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P3

  ..续本文上一页不生厌烦;诸天及人恒时清净行持故;安住且堪守护;离诸恶道,不畏堕落;远离呵责,无能胜伏;而得解脱众魔境界;无需感蒙一切痛苦;诸天及人亦当爱羡;

  如果是一个知足少欲之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会生起厌烦心。这样的人,诸天和人都会对他的清净行为赞叹。他也会安住、守护清净的戒律。不用害怕堕入恶道,因为一生之中生活是很清净的。也不会受到各种诽谤,喜欢利养的人四处奔波才会招致诽谤,可以胜伏不如法之行为,能解脱众魔的境界。

  诸天和人都极其艳羡,也有些居士来到这里看有些出家人的生活非常羡慕,认为这样过生活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苦行非常难得。

  禅定娴熟,安住清明;

  无有谄曲诳诈;

  视五妙欲为过而不放逸。如说修行,能住圣种,智者及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认为妙欲是过失,因此不会放逸。智者和同梵行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提起某个人的名字,对不如法的行为,很多人都议论纷纷,喜欢知足少欲的人也不喜欢接触许多人,讲、辩、著、闻、思、修等各方面都很有能力。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十二)功德能如是知之,为舍一切利养故,当以殊胜意乐依于少欲。”

  第五割弃利养品释终

  

  

  

  

  

  2004年2月1日 第27节课

  六 放弃储蓄资具

  作为真正知足少欲、清心寡欲的好修行人,除修行必备品以外,不应该攒集、积累不必要的资具。

  加哲仁波切针对诸多过患而恳切嘱咐:“(此乃)修行歧途当力舍此生;

  加哲仁波切叮嘱我们说:我们要避免修行中最大的歧途、迷处,就是一定要舍弃今世。意思是如果舍弃今世的念头没有生起,那么修行的歧途就没有消除,总有一天,仍然会耽著今世。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总有一天会还俗,或者致力于追逐世间的名闻利养,这就是修行中最大的违缘。

  利养乃缚当斩欲牵连;

  获得财物和恭敬等利养,实际上是一种束缚,我们应当尽力断除施主、亲友的牵连。以前噶当派的大修行人与现在的许多修行人不同,现在的修行人依靠佛法口口声声说令众生积累善根、修持善法,但实际上他们是表里不一的,变成了自他束缚轮回、不得解脱之因。也许他人作布施、供养会有善根,但过后他们也持有邪见,供养完毕又对出家僧人满腹怨言,所以我们对利养应该仔细加以分析。

  名声无义当弃此耽执。

  名声也无有毫许实义,今天你名扬天下了,但是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能否用得上?无论你今生是一个怎样如雷贯耳的大修行人,但对自己的来世却没有丝毫的利益。更何况,当今世界一个修行人无论是活佛、大上师、大法师,名声再大也远远比不上影视明星和演员的一分,他们每到一个城市中,铺天盖地的人就开始盲目地崇拜。但是不管是一个怎样有名望的大德来到同样的城市,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崇拜,所以所谓的名声也只是假名安立的。对名声、利养等的贪著,作为修行人来讲是最难以割舍的烦恼。

  若无随遇而安知足心,积累资财增长罪苦因。

  要做到随遇而安就是无论你的衣食是怎样的境况都会心满意足,除了希求真正的智慧以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满足感,这样就会非常快乐,除此之外,积累资财就会增长痛苦和增长罪业。

  若欲增上安乐及善根,依凭知足意乐乃窍诀。

  如果你真正要获得善根和快乐就要知足少欲,这就是传承上师们最甚深的窍诀。有些人经常这样请求:“上师您老人家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甚深的窍诀?”但是如果我们对他说要知足少欲,不要贪得无厌,他一定会不以为然,但实际上这就是甚深的窍诀。

  是故操持利养名声等,此生圆满心行当屏弃。

  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舍弃所有的名闻利养、所有追求今生圆满的行为和发心。

  临终注定具利之胜法,应当无散恒时精进修。”

  对临终最有利的善法,有些人认为是颇瓦法或者是宝瓶气,但我觉得这些不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只有对生生世世有利的法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我们曾经讲过的,如果你在发菩提心和殊胜愿之中死去,会使你在生生世世中变成具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所以,如果你真正具有大圆满的殊胜境界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就应该发利益众生和舍弃今世之愿。因此,我们活着的时候应当修持对临终最有利的法门,尤其是我们现在就受此类教育,在几十年中修持看破今生、舍弃今世的法门,到了临终之时在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坚固的定解!

