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40

  ..續本文上一頁誹謗你等等。

  過去的仇敵也因宿怨深藏于心,便抓住時機,想方設法加害于你。故鄉是令自他造作惡業,蒙受痛苦的源泉,所以應當將自己曾經所留戀的故鄉棄若敝屣,只有這樣,才是萬無一失的行爲。

  一般我們煩惱的來源有兩種:一是依靠緣而産生的煩惱,一是依靠因而産生的煩惱。依靠因而産生的煩惱就像我們自相續當中存在的以前的習氣。依靠緣而産生的煩惱,就是說有些煩惱本來在相續中並不容易産生,但是依靠外境的緣而産生煩惱。我們平時住在家裏面不生煩惱,出去看電影、電視時而産生的煩惱就是依靠緣而産生的。所以故鄉是産生煩惱的根本因之一,是因緣當中的緣而産生的煩惱之一。

  因此,就像扔掉自己以前的破鞋一樣,從此以後再也不回故鄉。有些在家人,比如在學院當中的一些居士,他們還沒有完全看破。但是作爲出家人最好不要經常去家裏看望母親、看望父親,看望這個、看望那個,去的次數越來越多,最後慢慢地被家人束縛,自己也沒有修行的機會了。既然你已經出了家,身體出家,心也應出家,在寂靜山裏面修持佛法。只有這樣才是完全正確的行爲,尤其是作爲出家人抛棄故鄉非常重要。

  博朵瓦曾一語中的地說道:“遠離故鄉與親友,如理作意棄愦鬧,此等之人趨解脫。”

  前面已經講了,什麼是真正的邁上解脫之正道呢?就是我們心裏面産生真正的出離心。很多人認爲自己的境界很高,很了不起,但是你的相續中有沒有真正的出離心,假的出離心可以說,“衆生好可憐啊!輪回好苦啊!”口頭上的話誰都可以說,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要從叁界輪回中獲得解脫,這樣的出離心如果用菩提心來攝持就是爲了衆生而獲得解脫。

  佛法廣大無邊、包羅萬象,但是總的歸納起來,我們從叁界輪回中出離獲解脫,再用菩提心來攝持,這種心是彌足珍貴的,這種人會趨于解脫,每一個修行人每天都應該觀察自己的相續。

  此處博朵瓦的教言當中有四個條件:遠離故鄉、舍棄親友、如理作意和舍棄愦鬧,如果具足這些條件,這個人已經趨入了解脫道。不用問其他人也不用算命,看看你有沒有遠離故鄉,有沒有遠離親友,有沒有如理作意,作意以後有沒有舍棄愦鬧,是否具足這四種條件。

  “舍棄生養自己的故鄉,斬斷親友的關系,唾棄一切未觀察的物質這叁大要領,自來是熱振寺暢行無阻的訓誡,然而,想讓所有的後人遵從這一戒條,卻顯得那麼步履艱難。”

  還有一個教言當中說:博朵瓦以前也是要求舍棄故鄉,斬斷親友的關系,唾棄未觀察的物質。“未觀察的物質”在藏文中也不是特別好懂,這裏做了一個注釋,意思是說我們對于財物和物質應該詳加觀察,比如說我們修行當中用得上的,像起碼的生活資具,比如水器、法衣或者自己基本的飲食資具,這是通過自己觀察而准備的,沒有經過觀察的五花八門的很多東西積累在一起對修行毫無作用,因此必須要舍棄。

  作爲修行人第一是要抛棄故鄉,這是一個條件;斷除對親友的關系,這是第二個條件;第叁個條件是未觀察的財物要抛棄。自身到底能不能用得上,對解脫到底有利益還是無利益,很多人在這方面從來沒有觀察過。

  我的家裏亂七八糟的東西特別多,那天我房子旁邊起大火,我有點高興,亂七八糟的全都燒光了好,他們都叫我說:“你的房子已經起火了。”我說:“起就起,把這些亂七八糟的全部都燒完了好一點。” 結果未如願。有些未觀察的財物對解脫也用不上,對修行也用不上,這樣的東西全部要抛棄,這是熱振寺暢通無阻的訓誡。

  現在的人全部要按照熱振寺的傳統和規矩來行持是多麼的困難,爲什麼呢?以前古代的高僧大德確實能做到抛棄故鄉、斬斷親友的關系、抛棄未觀察的財物,他們真正能做得到,熱振寺奉行這種傳統。可是現在的修行人既不斷親友的關系,也不抛棄故鄉和未觀察的財物,所以很多修行人剛開始聽《開啓修心門扉》的時候,就把家裏所有的東西全部扔掉了。男衆當中也有,女衆當中也是有,但有時候還是要觀察,沒有觀察最後後悔也不知道。我們剛開始講的時候天氣不是那麼冷,有些人將被子、衣服全部轉送他人,後來天氣冷的時候又想買,又沒有錢,也很痛苦,所以還是要經過觀察以後再抛棄。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雲:“何處具有雜事及爭論,遠離一百由旬極妙勝,何者煩惱惑業極熾盛,須臾也不留駐及停頓。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講:不管是什麼地方,如果此地有對自己修行有影響的雜事和爭論,你不能呆在那裏,一定要到遠離那裏一百由旬以外的地方是最勝妙的。如果在任何一個地方業和煩惱非常熾燃,再呆下去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一瞬間也不要停留。

