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26

  ..續本文上一頁了一切衰落之門。

  如果我們像以前噶當派的博朵瓦尊者、普瓊瓦尊者那樣,時時刻刻將無常觀念用在自相續中,那麼這個人已經抵達了興盛之門,意思就是說他的修行必定會成功,根本不會衰損。

  所以,千萬不要執持只有無緣修持其他深奧法門的人才需要修持此法,以及僅需在觀修之初稍加修持,而無需長期連續不斷修持的觀念,而應自始至終對此不可或缺的法門,從心靈深處生起定解,並持之以恒地修持。

  千萬不要認爲只有修甚深法門(就像大圓滿、大手印,)的時候才需要修無常,一般的修行人根本不需要修持這樣的法,這種念頭也是不合理的。還有一些人認爲剛開始修五加行的時候要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根本不需要長期觀想,這樣的念頭完全是一種被錯謬所遮蔽的思想,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們作爲修行人一定要持之以恒地修持這樣的無上法門,在內心深處真正生起了無常觀念,我們的修法就一定會成功。這些觀念一方面需要上師叁寶的加持,另一方面最好經常翻閱有關無常的書籍,《大圓滿前行》中無常的竅訣也是非常殊勝的,原來講解的時候覺得很多金剛道友心的相續中確實是生起了無常之念,我們講劄嘎仁波切的《山法寶鬘論》時,很多人也是對無常觀念生起了一定的定解,這次金厄瓦羅珠加參也是在《開啓修心門扉》當中把無常觀念講得淋漓盡致。

  自己的相續中生起這樣的修行境界,就如同我們昨天所講的一樣,“溫故而知新”,也就是說不要將以前得過的法抛到千裏之外,而應將這些高僧大德們的竅訣融入自己的相續。

  布頓法王雲:“此生無暇速疾睹死神,恰似牽至屠場之畜生,每一刹那均往死亡奔,當思注定死亡仁親哲!

  布頓仁波切的名字是仁欽哲,他的《自我教言》中也是這樣講的:我們此生的暇滿不會停留很久,很快的時間中會見到死神,在座的修行人,可能今年或者明年或再過兩叁年的時候一定會在閻羅卒手裏,恰似旁生在屠宰場一樣,因爲屠宰場中的衆生在很快的時間當中會被宰殺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一刹那一刹那地趨往死亡的方向,因此一定要觀想死亡無常的道理。

  莫爲今明雜務念頭轉,百種心思終應歸于一,可怖閻羅相迎于吾前,榻間呼吸斷絕命終時,除法別無助益仁親哲!”

  我們有各種雜念在心裏延續産生的時候,所有的思維分別念全部歸屬于一處——所有的修法和事宜全部觀到無常上面來。恐怖的閻羅來到我的面前迎接時,雖然很有可能在呼吸階段死亡,但是此時除了真正的佛法以外別無依處了。

  不管是不是修行人,很多人臨死的時候都異常恐懼,但是真正修行較好的人,臨死時根本不會有恐怖之心,因此除了佛法以外沒有其他所依靠處。

  上師如意寶也教導我們:“如果沒有生起猛厲的死亡無常之意念,就會不知不覺地被繁花似錦、五彩缤紛的利益、名聲所勾引,並爲其所役使,無論行持聞思修持的何等善業,也全部成爲相似之善,對來世沒有利益。

  作者的上師如意寶,我們那天所講的應該是克主傑,但是按照《東噶大詞典》中說克主傑是他的上師,宗喀巴大師也是他的上師,兩種說法,但不管怎樣,他的根本上師如意寶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如果我們的相續中沒有生起一個非常猛厲的死亡無常的念頭,很有可能被世間上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繁花似錦或者是五彩缤紛的名聲所吸引。五彩缤紛的名聲是用比喻說明,好名聲是很多人特別喜歡求的,名聞利養也是如此。很多修行人的相續中沒有生起無常之念,所以被世間各種名聞利養所勾召,爲它所役使。不管他怎麼樣聞,怎麼樣思,只要相續中沒有生起無常,沒有看破今世,那麼就全部成了一種相似的法。

  很多人是這樣,無論背誦、聞思還是修行,如果他的相續中有無常之念,會對來世種下一個很好的善根,他精進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來世的利益,但是相續中沒有生起無常,所作所爲回向于今生,爲今生中的自己做事情,今生爲衆生的利益而做事情的人也是極其稀少的,所以完全成了相似之善,對來世沒有利益。

  在無法戒除渾渾噩噩的愚癡沈睡、說叁道四、大吃大喝中,被這些無聊之事所轉。

  真的非常可惜,我們的相續中如果無常的念頭生起的話,不會整天睡懶覺,不會整天閑言碎語,也不會整天在大吃大喝當中度過自己千金難買的寶貴時間,根本不會!

  若能生起猛厲的無常之念,則不但在臨終之時無有後悔之心,反而會在此基礎上,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生起樂不可支的欣喜之情。所以,思維死亡實在是事關重大!”

  真正的修行人因爲一生中相續裏生了無常之心,以此因緣在臨死時根本不會有後悔心,爲什麼呢?因爲他在活著的時候該修的法已經精進地修了,到真正死亡之時不但不後悔,而且心裏也會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所以思維死亡實在是事關重大!