  基 巴云:“若于幻财不知足,精勤积攒终遗留,独自积累他人享,此乃心语当牢记。

  基 巴尊者这样说:人们对所拥有的幻化财产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精勤于攒积、守护,所积的财产全部留于后世。其实人死之后对他的财产仍然会很贪著,自己含辛茹苦地攒积,最终自己却不一定有享用它的机会。

  《毗奈耶经》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从前有一个叫尼嘎的比丘,从外表来看他有知足少欲的功德,但他死去以后竟留下了三千两黄金,未生怨王对这笔财产生起了贪欲心,准备据为己有,后来佛陀专门派人对他捎口信说:“以何道理在尼嘎比丘生前未曾与他有任何来往,在他死后却欲将他的财产据为己有?”最终未生怨王也没能得到那笔财产。

  现在影视圈中刚死不久的张国荣、梅艳芳,他们的财产全部被基金会等其他人享用了。因此说,辛苦积存的财产,他本人并不一定能享用,全部留给别人。这样的道理大家应该铭刻于心。

  不愿希求究竟义,暂时所需未舍弃,断除贪著何等难!愿弃耽执祈加持。

  我们很多人不希求利益众生、获得佛果等最究竟的利益,却特别喜欢一些暂时所需,暂时分发的一些财物,大家都会非常注意,究竟有利的一些法本大家不一定如此重视,我们断除今世暂时受用的贪执都是何等的困难!但愿断除这些执著,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这个意思。

  虽未以名摄徒眷,终究无力弃信众,抛弃世事何等难!无伴独居祈加持。”

  虽然并非以希求名利的发心,但却摄受了众多的眷属,对于这些具信的信徒,舍弃他们、抛弃世事也是困难重重。

  大概基 巴也如同现在的我一样,虽然不愿意希求名利,但不知是什么业力所牵,已经聚集了众多眷属,现在全部抛弃他们,未免太不合乎情理。每一个人都非常可怜,如果没有给他们传法,可能过了五六年以后,有些人会还俗变成一个在家人,所以,基 巴尊者也是此意。我们刚刚讲了舍弃今世,抛弃眷仆,不要为寻求名声而宣讲佛法,但有时大概是众生的业力所感,抛弃世事是何等困难啊!但愿我没有任何伴侣,孑然一身独居清净的深山。他这样求上师三宝的加持。

  至尊仁达瓦也云:“除三法衣以及钵盂等,自己生存必须资具外,黄金珠宝等等其他物,芝麻毫许自己亦莫持。”

  至尊仁达瓦是这样宣说的:除了法衣、法本、钵盂等真正生活必需品以外,其他金银等财物连芝麻许也不要带在身边。

  巴 瓦也千叮万嘱:“未知积蓄终被何人携,尚且不生布施之心念。一旦斩除贪恋欲妙心,四洲财物为其所掌管。”

  同时,巴 瓦也嘱咐我们说:不知道我们辛勤积累的财产最终会被谁带走,不生起布施的念头真是非常愚痴。一旦谁断除了自相续中的贪恋之心,那么四大部洲所有的财产都将被此人掌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没有贪心,这与拥有四大部洲所有财产没有什么差别。贪得无厌的人去城市中化缘,很想得到别人手中的财产,看到比较富裕的居士,就会像具足神通一样的,很快就能认识对方,他的电话号码也落到了此人的手中。现代社会所造就的现代人就是如此。知足少欲的人相反不会去管别人的财产,对自己所具的财产了然于心,不需要再向他处攀缘。外表上看来,修行人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出家人都没有头发,两只耳朵都比较明显,看不出他是否具有贪心,但是从行为中,是否贪财还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但愿大家从内心深处,无论是否去做善事,都没有必要去做非法的恶事,应该断除所有的束缚,大概是很多人没有听过《三十忠告论》的原因吧,有些修行人的行为不太如法,我希望住在学院里的人都是专注于闻思修行的人,对闻思修行没有兴趣,想要修建寺院的人和有神通神变的人,学院的环境不一定很适合他,此类人暂住一段时间后,慢慢离开好一些,住在学院里的人,种姓应该定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除非无有及断绝,丰足剩余永无时,强者掠夺弱者盗,浊世财物难留存。”

  除非根本没有财产,或者是已经断绝了财产来源的人,没有丰足的财物,并且也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否则财物就是痛苦之因。

  为什么这么讲呢?当今末法时代强者会夺,弱者会盗,所以浊世的财产很难以留存。积累财产的过程也是百般苦楚,尤其对修行人来讲知足少欲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戒律中开许过可以享用无勤中获得的财物,但这一点也是从享用分而言的,实际上一个财源广进的修行人,修行不会成功的。

  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这里的有些出家人做得很好,不喜欢别人供养他手机、电脑等各种五花八门的东西,仍喜欢如同古代一样以比较贫穷的方式过清净的生活,如果喜欢过奢华的生活,想尽各种办法与居士联络就不难办到,但我们应该选择清心寡欲的生活。

  以前竹庆仁波切不会把糌粑箱子放在自己的面前,他认为这样会令心散乱,但我认为糌粑箱子放在面前不一定会令心散乱,恰恰是电脑等各种现代化的电器当真会令心散乱。古代的高僧大德对糌粑箱子都如此地排斥,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就更不必分说了。很多人虽然不能回到远古去生活,但是却很向往过那样的生活,我们对好人应该有好的评价,对坏人自然给予坏的评价,好修行人愿意在艰苦的地方安住下来,修行不好的人很自然地就在这种环境中离开了,他认为这不该是他安住的环境。我们讲《君规教言论》的时候也多次提到过,如果对好…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教言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