  在我們的家庭當中,社會的一些團體當中經常産生一些煩惱,但是有一些人可能在上師面前生煩惱,想離開上師到其他地方的想法是錯的,這在《劄嘎山法》裏面講得很清楚,有時候外魔故意對你造違緣,讓你離開上師,好像離開上師煩惱就沒有了一樣,在上師身邊的時候煩惱增盛,這種感覺就是外魔對你製造違緣。這裏說凡是有雜事爭論的地方,我們最好不要停留,一定要離開,現在的有些大城市和一些佛教團體是非很多,爭論很多,這樣的地方對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有利,一定要到寂靜的地方去。

  欲求出家勝義功德者,切莫以嗔恚心而辯論。

  有些人想獲得出家勝義功德,此處的“勝義”不是世俗谛和勝義谛的“勝義”,是“殊勝的意義”的意思,想求得出家殊勝意義功德的人千萬不要以嗔恨心互相辯論和駁斥。我們平時在辯論和破析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有嗔恨心,如果有嗔恨心就像《中觀寶鬘論》中所講的一樣,會焚毀自相續的。

  汝等無田無需耕耘商,豈言爲財帛故生彼耶?

  我們這些出家人沒有田地、沒有家室,更何況耕耘、經商。既然這樣,爲什麼爲田地整天奔波忙碌,對錢財生起執著的念頭呢?不該如此,可是現在有時候顛倒了。當然大多數出家人和僧團還是非常清淨的,每天都聞思修行,作爲我們學院而言,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每天都是不分晝夜、長年如一日地修學,但是有些個別的人,雖然身體出家了,卻爲了錢財而忙碌,這樣的現象也會有的,所以佛陀告訴他們:你已經是出家人,沒有田地耕耘,你爲什麼爲了財産而忙碌呢?

  汝無妻室童兒及嬌女,亦無家庭至親之衆屬,男仆女傭長官皆不具。”

  你們這些出家人沒有家室、沒有兒女,也沒有親屬仆人等,你爲什麼整天護持別人的情面,爲什麼整天跟在家人沒有差別?因此,我們作爲出家人應該自我反省,已經抛棄了家庭,發心也很大。很多出家人剛開始的時候真是發心很強烈,誰都可以不理,但是慢慢過了五六年、七八年以後,跟家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這樣一來自己的修行越來越退步,有這種現象,因此自己出了家以後應該從各方面行持。

  藏巴加惹也對此說出一段心腹之言:“煩惱皆因外境而生,不棄故土乃無心人;

  藏巴加惹對我們教誡道:煩惱是依靠外境而産生的,不棄故土的人真是沒有心了,非常愚癡。

  修行當以對治而行,不依對治乃無心人;

  所有的修行以對治而生,但是沒有行持對治,生煩惱的時候也不聞不問,任其發展的人也是無心人、愚癡人。

  講法當依因緣而行,不造因緣乃無心人;

  所有的講經說法,上師傳法,還是需要很多因緣,不去創造因緣的人也是非常愚癡的。比如說有些上師傳法依靠一些因緣,弟子通過各種方法來讓上師生起歡喜心的因緣可以積聚,但是很多人根本不想這些因緣,上師傳也可以,不傳也可以,這種態度真是無心人,特別可笑。

  士夫理當抛棄故鄉,斥爲“漂泊者”也無悔;

  真正的修行人應該抛棄故鄉,到其他地方出家精進修行,人們諷刺說你是漂泊者或者是沒有良心的人、不懂生活的人、沒有頭腦的人等等,自己也一點不後悔,堅信自己選擇的道路一點也沒有錯。

  器物恭敬供奉師尊,饑餓致死無怨無悔;

  我們將財物全部恭敬供養自己的上師,如果自己餓死也不後悔。

  水中撈出已經幹爽,依師短暫無怨無悔;

  “水中撈出已經幹爽”在藏文當中也不是特別好懂。意思可能是這樣的:本來輪回當中是濕性的,水一樣的,一般來講大海裏不會有幹燥的地方,但是我們已經在水裏面獲得幹燥,已經獲得幹爽,依止上師的時間雖然是很短暫的,但一點後悔也沒有。

  它是從比喻方面講的,從水裏面獲得幹燥比喻雖然依止上師的時間短暫也應沒有後悔和怨言。

  在上師面前,輪回的大海中幹爽的教言如果已經得到,不管你在上師身邊呆的時間再長或再短都無所謂。有些人依止上師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尤其今年來的有些道友在上師面前沒有得過法,有些是來了五六個月的,有些是來了一個月的,也有一些一年兩年的,之後上師就圓寂了,這種現象比較多。有些人在這裏已經呆了幾年、十幾年。但是我想從教言融入相續的角度說時間越長越好,如果沒有把教言融入相續,你在上師身邊呆了十幾年也不一定起到作用。在上師面前呆了十幾天,十幾天當中,上師的一句話,上師的有些教言真正融入你的心相續,可以解決你的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大問題,所以說我認爲不在于時間的長短。當然如果你如理如法精進修持,在上師身邊的時間自然越長越好,如果你沒有如理修行,還不如剛來的如理修行的人也許把上師的個別教言融入自己的心。

  從傳承上師的傳記裏面看,有些在上師面前的時間不一定很長。以前上師如意寶在江瑪佛學院呆了六年,六年當中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大家都清楚。因此我們以後隨時都應該觀無常,現在很多人說:“上師您老人家長久住世,永遠都要住世,要活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但這從人的壽命來說也是不可能現實的,從生活的規律來說,也不可能有這種情況,一切都是無常的,有些依止上師幾個月的時間、一年的時間的情況都會存在。

  以前上師傳法的時候講過很多教言,尤其是講《大圓滿前行》的時候引用《…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