但願大家從內心深處,無論是否去做善事,都沒有必要去做非法的惡事,應該斷除所有的束縛,大概是很多人沒有聽過《叁十忠告論》的原因吧,有些修行人的行爲不太如法,我希望住在學院裏的人都是專注于聞思修行的人,對聞思修行沒有興趣,想要修建寺院的人和有神通神變的人,學院的環境不一定很適合他,此類人暫住一段時間後,慢慢離開好一些,住在學院裏的人,種姓應該定下來,這一點很重要。

  “除非無有及斷絕,豐足剩余永無時,強者掠奪弱者盜,濁世財物難留存。”

  除非根本沒有財産,或者是已經斷絕了財産來源的人,沒有豐足的財物,並且也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否則財物就是痛苦之因。

  爲什麼這麼講呢?當今末法時代強者會奪,弱者會盜,所以濁世的財産很難以留存。積累財産的過程也是百般苦楚,尤其對修行人來講知足少欲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戒律中開許過可以享用無勤中獲得的財物,但這一點也是從享用分而言的,實際上一個財源廣進的修行人,修行不會成功的。

  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這裏的有些出家人做得很好,不喜歡別人供養他手機、電腦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東西,仍喜歡如同古代一樣以比較貧窮的方式過清淨的生活,如果喜歡過奢華的生活,想盡各種辦法與居士聯絡就不難辦到,但我們應該選擇清心寡欲的生活。

  以前竹慶仁波切不會把糌粑箱子放在自己的面前,他認爲這樣會令心散亂,但我認爲糌粑箱子放在面前不一定會令心散亂,恰恰是電腦等各種現代化的電器當真會令心散亂。古代的高僧大德對糌粑箱子都如此地排斥,現在令人眼花缭亂的物品就更不必分說了。很多人雖然不能回到遠古去生活,但是卻很向往過那樣的生活,我們對好人應該有好的評價,對壞人自然給予壞的評價,好修行人願意在艱苦的地方安住下來,修行不好的人很自然地就在這種環境中離開了,他認爲這不該是他安住的環境。我們講《君規教言論》的時候也多次提到過,如果對好…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