  

  2004年2月21日 第40節課

  《開啓修心門扉》總共分十九個問題,現在講第十六個問題——無常。這些噶當派的教言,從字面上應該沒有什麼不懂的,尤其對于有些知識分子來說淺顯易懂,但是在實際行動當中真正要去行持卻有非常大的困難,因此,有些行爲並不是口頭上說,而是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今天接著講傳承上師們對我們的教言。

  博朵瓦雲:“法師們希求法師的法;

  博朵瓦格西這樣認爲:世間上的大法師們希求大法師的法,比如講《俱舍論》的上師求《俱舍論》,講中觀的上師就求中觀的法,而禅宗的上師還是求禅宗的法門,目的是什麼呢?現在求哪一個法,以後就弘揚此法,目的就是以後當法師。當然,當法師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觀察自己的動機和心情,看我當法師的目的是什麼?我當法師的目的,如果是爲佛法末期根本不懂佛法究竟含義的衆生開示取舍的道理,這樣的發心是正確的。如果自己覺得以後當法師時名聲、財富、地位都會圓滿,很多人對我恭敬頂戴,以這樣的發心想當法師是根本不正確的。

  尤其我們作爲修行人,內心的發心最重要,而不是表面的樣子。

  今天有個道友對我這樣說:“我現在沒有成佛的目的,我聞思、背誦的目的,就是怕上師不高興,我爲了上師高興而做這件事情,其實我心裏什麼目的都沒有。”他很坦白、很真實。我想我可能也是這樣,現在我在這裏傳法,但是不是真正爲衆生的利益?有時候根本談不上,每一個凡夫人也有很多的毛病,但是我們發現自己的錯誤以後,不能直接觀想,也應該間接地觀:我現在這樣做,是爲了一切衆生,衆生是如此的痛苦……直接的意思可能是一種無記的狀態,但是間接地或者逐漸地可以觀想到真正發心的利益上來,這很重要。

  很多道友可能喜歡觀心,觀心的過程中自己的有些毛病可以掏出來,以後慢慢改正,無始以來的習氣比較嚴重,再加上今生當中的習氣也是比較嚴重,所以不能一蹴而就。

  老人們希求老人的法;

  老人的法是什麼呢?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心咒,讓老人去背誦很困難,你們有些老年人,精神是非常可佳的,前一段時間筆考的時候也有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拿著電筒一直寫,但是寫也寫不了很多,幹脆你還是念佛號,完成叁百萬阿彌陀佛名號。不然人老了,以後住在這個世間從年齡的角度來講也不是很長了,所以老年人求老年人的法。華智仁波切也講過,年輕人的修行和老年人的聞思不一定成功。

  孤苦伶仃的棄兒希求離母之法,

  離母之法是一種比喻,意思是沒有被上師攝受的,像孤兒一樣的修行人求的是離母之法。我們大家都知道,世間上的有些孩子沒有母親,他的所作所爲肯定沒有規律。同樣的道理,世間上的修行人沒有被善知識攝受,沒有真實的教言,他自己隨心所欲做一些善事、功德,這就是離母之法。前面不會有發心,後面不會有回向,中間也可能被世間八法的念頭所占據,所以說這樣的修行不太好。在這個世間上,沒有被大乘善知識所攝受的有些人的行爲,自己認爲是殊勝的善法,但實際上是離母之法。

  而我卻認爲無常法是最無與倫比的精妙大法。”

  博朵瓦格西認爲無常法是所有佛法中無與倫比的。可能我們這裏的有些人認爲大圓滿法是無與倫比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大圓滿也是無與倫比的法,菩提心也是無與倫比的法,無常法也是無與倫比的法。但是有一個問題,本來大圓滿從法的角度來講是無與倫比的,如果沒有修好無常觀的話,可能無與倫比的法不一定能用得上,因此修大圓滿的人自相續中一定要有一個厭離心。

  我那天開玩笑說,現在很多人可能是世間法的大圓滿:我今生一定要成就,爲什麼呢?輪回是很痛苦的,所以在痛苦的輪回中我要解脫。這是阿羅漢的大圓滿,我自己在輪回中獲得解脫的想法是否真正具足出離心也很難說,因爲真正的出離心,就像關在監獄裏面的人日日夜夜想從監獄中出來,但是我們修行人的心念中,輪回實在是苦不堪言,我真切地要尋求解脫,具足這樣非常強烈的厭離心可能很困難。如果沒有這樣的厭離心,大圓滿不一定修得成,如果有了厭離心,但是屬于自我的厭離心也不行,如果是因衆生在輪回中痛苦難耐,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把衆生從輪回中度化出來,這才是厭離心和菩提心所攝持的大圓滿的修持。所以,我們修持佛法的時候應打好基礎,尤其是顯宗中的無常法,如果無常法在一個人的心相續中生起,定會屏棄世間八法,修行圓滿。

  我前一段世間講了,有一個法王在阿秋喇嘛那要求大圓滿的法,阿秋喇嘛感歎他連一個簡單的無常觀都沒修,還要希求大圓滿,在課堂上也批評了,他老人家非常不高興。我想對很多修行人來說,無常法和大圓滿真的無與倫比、極其殊勝,尤其在末法時代,我們不能不贊歎。

  以前覺囊法王多羅那他老人家也是這樣講的:現在末法時代的時候,顯宗中像以前那樣成就的人爲數不多,但密宗成就的人相比之下非常多,有些人一直贊歎顯宗排斥密宗,這是佛法衰敗的一…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